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沈全云 《奇闻怪事》2010,(12):38-38,24
新课改为前提的教科书中,改“欣赏”为“鉴赏”,其意在要求学生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学习。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实施以人文教育为灵魂,以中西文化对比为骨,以贴近学生的心智为血脉的教学法,是根据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规律和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尝试的结果,能为学生所接受和欢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俞平伯的词史观主要集中反映在《〈唐宋词选〉前言》一文中,他认为词发端于民间,是诗进化的结果;词有两条发展道路,分别是以《花间》为代表的“获深”和以苏、辛为代表的“广深”,后者更接近词的本色,为词之正宗。他接受并扩充了黄侃、胡适及王国维的词史观,同时在俞樾、俞陛云的影响下幔取了传统词学理论的精华。他的三本词体鉴赏专著是其词史观的重要实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3.
建构艺学当代形态,需要从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双重背景上,把学理论放到以它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系统中去研究它,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专门研究学理论本身的逻辑必然性与学理可能性的新学科——“学理论学”,以解答“学理论中的认识如何能够成为可能”的问题,从而为学理论的学科建构和观念更新找到其必然有效性的逻辑之“根”。董学的新《学理论学导论》系这一论题的原创之作。  相似文献   

4.
《民俗审美学》以中华民俗审美属性、审美特征、审美鉴赏为其学科体系的三维基点,对“民俗审美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新的构架和营建。该书为我们感悟和把握民俗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的董学文教授积多年文论研究之功而筚路蓝缕,完成了一部研究文学理论的学理基础的原创性著作《文学理论学导论》,该书在建构文艺学当代形态方面的学术价值体现在:首先,以理论的自觉率先切入“文学理论的理论”、“文学研究的研究”领域,为建设“文学理论学”探寻了有价值的逻辑原点;其次,以清醒的理论反思意识,把脉“理论失语症”的病根,也是该著的一大贡献;再次,以洞明的识见预设一个“文学理论学”的创意体系,是这部新著留给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又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6.
“味”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鉴赏理论和接受方式,从春秋时期一直沿用至今,这和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心理状况、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味”的提倡以及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关趣味有关,“味”也经历了从文学的词采关、声韵关走向意蕴关、意境关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翻译批评”以译本为中心,兼论译者、译事与译法,重在译作的评价和引导,但却忽视了“翻译书评”在翻译批评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及应该享有的地位,没有将之纳入“翻译批评”的研究范围。“翻译书评”通过鉴赏与批判,可以起到介绍最新理论成果,引导翻译理论研究方向的作用,为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贡献力量,并可以预防学术垃圾的泛滥。因此,完整的翻译批评体系离不开“翻译书评”的参与和贡献,其地位应该在学科体制内得到应有的承认。  相似文献   

8.
许氏翻译理论虽在学界见仁见智,但却毫无疑问地已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鉴赏解读许氏翻译理论的基础上,以许渊冲先生“三美”“三化”“去粗存精”及再创论和优化论等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其《江城子·记梦》的英译本进行鉴赏和辨析。与此同时,结合诗词翻译的特殊性,就其“粗”与“精”的判断标准是否具有普适性、有时难免为了追求押韵而因韵害意及过度“深化”的问题,即对翻译的技术处理的细节问题进行辨析,并提出改良译法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东晋画家顾恺之绘制《洛神赋图》的原因跟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必然的联系,主要原因有“玄学”思想的盛行;士族中普遍形成了绘画鉴赏、收藏,品评的风气;画家与画工的区别等。并对顾恺之的画学理论在他的作品《洛神赋图》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德国姚斯为代表的青年理论家所创立,并建立了接受美学派别,创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将文学阅读、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诸多现象理论化。鲁迅先生在给我们留下的诸多文化遗产中,有由他创立的完整而精湛的接受理论,这与姚斯等人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比较诗学的视角,拟将鲁迅的接受理论与姚斯的接受美学加以比较,从而阐发鲁迅接受理论的理论品格和它的实践意义。姚斯认为:“文学作品并非对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客观,而象一部乐谱,要由演奏者将它变成音乐。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经学史上,庄述祖是庄存与到刘逢禄之间的中间环节。庄述祖的经学思想既有以汉学为根株,又具有说经宗西汉的双重性格。对后来经学的发展来说,庄述祖的说经宗西汉更具有历史发展意义。他说经宗西汉、攻刘歆作伪、以《公羊》为主遍说群经、重视今古文经学的区分等,都给刘逢禄以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以札记的形式对诸经进行阐发、议论、考证、整理,开辟了独特的治经之路.在经学上,他不拘于门户,汉宋兼采,百家兼综,经史并重,实为一代通儒.  相似文献   

13.
在“儒学”独尊及两汉经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郑氏家学由黄老之学转向经学。“先郑”———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即是东汉时期郑氏家族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先郑”经学的传承与著述的考究,初步认识二人经学的学术传承与著述辑考,以期贡献于两汉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东汉时期,吴越经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学在吴越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地方官学、私学和出外求学等。仕进制度的导引,长官对儒家礼教的倡导以及避世高士的影响等,是导致吴越经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与传统经学相比,吴越经学具有不重师法家法、尚博学、重谶纬之学等特点。在经学影响下,吴越名儒辈出,著述风气盛行,社会风气充满儒家礼教气息。  相似文献   

15.
章莉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9):148-152
清朝末期,"怪杰"辜鸿铭在国内知识分子大量引进国外论著的热潮中做出了翻译儒家典籍的"怪举"。这与众不同的翻译行为并非辜鸿铭的无意之举,而是在当时社会政治背景影响下的一种爱国行为。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基础,梳理辜鸿铭翻译儒经的前因后果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探讨辜鸿铭的儒经英译在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可以为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典籍英译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语集解》是我国训诂史上第一部集解体训释专著,它打破了两汉学界的师法门户之限,杂糅古今经学,吸收了汉魏以来八家学者的优秀成果,援道入儒,训释简洁精当,不但本身成果卓著,跻身于《十三经注疏》之列,亦能破除两汉注经的烦琐和阴阳五行之说,给经学注入一股清新简洁之风,也导致了魏晋经学“儒道兼综”思想格局的形成和经学的玄学化,可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于《左传》学多有发明,但其问世后所面临的批评也从未停止。宋儒刘敞治经专尚探究义理,因此针对杜预主“《春秋》为鲁史”、“经承旧史”等说而湮没《春秋》大义深为不满,并责备杜预不通经义、臆断解经,这些批评在《左传》学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相似文献   

18.
吴越艺文志     
对《吴越备史》所阙艺文志的辑考和搜补,分“经学”“史类”“表状”“儒家”“释氏”“杂家”“舆地”“小说”“总集”及“诗文集”等十类,凡吴越一代之艺文资料尽得于此。  相似文献   

19.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是东汉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汉书·艺文志》将儒家列于《诸子略》十家之首,可见刘氏父子和班固对儒家的重视。文章就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儒家、孔子与六经之关系逐一梳理各家之言,择善而从,兼发己论。  相似文献   

20.
六卷本的<复性书院讲录>,其中心内容在于以现代新儒家的学术眼光重新阐释传统的六艺之学.全书每卷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第一卷带有总论性质,第二卷讲述<论语>大义,第三卷讲述<孝经>大义,第四卷讲述了儒家的诗教和礼教,第五卷讲述<洪范>约义,第六卷讲述易学思想.该书立足于现时代的理论需要,会通宋明理学中理学、气学、心学三派,化解儒学和佛学之间的对立,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现代新儒学论著.马一浮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贡献有两点:第一,他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儒学做出了新的诠释,认为文化是精神的产物,而儒家的六艺之学则是人类文化的根本;第二,他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对儒学做出了新的诠释,认为六艺之道蕴含着人类不可缺少的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