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心竹 《科技咨询导报》2011,(13):160-160,162
<论语>的众多英文译本中,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本较有代表性.本文主要探讨这两个译本对"礼"的涵义的英译,分析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以及这两个译本的闪光点和一些误译之处,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礼".  相似文献   

2.
郑海陵教授所提出的"和谐说"是目前比较科学的翻译标准和审美标准。本文利用"和谐"的翻译标准对比分析《厨房》的两个译本,试图在原作理解与译文表达中,发掘出哪个译本更能与原作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3.
本文讲述在解读"醉翁亭记"的译本时发现其译文在文化传播方面受到了局限。通过分析了解,导致这种文化传播的局限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英文语言文字表达的差异;二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翻译的障碍。这两种原因都会造成译本中文化原味的流失,使译本往往难以达到完全表达出原文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文化内容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对<西游记>的两个英译本作对比研究,针对两译本在翻译方法上的差异和效果来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西游记>文化内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被广泛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宝库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小说内容涵盖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有多种语言译本。其英译本中有两个公认比较成功的版本:一个版本为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所译;另一个版本为英国译者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所译。文章尝试对比这两个译本中关于人物配饰的翻译,从中选取一些包含文化因素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说明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达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而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本就是优秀的译本。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尝试应用概念隐喻,结合西方的阐释学理论,以《红楼梦》的两个经典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隐喻为语料,具体分析阐释学对隐喻翻译尤其是概念隐喻的指导。翻译是经过"理解"和"表达"两次形变之后的产物,是一种对原文的阐释。翻译的过程即阐释的过程,不同的译者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施波 《科技信息》2007,(28):116-117
在翻译实践中,异化和归化的矛盾一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选择了《傲慢与偏见》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中译本即以异化为主要翻译策略的孙致礼译本和以归化为主的张经浩译本,通过对这两种译本的分析比较,论证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学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巩艺超 《科技信息》2010,(16):I0162-I0162,I0164
本文将《圣经》和合本与现代中文译本两个译本进行对照,比较了两个译本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论,对两个译本的《新约》部分作了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包括语言、神学术语的处理、比喻的处理和性别的处理等。比较研究彰显出两个译本的特色,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读者对两个译本不同的反应。基于分析,作者对两个译本的改进和将来的译本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把这部鸿篇巨制翻译成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其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迄今为止,《红楼梦》有两个英译版本影响较大:一是霍译本(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二是杨译本(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于这两个英文译本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列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译例,比较分析了这两个译本的文化信息翻译以及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探讨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0.
翻译界有一种习惯的误解,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而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实际上,翻译用语需要汉语的优化。译语优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本文揭示了传统翻译用语的习惯,指出译语的优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就是译语的优化。译语的优化将是我国新世纪翻译文学的新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文章的题目还是书的题目(书名)往往都能起到一个点题或导读的作用,而英语题目的汉译及中文题目的英译也往往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学术研究上的浮躁心态很典型地表现在翻译作品上,即使在全国性高规格的竞赛上也常不能幸免。中式英文、“对号入座”的逐字硬译也能登堂入室、堂而皇之地登上中央电视台的屏幕,即使在两三个字(词)的题目的翻译中,这种情况也常有所见。借此对几则学界中出现的题目翻译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2.
"功能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译论的核心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视角。本文在目的论的框架内,根据上海世博会宣传资料翻译的要求和目的,运用Nord的翻译失误分析模式着重剖析上海世博会宣传资料英译中语用类和语言类的翻译失误,并指出这些失误主要是缘于译者缺少跨文化意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未充分考虑世博会对外推介的目的,未做到以目标语和目标受众为导向是造成误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比较汉语"但是"、"却"和英语"but"的语义异同,探讨了它们互译时的制约条件及英汉两种语言把它们分别归于不同词类系统的原因所在,指出汉语语法论著在解释汉语转折连词以及转折连词和副词连用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汉语转折词用与不用以及用什么转折词所表现出的语气强弱的差异和英语的互译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春怨》三个英译本的分析,探寻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信息的缺失和增补,指出由于中英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信息在“音、形、意”三方面的改变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5.
金仁旻 《科技信息》2007,(17):150-150,92
英语和汉语都大量使用颜色词。"红"作为常见颜色词在汉英表达中频繁出现,有时能出现对应情况,但往往不能直接翻译,从而反映出两种语言系统的颜色词在不同领域的使用中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就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通过《红楼梦》死亡委婉语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探讨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文化取向及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军 《皖西学院学报》2004,20(6):118-120
历来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讨论和批评不断。尤其对于“信”这一标准的非议更是颇多,这似乎是由于严复译作本身所产生的误导。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以严复本人的著说为根本,客观地去探寻“信”的真实地位,并摆脱传统翻译批评的束缚,合理地解释其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陈倩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1):111-114
诗歌语言是主观化的语言,诗歌的翻译也是译者追求主观化对等的过程。以意义的主观性识解理论为框架,从主观化对等的四个方面——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探讨了其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翻译的原则进行理论的阐解,提出语言的翻译必需要从社会、文化、思维入手,注意文章的细微之处,力求译文的信、顺、准。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作者就曹庸先生对海明威的作品《雨中的猫》译文分析,说明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除了要了解语言的结构之外,还要顾及社会文化背景及语境,了解作品与作者的文化背景与作者的写作特点,以求对语言做深层次的理解,把文章翻译得更准确、更有文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文论中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思想,揭示了隔“代”文学的传承特点,实际上就是文化内涵转移中的创新特性,这和文学翻译的情形很相象。语用学中的“语境”和“语用策略”理论之所以能有效地解释翻译实践中的诸多难题,就是当代翻译学的这类“文化横移”式的跨学科研究的运用结果。在对汉诗英译等翻译活动中的“创译”、“重译”和“破译”等现象,这样的方法都是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