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与个体价值现的形成的双重过程,其本身作为实践活动应有其明确价值目标--各谐.这一价值目标内涵了社会价值目标与个体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和谐这一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促进人在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通过维持这种和谐来保持自身不断的进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通常人们都是从心理学、生理学的意义上理解人的可塑性,而忽视了它的广泛而深刻的哲学、人学意义。从可塑性这一角度,对人的可塑性和社会的可塑性进行分析,可以深化人们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方面的认识。充分认识人的可塑性和社会的可塑性,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人的可塑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社会的可塑性同样也是我们追求的社会目标。可塑性高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社会,可塑性的人与可塑性的社会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丽中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向度,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的必然的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自然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充分体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追求.“美丽中国”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4.
准确定位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对工程教育本身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加强和改进高等工程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对其定位则是关键.“以人为本”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在高等工程教育的定位上,必须体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刘媛媛  陈文恩 《科技信息》2007,(31):350-35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文章主要从三大和谐入手,通过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营造师生员工自身和谐的环境,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使高校成为一个开放的、实现良性循环的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黄幼学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2):175-175,97
数学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依据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发展以及普通高中的性质重新拟定了一个高中课程目标表述.  相似文献   

7.
素质,指的是人先天具有的心理、生理上的基本属性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渗透和人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既是可以开发学生身心潜能的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中学学生身心结构中的内化.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核心,按照党中央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在个人与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使之服务于社会,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教学目标和要求内化为自觉的发展目标,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生物学习和实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上作为根本性工作来完成,这样学生们的能力才能得到全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和文献信息的资源中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馆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研究如何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出传统发展模式和科学技术的滥用是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哲学角度对生态危机进行了认真思考,并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提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前提,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关键,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社会和谐观,以"现实的人"为思考的中心,以对"人"的关怀为动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社会和谐的中心思想,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指明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说明和谐社会具有自由、公正的本质向度。而自由和公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人文精神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11.
科学社会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以发展的协调性、综合性、可持续性和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一会发展理论是建立在符合国情基础上的,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时代问题正是生产力发展与和谐发展问题,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关键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谐发展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谐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有着共同的目标,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归结社会和谐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和谐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新取向。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德育内容的系统构建.目前高校德育内容存在着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及理想教育的倾向.针对存在问题,按系统论的要求,对高校德育内容构建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二是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三是要做到社会适应性与个体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美术教育的形式是与职业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而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性美术人才的目标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社会发展愈快,需求就愈大,要求就愈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以人为本"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论证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以人为本关注现实的人们的各种生活,把人的发展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目标.  相似文献   

16.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运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主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探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划时代贡献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思索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  相似文献   

17.
法治是一种源远漉长的意识形态、治国方略和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法治、重视法治已成为社会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下,法治建设更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而法治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控制方式,在调整人与人、人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而且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詹木生 《海峡科学》2003,1(1):33-34
本文从生产力存在三方面缺陷一是生产力概念本身的缺陷,一是不理解或不完全正确理解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是生产力只反映物质财富的增多,却不反映这种增多是否公平、公正、合理,揩出生产力作为评价改革最高目标的标准不合理性.但并不因此否认生产力本身及其发展,而是把生产力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础.至于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评价改革最高目标的标准无疑是坚持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的层面分析,社会发展抛开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必然会陷入片面发展的误区,偏离其价值与目标;发展的目的与价值的深层含义是人本的,是人的目的为社会发展赋予了价值。因此,主、客体协调发展基础上的人的发展将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定位与方向性旨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