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温度下微波烧结Fe-Cu-C的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微波烧结Fe-2Cu-0.6C粉末冶金材料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不同烧结温度下微波烧结样品的性能和显微组织,并与相同温度下的常规烧结样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烧结相比,微波烧结可得到较高的烧结密度以及较高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两者的洛氏硬度相当;微波烧结样品在1150℃时性能最佳,密度为7.20g/cm3,抗拉强度为413.90 MPa,洛氏硬度为HRB75;微波烧结样品具有良好的微观结构,即小的、近圆形且均匀分布的孔隙结构,从而也有利于获得细小的晶粒和较高的致密度;微波烧结与常规烧结相比,样品具有更多片状和粒状珠光体,能显著改善其性能. 相似文献
2.
W-Cu触头材料的微波烧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烧结技术制备W-25Cu触头材料,并与常规烧结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微波烧结升温速度快,周期短,能促进w-Cu材料的致密化:在适当条件下,微波烧结能获得相对密度达99.8%的w-Cu样品;微波烧结能改善W-Cu样品中两相分布的均匀性和w晶粒尺寸的一致性,但引起w晶粒的快速长大;Fe烧结助剂导致W-Cu材料显微组织均匀性变差,并引起晶粒进一步粗化;微波烧结技术能够应用于W-Cu材料的制备,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3.
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微波烧结陶瓷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微波加热技术中的微波烧结陶瓷材料的应用历史,分析了陶瓷材料微波烧结技术的主要优点、工艺特点、设备、进展,指出了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应用固态反应法,制备了YBaCuO超导粉体.研究了粉体粒度及成型压力对YBaCuO超导体烧结前后致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度YBaCuO超导粉体的压坯密度、烧结密度(即烧结前后的致密度)随压力的变化规律不同.在粉体干压成型过程中,同一粒度粉体的压坯密度随压力增大而增大;不同粒度粉体相比,粒度大的粉体压坯密度较大.在压坯烧结过程中,粒度小的粉体表面活性大,其压坯烧结密度也较大;同一粒度不同坯体的烧结密度随压坯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对3种磁铁精矿的微波烧结进行了基础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不同微波处理时间、磁铁精矿中配加不同比例的碳粉以及磁铁精矿中配加不同比例的CaO,对样品微波加热及烧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微波加热时间的延长,磁铁精矿温度逐步升高,到达一定高度后升温速率变缓;在相同微波加热条件下添加碳粉会降低样品的加热温度;在试样中CaO/SiO2为2.5、加热时间20min和微波输出功率1000W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具有一定强度的孔隙状烧结产物,但其强度与现有抽风烧结产品相差较大,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含Fe-Mo-B预合金粉的铁基合金的温压和液相烧结行为,分析了成形温度和压制压力对压坯密度的影响,对比了不同Fe-Mo-B预合金粉含量下烧结前后试样的密度和显微组织. 结果表明:与常温成形相比,温压能够明显提高压坯密度,在120℃时含10%和15.4% Fe-Mo-B预合金粉的压坯密度分别提高0.34g·cm-3和0.32g·cm-3;混合粉中加入一定量的Fe-Mo-B预合金粉,压坯烧结时可形成液相烧结,促进材料的致密化,密度最大可达7.49g·cm-3,其相对密度为97.74%,并可获得典型的贝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用于制备高技术陶瓷的新型烧结技术——微波烧结。通过微波烧结腔合理设计,保温结构布置与负载阻抗匹配,对氧化锆增韧氧化铝(ZTA),四方相多晶氧化锆(TZP)和氮化硅(Si_3N_4)陶瓷实现了快速烧结,并达到较高致密度。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常规烧结方法相比,微波烧结不但可显著缩短烧结时间,并可获得晶粒细小均匀的陶瓷显微结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烧结温度对Fe-Cr-Mo-C系试样密度及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实现烧结致密化的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真空烧结工艺,在1160~1260℃范围内,Fe-(13~20)Cr-1.5Mo-(1.8~3.6)C粉末压块可实现液相烧结致密化,制得密度大于7.3g/cm3,硬度HRA70以上的高Cr烧结铁基材料.适宜的液相烧结温度随C含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微波烧结是一种利用微波加热来对材料进行烧结的方法,它是一种快速制备高质量的新材料和使传统材料具有新的性能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微波烧结的简单历史,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然后重点针对其技术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基于数字控制的双频微波烧结炉的相应硬件结构及应用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微波烧结技术的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针对铜-铝系粉末压坯烧结出现的异常膨胀,采用熔铸中间合金γ_2(Cu_9Al_4)相实现 Al合金化,Cu-γ_2 预合金化处理,及添加羰基镍实现微量液相烧结等措施。解决了由于克肯达尔效应、相体积效应及相变潜热等综合作用引起的异常膨胀。为开发铜-铝系粉末冶金产品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在宽频带内工作的微波组件的幅频特性通常会有较大起伏.为了改善其增益平坦度,本文设计了一种超宽带、小型化的微波幅度均衡器.该均衡器由两个对称的微带支节谐振器级联而成.每个支节谐振器由阶梯状微带线和加载电阻构成.该均衡器设计尺寸小,仿真效率高,频带范围宽,可以达到1~18GHz,带内最大衰减6.9dB,最小衰减0.4dB,端口反射系数均小于-10dB.实际增益曲线与仿真曲线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3.
3%C-Cu机械球磨复合粉末的烧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后续的致密化工序(如热挤压)提供较高质量的烧结坯,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分析了3%C-Cu机械球磨复合粉末所制备烧结坯的显微组织,并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其相对致密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对未机械球磨混合粉烧结行为的影响很大,而机械球磨复合粉对烧结温度不敏感.真空热压烧结可以明显地促进致密化过程.提高烧结温度、延长烧结保温时间或增加热压压强,均有助于提高烧结坯的相对致密度.在相同条件下,烧结坯的相对致密度随着复合粉末机械球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以Cu,Ni和Al元素粉为原料,采用模压法制备Cu-Ni-Al粉末合金,对其烧结行为和膨胀机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u-10Ni-1.25Al合金在600~800℃温度区间内发生烧结膨胀,相对密度显著降低,孔隙率明显增加。结合差热分析、EDAX能谱分析以及微观组织观察发现,Al与Cu和Ni在600℃左右发生反应并产生富Al液相,引起膨胀速率和膨胀量增大;富Al液相沿Cu颗粒表面流动,并在原液相产生位置留下孔洞;同时,Al在Cu和Ni中的溶解度远高于Cu和Ni在Al中的溶解度,引起元素原子间的不等量扩散,使富Al液相最终渗透进入Cu颗粒内部,造成固-液界面间的物质迁移,导致固相颗粒体积长大和试样的整体膨胀。 相似文献
15.
对SiC粉末的爆炸绕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粉末中入射冲击波和反射冲击波压力;与实验测得的压力峰值吻合良好,从计算结果出发,讨论了SiC粉末烧结中裂纹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一种新型微带线电磁带隙(Electromagnetic Band-Gap,EBG)结构.该结构具有良好的阻带特性和极小的通带波纹.与通常的EBG结构相比,该结构具有小型化和结构紧凑的特点.应用该电磁带隙结构设计了一个微波合路器,包括两个EBG结构带阻滤波器和一个T型分支线,可以将两路频率不同的微波信号进行功率合成.微波合路器计算仿真和实验测量结果吻合很好.这种EBG结构在中小功率微波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脱碳物料进行碳含量测定并采用电子探针及X线衍射(XRD)进行显微结构和物相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件下,高碳锰铁粉的碳含量由6.61%分别降至1.54%,1.13%,1.05%,0.94%;脱碳物料的显微结构主要为包裹与镶嵌结构、球形层状结构和实心球形结构,物相组成主要为金属锰、金属锰铁、低碳锰铁碳化物和氧化钙。脱碳温度在900℃时的综合脱碳效果最好,脱碳物料的氧化程度低且无锰酸钙等成分。 相似文献
18.
微波辐射改性对废旧胶粉表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辐射法改性胶粉,用苯乙烯对其进行溶胀,并通过平衡溶胀率、接触角、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等研究微波改性对胶粉的交联度、表面润湿性、化学结构、表面形貌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法打断了胶粉中部分S-S和C-S键,使得胶粉交联度降低,易于被苯乙烯溶胀;另外,微波辐射使得胶粉表面发生氧化,极性基团增多,因此使胶粉表面亲水性提高. 相似文献
19.
微波的生物非热效应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水分子之间存在的电偶圾相互作用,使它们以氢键的形式相互偶联在一起,形成水的团簇结构,且这种结构是一种动态结合.在微波场的作用下,水分子将发生取向极化,其转动频率恰在微波频率范围内,因此,原来较大的水分集团变小.甚至产生单个的水分子.以微波与微生物水相互作用的实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微波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时可以产生的两种效应,即热效应和非热效应.提出了非热效应是微波作用于生物的主要效应.并对微波与生物体的作用机制给予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电子束直接熔化技术中的粉末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子束直接熔化金属粉末技术中,为了避免真空室抽气瞬间的气流和电子束对金属粉末的作用力改变粉末的堆放状态,建立了金属粉末受力模型,并对金属粉末的受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在抽气口位置粉末容易被气流抽走,工作台不能与抽气口在同一水平高度。0.5mA以上的电子束束流引起的压力会推开气雾化不锈钢粉末,该现象的主要解决途径为降低电子束束流、提高粉末致密度和选用摩擦因数大的金属粉末。此外,利用电子束对金属粉末预热,提高其相互间的粘结力也是解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