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西部晚中新世气候变干事件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方小敏 《科学通报》1997,42(23):2521-2524
发现于南亚等地的晚中新世气候变干或生态转型事件是晚新生代地质历史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重要事件。最近Quade等人将其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及由此导致的亚洲季风的形成相联系,而其他学者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并认为可能与著名的海洋磁极性6碳漂移事件和地中海蒸发成盐事件相关。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对全球中新世晚期一系列重大环境-生态事件序列和亚洲当代环境形成的理解,尤其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和亚洲季风的形成以及与此有关的中国北方和北半球大气粉尘的发生历史问题,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土中微玻璃陨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袁宝印 《科学通报》1989,34(22):1725-1725
一、研究剖面 中国黄土以陕西洛川黑木沟剖面研究最为详尽,该剖面黄土层厚135m,根据岩性划分为坡头黄土、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等。黄土层之下为厚约15m的红粘土,两者呈渐变关系。古地磁测定表明,黄土与红粘土界线大约距今240万年。红粘土含蜗牛及中间  相似文献   

3.
游海涛  刘嘉麒 《科学通报》2012,(24):2322-2329
对中国东北吉林省境内的二龙湾玛珥湖0~900cm沉积物进行了精确年纹层计数和210Pb,137Cs,14C同位素定年,在中国北方建立了高分辨率的第四纪末期地质时标;并通过对该湖沉积物干密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TOC/TN比值及有机碳同位素(??13Corg)等指标的分析,结合岩性、孢粉组合等特征,重建了该地区14kaBP以来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历史,划分了6个气候阶段:全新世之前14~11.4kaBP为高频振荡的气候过渡期(I);全新世(11.4kaBP)以来,气候虽有冷暖交替,整体呈增温趋势,大体经历了5个气候阶段(II~VI):II,暖湿气候期(11.4~9.05kaBP);III,冷暖波动气候期(9.05~7.4kaBP);IV,平缓增温气候期(7.4~4.2kaBP);V,适宜气候期(4.2~1.67kaBP);VI,温凉变干气候期(1.67kaBP至今).每个气候期多以升温开始,中间往往有冷暖波动,最后却以一个快速冷却事件结束.这种不等间距的气候变化的周期有越来越缩短加快的趋势.每个周期气候快速变冷事件发生在下列一些时段:9.4~9.05,8.5~8.2,7.8~7.4,4.6~4.2,3.7~3.25,2~1.67及0.3~0.03kaBP.约1920AD气候转而升温,预示着一个新的气候期开始.  相似文献   

4.
何锴  蒋学龙 《科学通报》2014,(12):1055-1068
"天空之岛"指大陆山区受到地理隔离的高海拔生境,由于气候、生境等在不同海拔上的异质性,"天空之岛"中的高山生物会由隔离引发形态和遗传结构等的改变.中国西南山地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本文将中国西南山地和邻近山区划归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天空之岛",并围绕这一概念,对该区域的系统地理学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中国西南山地"天空之岛"中物种的系统地理结构和进化模式受到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生境等因素的影响,更新世气候回旋、青藏高原隆升等地质事件对生物多样性和地理格局作用显著;另一方面,由于物种对地质事件的响应机制不同,它们可能具有相似或完全不同的地理格局.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建议:结合比较系统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检验地理、气候和生物因素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地理格局、促进物种分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期望本文能为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发生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以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问题,即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费有限的环境下,如何最大化地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最近130ka洛川黄土堆积序列与格陵兰冰芯记录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安芷生 《科学通报》1994,39(24):2254-2254
现今中国大陆冬季气候与冷空气活动有关,的巴伦支海、西北方的喀拉海和西方的大西洋.形成西伯利亚-蒙古高压的冷空气来自北方现代尘暴和降尘事件主要发生于冬半年,并与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冷空气活动决定的偏北风有关.现代戈壁-沙漠-黄土  相似文献   

6.
邓涛  梁忠  王世骐  侯素宽  李强 《科学通报》2010,55(34):3302-3309
乌兰花哺乳动物群发现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晚中新世红土剖面底部.中国的红黏土堆积相当广泛,其中富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山西、陕西、河南和甘肃都有众多化石地点.蒙古高原也是新近纪沉积非常发育的地区,尤其是在内蒙古中部,已建立起哺乳动物群序列.乌兰花动物群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序列,并且对于三趾马动物群的地理分布和红黏土的气候环境背景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乌兰花动物群中的化石种类大多数与保德动物群相同或很接近,也有一些与保德动物群相比在系统演化水平上稍高,可能代表比后者略晚的地质时代,其年龄约为距今7Ma.乌兰花动物群的组成表明,当时该地区周围可能是典型的温带稀树草原环境,为确定中国北方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东西分区的界线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早已不是气象学家的预测,而是不容置疑的残酷现实。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而引发的各种天气气候的小概率事件频频发生,自2009年入冬以来,由于北极涛动指数处于负位相,意味着极地冷空气向中纬度地区扩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冷空气活动也偏强。北方的严寒天气也波及浙江省。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部5.3Ma动物群的年龄分布特征与气候恶化事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气候恶化是地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近年倍受地学界所关注.人们一般通过地层物质组成及一些特殊地球化学元素的变化来证实这类事件的存在.从动物年龄分布角度分析气候恶化事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甘肃武都龙家沟三趾马动物群和陕西府谷老高川庙梁三趾马动物群数千件化石为基础,从动物年龄分布论证了中新世晚期气候恶化事件的存在及影响范围.本文涉及动物群的时代为中新世保德期庙梁亚期,古地磁年龄约5.3Ma.  相似文献   

9.
贵州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亚热带的温湿季风气候,为红粘土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文章结合工程实际描述了贵州红粘土的工程特性以及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末次冰消期冰融水事件与气候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恩清  田军 《科学通报》2008,53(12):1437-1447
末次冰消期, 巨量的冰盖从大陆和海面上消融, 导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120~140 m. 从地质记录中至少识别出3次规模巨大的冰盖快速融化和冰融水倾泻事件, 按照发生时间先后, 分别被命名为19 ka-MWP, MWP-1A和MWP-1B事件, 其中备受关注的MWP-1A事件发生在~14.2~13.7 ka BP. 然而, 对MWP-1A事件的确切发生时间和冰融水的来源问题争议很大, 传统理论认为北大西洋淡水注入事件会引发温盐环流强度减弱, 甚至完全关闭, 因此争论的焦点在于建立合理的冰融水事件与气候突变的相互关系. 本文中总结了各类地质记录与模拟结果, 发现重大的冰融水事件并没有导致气候的大幅度变冷, 重要的气候反转期与大规模的冰融水倾泻事件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末次冰消期的冰融水事件只是微弱地影响了大洋温盐环流的强度, 未来的研究需要重新评价淡水对气候系统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贵州红粘土的工程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亚热带的温湿季风气候,为红粘土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文章结合工程实际描述了贵州红粘土的工程特性以及研究.  相似文献   

12.
RegCM3对中国21世纪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高分辨率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对21世纪气候变化的连续模拟,在对当代模拟能力检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区域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模拟中RegCM3所使用的水平分辨率为25km,初始和侧边界场由MIROC3.2_hires全球模式结果提供,积分时间为1951~2100年.所使用的极端气候事件指数包括SU(夏季日数)、FD(霜冻日数)、GSL(生长季长度)3个温度指数和SDII(日降水强度)、R10(日降水量≥10mm日数)、CDD(连续干旱日数)3个降水指数.结果表明,模式在可较好地再现中国地区当代地面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及数值的同时,对各项极端气候事件指数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未来随着中国区域的明显升温和降水变化,暖事件指数SU和GSL都将增加,冷事件指数FD则将普遍减弱;以SDII和R10反映的强降水事件指数也基本呈增加趋势,其中R10指数在东北大部和青藏高原中部减弱,其他除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外普遍加强,而CDD则在北方明显缩短,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到中国南部增加.从区域平均各指数的21世纪变化看,除CDD变化不大外,其余指数变化均表现出随时间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郎咸梅  隋月 《科学通报》2013,58(8):734-742
使用一个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在IPCC SRES 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对东亚地区进行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试验数据,就备受关注的相对于工业化革命前期全球变暖2℃阈值情景下中国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届时中国年平均温度普遍上升而且幅度要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值约0.6℃,增温总体上由南向北加强并在青藏高原地区有所放大,各季节变暖幅度相似但空间分布有一定差别;年平均降水相对于1986~2005年平均增加5.2%,季节降水增加4.2%~8.5%,除冬季降水在北方增加而在南方减少之外,年和其他季节平均降水主要表现为在中国西部和东南部增加而在两区域之间减少.极端暖性温度事件普遍增加,而极端冷性温度事件减少;中国区域年平均的连续5天最大降水量、降水强度、极端降水贡献率和大雨日数分别增加5.1mm,0.28mmd-1,6.6%和0.4d,而持续干期减少0.5d,其中大雨日数和持续干期变化存在较大的空间变率.  相似文献   

14.
对甘肃灵台的一套约7.0 Ma以来的风成沉积进行了游离铁/全铁值测量.结果表明: 此指标在第四纪黄土沉积中,其变化同黄土-古土壤层的变化大致相关; 第三纪红黏土堆积时,夏季风强度总体上要大于第四纪时期; 约4.0~4.8 Ma期间为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的时期,这个气候事件的出现可能同全球冰量大小、全球温度背景的变化有着动力学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对甘肃灵台的一套约7.0 Ma以来的风成沉积进行了游离铁/全铁值测量. 结果表明: 此指标在第四纪黄土沉积中, 其变化同黄土-古土壤层的变化大致相关; 第三纪红黏土堆积时, 夏季风强度总体上要大于第四纪时期; 约4.0~4.8 Ma期间为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的时期, 这个气候事件的出现可能同全球冰量大小、全球温度背景的变化有着动力学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张德二 《科学通报》2004,49(21):2204-2210
根据中国历史气候记载和新近在欧洲发现的北京早期器测气象资料, 研究1743年夏季华北高温极端气候事件, 指出这是中国最近0.7 ka来最严重的炎夏事件, 高温区域广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 1743年7月北京的日最高气温高达44.4℃, 超过了20世纪的极端气候记录. 指出1743年的天气气候特征如旱涝分布、梅雨特点以及相应的太阳活动、海温场等外部因子条件, 发现这些特征均与现代1942和1999年华北炎夏事件相同. 该事件出现在气候相对温暖的背景下, 是工业革命之前(CO2较低排放水平时)出现的极端高温实例.  相似文献   

17.
杨石岭  丁仲礼 《科学通报》2000,45(22):2453-2456
对甘肃灵台的一套约7.0Ma以来的风成沉积进行了游离铁/全铁值测量。结果表明:此指标在第四纪黄土沉积中,其变化同黄土-古土壤层的变化大致相关;第三纪红黏土堆积时,夏季风强度总体上要大于第四纪时期,约4.0~4.8Ma期间为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的时期,这个气候事件的出现可能同全球冰量大小、全球温度背景的变化有着动力学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在1980—1985年间,我们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各时代地层的界限年龄和重大地质事件年龄。根据我们这次工作成果并引用了国内已有的少数基点资料,共计78个基点,108个界限年龄数据,提出了用我国基点编制的,以纪和重大地质事件为时间单位的中国同位素地质年表  相似文献   

19.
沉积岩新种——偏岭石粘土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龄 《科学通报》1979,24(13):611-611
粘土新矿物偏岭石发表后,作者等又于1964年去偏岭等地区进行工作,通过研究,有些新的认识,现仅从岩石学方面的研究简要报道如下: 一、偏岭石粘土岩的地质产状 偏岭石粘土岩一般呈单矿粘土岩产出,与上下围岩呈平行整合接触,均属上石炭统陆相沉积岩层。上部地层是二迭系陆相碎屑岩、粘土岩与侏罗系  相似文献   

20.
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中国北方早期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Dadiwan06探方的最新发掘成果, 根据黄土-古土壤序列、绝对测年(AMS 14C和光释光测年)、气候事件年龄和考古分析, 为Dadiwan06探方的地层沉积建立了6.5万年的年代框架. 考古材料分析显示, Dadiwan06探方完整记录了石英打制技术制品、细石器技术制品、大地湾一期文化以及仰韶文化陶器制品等分别代表中国北方原始采集狩猎经济、先进采集狩猎经济、早期栽培经济与成熟农业经济的4个不同发展阶段, 反映了大地湾遗址距今6.0万年以来由采集狩猎经济逐步向农业经济过渡的持续人类活动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