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砾岩油藏具有岩性物性背景复杂以及油层电阻率变化幅度大等特点,其水淹层的定量评价已经成为油田二次调整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测井、取芯、测试等分析资料,应用油气运聚成藏理论,在储层品质因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砾岩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的计算模型。定义原始含油饱和度和目前含油饱和度的差值与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比值为储层的采出指数,表征注水开发以后到目前油藏状态下储层动态水淹的特征参数,与传统的产水率和含油饱和度两个水淹特征参数相比,其优势在于考虑了油层动态水淹的过程,消除了砾岩油藏本身因为电阻率变化幅度大且单一利用目前含油饱和度定量评价水淹层的缺点。将该法应用于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水淹层的评价中,对比研究了含油饱和度、产水率和采出指数3个参数对砾岩油藏的水淹敏感性。结果表明:采出指数敏感性最高,识别准确率达到89.58%,提高了砾岩油藏水淹层的识别精度,为克拉玛依油田井网调整和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L油田储层地质情况复杂,井距大,又是海上油田,在该油田进行水淹层评价还是先例,没有现成的水淹层测井评价和解释方法可借鉴,水淹层解释比较困难。针对L油田储层实际特点,本文总结了油层水淹之后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的变化;针对L油田的水淹状况,本文研究和总结了电阻率变化率,原始电阻率反演及原始含油饱和度反演等定性识别水淹层的方法,通过岩心资料和试油资料验证显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吴俊晨 《科技资讯》2013,(6):113-113,115
以M油田4口井同一层组的26块岩心的压汞与物性分析资料为基础,总结了利用压汞曲线,应用J函数、purcell思想计算储层孔隙度下限和等效高度法计算原始含油饱和度的过程,通过与阿尔奇公式计算得到的原始含油饱和度对比,该方法应用效果良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解释结果。  相似文献   

4.
西江A油田是一个多油藏油田,已投入开发四年多.目前油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评价K34油藏的原油原始地质储量;二是主力油藏的水淹状况及油田开发潜力.笔者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手段,运用饱和度函数标定技术及油藏含水饱和度拟合技术精确建立了油藏模型;在历史拟合基础上,通过对油水运动规律的分析,对K34油藏的原始地质储量及各油藏动用状况及潜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针对注水油藏开发中储层原始电阻率准确恢复的问题,以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基于储层纵向侵入的地层模式,利用岩石物理体积模型建立砾岩油藏原始电阻率恢复的理论模型,分析影响水淹储层电阻率变化的2个因素。在细分砾岩岩性的基础上,利用岩心分析数据、生产动态以及测井曲线等资料建立了黏土变化量、束缚水电阻率和含水体积增加等3个变量的反演模型,并且依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储层的原始含油饱和度,最终定义原始含油饱和度和目前含油饱和度的差值与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比值为储层的采出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储层电阻率的因素主要为注入水对泥质的冲刷导致黏土体积减少,以及注入水对孔隙中原油的驱替导致含水体积升高,并且由于矿化度的差异注入水与原始地层水进行离子交换和平衡。采出指数利用相对值的原理消除了砾岩岩性和非均质对水淹层定量评价的影响,相对于含油饱和度和产水率2个传统的水淹敏感参数,采出指数的解释精度达到了82%,为油田二次开发方案的制定和井网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砂岩储集层水淹层评价一直是困扰油田开发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应用地化录井资料开展水淹层评价是储层地
球化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可为油田二次开发寻找剩余油开辟新的途径。在深入分析油层水淹机理的基础上,从岩石
热解和气相色谱实验入手,结合密闭取芯井资料,通过计算孔隙度、含油饱和度、驱油效率等评价参数,建立砂岩储集
层水淹层评价模型和解释图版,形成一套具有适用性的定量计算和定性识别相结合砂岩储集层水淹层评价方法。应
用该方法,对A 盆地B 油田C 区D 层砂岩储层进行了7 口井水淹层评价,结果表明,利用地化录井方法评价砂岩水淹
层,经试油结果验证,符合程度较高,达到95% 以上,说明该方法适用性强,为油田开发中后期挖潜方案的调整和采收
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AS油田WY区特低渗透油藏的原始地层水矿化度很高,长期注淡水开发导致油层的电阻率呈现不对称U型曲线特征,强水淹油层的电阻率甚至高于原始油层的电阻率。特低渗透油藏水淹规律的影响因素复杂以及受储层本身特征的影响,适合中、高渗储层剩余油评价测井方法不适用于特低渗透水淹层评价。在岩电实验的基础上,明确了特低渗透油藏淡水驱水淹层机理。即当注入淡水的电阻率大于地层水电阻率时,且当其比值足够大时,水淹层电阻率明显高于原始油层,即出现U型曲线现象。根据常规测井曲线及岩芯分析资料,通过地层水矿化度与自然电位幅度、电阻率、声波时差等测井曲线组合进行了水淹层定性识别,探讨了地层混合液电阻率的求取方法,建立了淡水驱水淹层的定量解释模型。解释结果与试油投产符合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8.
以往采用剩余油饱和度单一指标来评价剩余油潜力的分布和类型,只能反映、评价某一部位水淹程度,而不能量化潜力大小.为充分挖掘单元剩余油潜力,通过应用渗流力学理论和油藏工程方法确定目的层SII8a含油饱和度和剩余储量丰度经济界限,进而对剩余油潜力区进行分级,并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二类油层剩余油富集区进行优选.该方法既弥补了以往评价剩余油潜力的不足,同时又给出了剩余储量集中程度的量化指标,可操作性强,对方案部署、开发形势分析以及规划部署等均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某油田某区块为研究对象,以实验资料、测井资料、试油分析资料为基础,提出了水淹层评价中地层混合液电阻率Rw、胶结指数m、饱和度指数n的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及处理技术,提高了利用阿尔奇公式计算水淹层含油饱和度的精度,拓展了阿尔奇公式的应用空间.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麻皮效应对鸭儿峡油田白垩系砂砾岩油藏取心分析含油饱和度的影响,综合运用压汞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和生产资料,利用岩石物理模型和取心样品对压汞法产生麻皮效应的机理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构建J函数,计算油藏的平均毛管压力,并对毛管压力曲线的4个切点开展系统论述;分析油藏排驱压力、不同类型孔喉的进汞饱和度、麻皮效应影响区间和麻皮系数。依据麻皮系数,对岩心含油饱和度进行校正;对校正前后的饱和度参数与阿尔奇公式计算的理论值以及生产资料分别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麻皮系数校正后的岩心测量含油饱和度较岩心视含油饱和度低15%左右,与测井计算的饱和度和生产资料吻合较好。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为研究区岩心基础资料研究提供技术参考,为油藏饱和度评价及资源量计算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1.
 清污水交替注入型水淹层混合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较大.在进行脉冲中子类过套管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时,地层水矿化度的多变性将导致地层水宏观俘获截面这一重要参数不易确定.对研究区块水淹层混合地层水的水型和矿化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层间混合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较大,因而逐层计算混合地层水宏观俘获截面十分必要.本文以脉冲中子-中子测井评价为例,构建原始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对地层流体宏观俘获截面进行信息提取,提出了利用动静态测井资料确定混合地层水宏观俘获截面的方法.植入解释程序后,该方法可对同一解释层内水淹程度不一致的地方,分别计算出混合地层水宏观俘获截面.计算过程较好地考虑了层间差异性,提高了计算结果准确性,为利用动静态测井资料联合法对清污混注水淹层进行定量评价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多层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表征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广天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4):3334-3339
深层多层复杂断块油藏因其地质、油藏的复杂性以及开发过程中长期多层合采合注的生产特点,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极其复杂。本文以高深油藏为例,在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剩余油饱和度、储量丰度、水淹级别等指标表征了其剩余油潜力分布;同时,对各小层剩余油指标进行叠加得到砂组、油组及整体的潜力区分布,并绘制了各种指标的过井剖面。通过以上方法,从平面和纵向上精细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确定了油藏局部及整体剩余油潜力,为该油藏开发后期调整方案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并为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升平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中高含水期的现状,从葡萄花油层的孔渗特征入手,总结了研究区水淹层电阻率曲线及自然电位曲线的特征,根据地层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及自然电位曲线基线的偏移特征,结合测井曲线纵向变化形态制定了水淹层定性判别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相渗透率模型、束缚水和残余油饱和度模型、产水率计算模型等,建立了适合研究区水淹层定量评价的方法体系,并应用升29-检17井的密闭取芯资料进行了验证,测井解释结果与取芯资料及初产含水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二三结合"开发主要面向层数增多、非均质性更严重的二、三类油层,其水驱后注聚渗流特征与常规主力油层注聚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对剩余油挖潜和产量接替的影响更大。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二三结合"开发模式聚驱阶段不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不同聚合物浓度及不同聚合物注入速度,研究了不同聚合物参数对"二三结合"开发模式原射孔层和补孔层的压力、含水饱和度等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补孔层的含水饱和度有所影响;聚合物浓度对压力影响较大;聚合物注入速度对原射孔层及补孔层的分流率有很大影响。研究成果为"二三结合"合理挖潜和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金宝强  舒晓  邓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5):6033-6040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受储层韵律性、平面非均质性、断层边界及纵向夹层等影响,油层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为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结合新钻井水淹层测井解释成果、密闭取心、生产动态及油藏数值模拟等资料,对渤海Q油田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调整井挖潜策略。认为油层底部、井点附近及边水油藏注采主流线水淹严重,油层中上部、井间区域、遮挡带附近和底水油藏边部水淹较弱或未水淹,纵向上井间区域水淹层占比为8%~65%,平面上生产井有效动用半径为70~150 m。提出利用水平井进行井间加密、边部完善井网、垂向穿夹层动用屋檐油及井网调整等挖潜策略。结果表明:利用水平井挖潜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可有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并为海上类似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量子自组织网络方法, 解决油田测井解释中的水淹层识别问题. 首先, 构造储层特征指标集, 包括测井曲线的序列指标和单个数值指标. 对序列指标先采用离散Walsh滤波方法去除噪声, 然后取均值, 再与其他单个数值指标一起构造储层特征向量. 其次, 将储层特征向量转化为量子态描述, 提交量子自组织网络实施聚类. 最后将聚类收敛后的网络作为水淹层识别的数学模型, 应用于油田相似区块的水淹层识别中.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正确识别率比传统自组织聚类方法高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