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竹银水库是珠海市库容最大的供水水库,在保障珠澳供水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水库不同区域的底泥沉积物采样与分析,结果显示:5个监测点底泥沉积物中TN和TP含量较低,内源负荷较小。本次底泥沉积物调查分析是竹银水库水生态多因子监测及评价项目的重要一环,为全面评价竹银水库水生态健康状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前,国内外对信江河流域的研究仅限于沉积物重金属及核素污染特征研究,对信江流域疏浚后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处理研究甚少。因此本文以信江(鹰潭段)底泥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种稳定剂协同硅酸盐水泥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底泥,研究一种河流底泥重金属固化/稳定化技术,可以用于河流底泥重金属修复治理工作。通过开展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毒性浸出试验,确定了水泥和三种稳定剂的最优配比,并结合固相形貌特征、矿相组成和固化/稳定化前后的重金属形态变化,据此分析底泥重金属Pb、U的固化/稳定化机制。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适用于信江(鹰潭段)底泥重金属的最佳硅酸盐水泥复配固化体掺比配方为:水泥30%、磷酸二氢钾1:1 (磷与重金属摩尔比M(P)/M(重))、膨润土5%、粉煤灰5%。复配试剂处理后底泥中Pb、U两种重金属活性态比例降低约30%,该方法有效地限制了底泥中重金属Pb、U的迁移。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分析表明,固化体中主要水化产物为水化硅酸钙(C-S-H)、钙矾石(Aft)和膨润土团块体, 三者相互胶结从而起到提高固化体强度和对重金属进行吸附、包覆的作用。本研究阐明了河流底泥重金属固化/稳定化技术的作用机理,并发现该技术对放射性核素也有较好的稳定效果,能为信江流域疏浚底泥工程及其周边场地土壤治理提供参考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十字河长江师范学院段底泥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种类和含量分析,得知本段河流由于受到沿岸公路的影响,沉积物中含有的Pb已严重超标,是目前的首要污染物,同时校门口大量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引起了Cr、Cd的超标,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4.
A湖是某市主要供水源之一,其湖泊底泥是由周围河流及水土流失带来的冲积物形成的湖积物,以及城市排污所携带的颗粒态污染物的沉积物。其湖底部的沉积物仍保持着湖区周围土壤母质的岩相特征,具有十分明显的分层。经对湖泊底泥采样分析,在供水区域底泥中,由于长期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放,重金属、总氮、总磷含量均显著超出了该市土壤的正常含量。因此,可以认为,供水区域底泥中营养盐的含量已经达到了相关的水平,是一个水底营养库,在动态平衡过程中的释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内在因素。目前A湖供水区域内的生态和景观破坏极为严重,在河流…  相似文献   

5.
利用TLI方法将江西省18个湖泊分为中营养型和轻度富营养型两类。在低范围初始磷浓度和高范围初始磷浓度条件下,研究了两类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等温热力学特征,并得出其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特征值,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初始磷浓度条件下,两类湖泊对的磷等温吸附线符合Linear模型;在高初始磷浓度条件下,两类湖泊对磷的吸附等温线均能较好的符合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显著水平(P0.05);中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Q_(max)、吸附效率m、沉积物本底吸附态磷NAP和磷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_0分别为669.828~833.224 mg/kg、112.006~216.07 L/kg、15.274~25.177 mg/kg和0.071~0.225 mg/L,而轻度富营养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Q_(max)、m、NAP和EPC_0分别为718.027~856.822 mg/kg、124.310~148.910 L/kg、22.248~30.838 mg/kg和0.156~0.259 mg/L,从热力学参数的大小方面分析,中营养型湖泊Q_(max)、NAP、EPC_0、K的值均小于轻度富营养型湖泊;中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的Q_(max)、NAP、EPC_0与TP、IP、Fe/Al-P与OP含量相关性较好;而轻度富营养型底泥沉积物Q_(max)、NAP、EPC_0与IP、Fe/Al-P含量相关性较好,Q_(max)、NAP和EPC_0与沉积物污染程度有关。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提供数据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茅洲河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茅洲河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程度,在茅洲干流和支流中共采集34个底泥样品,测试分析As,Cd,Cr,Cu,Ni,Pb,Zn等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对其污染来源及生态风险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茅洲河流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Pb,Cd,Cr,Cu,Zn,Ni含量较高,均值均超过中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值,其中Cr,Cu,Zn和Ni超过国家海洋沉积物Ⅲ类标准值.7种重金属元素的地积累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u,Ni~Zn~Cd~Cr,Pb,As,污染负荷指数从大小到依次为Cu,Ni~Zn,Cd~Cr,Pb,As,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d~Cu,Ni,Cr~Zn,As~Pb,这说明沉积物主要受到Cu,Zn,Ni,Cd和Cr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结合PCA与ICA的Munsell色卡光谱反射比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2块光泽Munsell色卡的光谱反射比重建的评价结果中可见,结合PCA与ICA的光谱估计算法的重建效果优于传统的PCA光谱估计算法重建效果,验证了PCA结合ICA的光谱估计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  相似文献   

8.
河流底泥沉积物的形态分析(Ⅱ)--Tessier形态分类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Tessier形态分类法研究了小清河(济南段)底泥沉积物中痕量重金属元素Cu,Pb,Zn,Cr和Mn的存在形态,揭示了小清河(济南段)污染源的分布及相应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发现小清河源头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较低,流经济南市化工区后重金属污染物剧增、这是由于工业废水污染所致,底泥自净作用使小清河在郊区流出口处底泥污染物含量降回到接近本底值.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认识浍河祁县段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状况及生态风险,采集12个表层沉积物(0~20cm)样品,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进行元素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分析,进而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段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Zn,Pb,Ni,Cr,Cu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安徽省土壤背景值,存在一定程度的累积现象;各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受煤矿开采活动影响显著,在研究区河段内沿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5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均为轻微风险等级;底泥沉积物中Zn,Ni,Cr主要以残渣态为赋存形态,Pb以可还原态为主,Cu的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比例大致相当,且占较大比重,各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从大到小依次为Pb,Cu,Zn,Ni,Cr。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研究了长白山北坡环境因子对水甲虫多样性的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该区影响水甲虫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海拔、温度、水电导率、酸碱度、底泥有机质含量和底泥全磷含量,其中海拔与水甲虫物种丰富度、Shannon 多样性指数正相关;pH值与水甲虫物种丰富度、Shannon 多样性指数显著负相关;电导率与水甲虫物种丰富度成负相关;底泥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与水甲虫丰富度、 Shannon 多样性指数皆为正相关关系;电导率与物种丰富度成负相关关系;水深度与物种丰富度成负相关关系.了解环境因子与水甲虫关系,有助于水生昆虫和水环境的保护,为最终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是借助于沉积物中具有电化学活性微生物的催化作用,氧化沉积物中有机物以获得电能的一种装置,它具有用于淡水水体的原位修复的潜力.以湖泊底泥为阳极底物,含磷模拟配水为阴极液,构建了SMFC系统,研究了其产电性能及其对水中总磷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构建的SMFC系统可成功产电,运行22 d后输出电压达到最大值0.28 V(外电阻为1 000Ω).稳定运行期间,底泥烧失量由4.42%降低至1.91%;底泥氧化还原电位显著提高,由初始的-254 m V上升至-183 m V;溶液p H由初始的6.02上升至7.34;水中总磷浓度由10 mg/L降低至0.13 mg/L,这可能与SMFC使底泥电位、p H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氧纳米气泡改性颗粒物被广泛应用于对污染水体的界面增氧.为研究其对底泥-水界面增氧效果和底泥氨氮污染的修复能力,以活性炭作为负载材料制备氧纳米气泡,采用柱芯培养实验研究氧纳米气泡改性活性炭对河道底泥氨氮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氧纳米气泡改性活性炭的加入将沉积物-水界面(sediment-water interface,SWI)的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浓度由0.48 mg/L增加至6.10 mg/L,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ation potential,ORP)由-34 mV增加至19 mV.利用薄膜梯度扩散技术监测实验期间SWI处氨氮和硝态氮的垂直浓度,上覆水中氨氮的浓度由1.65 mg/L降至0.54 mg/L,去除率为67.3%.沉积物中氨氮浓度由2.75 mg/L降至0.73 mg/L,去除率为37.5%.氨氮的释放通量降低了82.0%.氧纳米气泡改性活性炭既通过界面增氧促进硝化反应,降低了水体中氨氮浓度,也作为覆盖层隔绝沉积物中氨氮与上覆水的接触,降低沉积物中氨氮的释放.研究结果可为覆盖技术和曝气技术联合应用于削减河道底泥氮负荷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采用HNO3—HClO4—HF湿法消解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底泥中重金属(Al,Cu,Co,Mn,Zn,Fe,Pb,Cd,Ni)及磷的质量分数,用水系沉积物标准样品进行对照,其测定值与标准值吻合得很好,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sr在6%以内,结果令人满意。采用本法对官厅水库坝址到妫水河的重金属及磷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与分析,为官厅水库底泥处置和底泥污染治理提供了技术依据和指导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瓦埠湖沉积物内源磷的稳定性及其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主要分析了瓦埠湖沉积物中不同赋存形态的磷的稳定性和铝盐、铁盐控制瓦埠湖底泥释磷的效果。结果表明:底泥释磷总量在碱性条件下最大,中性条件下最小;铁磷、铝磷溶解量随pH值的升高均增加;钙磷溶解量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氯化铝、氯化铁对瓦埠湖底泥释磷的控制规律为:在酸性环境条件下控制的效果不明显,在中性环境条件下控制的效果较为显著,在碱性环境条件下控制的效果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月球Aristarchus地区的物质成分与岩石类型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月球Aristarchus地区是月球正面反照率最高的地区.它具有丰富的物质类型分布,包括月球最大规模的火成碎屑沉积物,非常年轻的Aristarchus撞击坑溅射物以及环绕Aristarchus高原的月海玄武岩分布,存在火山、撞击构造等地质作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利用来自嫦娥一号干涉成像光谱仪、ClementineUVVIS相机、LunarProspector伽马谱仪等月球探测数据,综合分析Aristarchus地区的元素分布状况、矿物与岩石光谱特征、岩石类型分布特征.研究表明,Aristarchus地区的光谱特征和物质类型极为丰富,包括火成碎屑沉积物、月海玄武岩、高地斜长岩、KREEP岩以及演化程度较高的碱性斜长岩等特殊岩石类型,为月球地质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案例区域,因而可作为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或六号)月球取样返回候选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胡丽  徐贝  向天明  兰晶 《科技咨询导报》2010,(28):143-143,145
2009年10月,在位于孝感市老南城区的环河共采集底泥及水样七个。用原子吸收法测量沉积物中铜、铁、锌的含量并推断分布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铜的含量河心底泥〉丰水线土样〉河心滩土样〉枯水线土样;铁的含量河心底泥〉河心滩土样〉丰水线土样〉枯水线土样;锌的含量很低。河心底泥中铁的含量最高,为23.055g/kg。锌的含量最低,为0.009g/kg。丰水线土样、河心滩土样、枯水线土样中铁的含量最高,铜其次,锌的含量最低。对底泥进行五次振荡离心,振荡后的上覆水中铜的含量升高,说明铜较易析出;振荡后铁的含量几乎不变,说明铁振荡不易析出;而锌是溶解性金属,迁移能力强,易随水流失,不易沉积。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分析了新安江河流-水库体系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 16种PAHs在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总浓度(∑_(16)PAHs)范围是260~1 652 ng/g dw (dry weight,干重),平均值为973 ng/g dw,以高分子量的PAHs为主.的区域是兰江∑_(16)PAHs值最高(1 530 ng/g dw),最低值出现在水库中心库区(600 ng/g dw). PAHs源解析表明,底泥中PAHs可能主要来源于煤和木材的燃烧.参考已有研究的分类标准,发现新安江上游、水库中心库区和富春江表层沉积物中PAHs处于中等污染水平,而水库回流区和兰江沉积物受到PAHs的污染较大.通过生态风险分析,发现所有底泥样品均可能存在急性毒理效应,但不存在频发性急性毒理效应.  相似文献   

18.
浅层湖泊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垂向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福州市西湖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PAP)的垂向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活性的来源及影响因素.初步的研究表明:西湖沉积物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底泥中溶解性磷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高浓度的溶解性磷对APA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活性的来源与水体中沉积下来生物的残体以及微生物代谢物有关.  相似文献   

19.
对承德市武烈河表层沉积物进行采样,将沉积物进行一定预处理,运用火焰原子吸收检测法测定武烈河底泥重金属元素铜和锌的含量并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所得实验结果为武烈河承德段的污染治理提供了基本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水体和沉积物潜在致病性细菌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分布特征,为汉江致病菌防控提供基础数据,于2014年春、秋两季,在汉江6个监测断面进行样品采集。基于16SrRNA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利用FAPROTAX软件,对细菌群落进行致病性功能预测,共识别出6类致病菌,隶属6门9纲22目45科105属。研究结果显示,变形菌门是汉江致病菌群落的主要组成物种,占比高达96.56%,Methylopumilus和Roseomonas是属水平的优势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致病菌比水体中更丰富,浮游群落随季节的变化更显著。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指示底栖群落对环境因子变化更敏感。零模型分析结果揭示随机过程主导水体和沉积物致病菌群落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