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公路隧道施工科学监测可为确保公路隧道质量提供有力保障.文章介绍了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常用的监控量测内容,并简述其监测方法和数据的处理分析.有助于增强隧道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目前隧道施工检测方法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2.
盾构法隧道施工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纪平 《科技信息》2008,(11):136-137
为确保隧道工程安全,并保护周围环境,需要在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在施工过程中积极改进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最大限度减小地层变形。本文对盾构法隧道施工的监测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黄土隧道施工的监测与信息化施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渠巨华 《甘肃科技》2006,22(2):121-123
黄土隧道围岩应力和变形具有多变的特点,采取量测手段,跟踪掌握围岩应力和变形,及时调整支护参数,是黄土隧道施工技术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隧道施工和监控量测工作要放在首要位置,准确掌握围岩沉降、收敛规律以及支护压力,便于及时调整施工参数。同时也为二次衬砌施作时间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依据。本文介绍了黄土隧道施工监测的目的和常用的监测方法,并通过实例说明监测和信息化施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结合某实体工程对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开挖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详细阐述了该隧道使用的三台阶七步开挖法的工艺原理、施工步骤和施工控制要点,并通过施工监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可供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存伟 《科技资讯》2024,(2):139-141
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充分发挥监控量测在指导隧道现场施工、为动态设计提供参考等方面的作用,蒙华公司对现场监控量测工作及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通过蒙华铁路隧道监控量测的现场监理工作实践,对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监测准备工作、监测断面和监测点的布设、数据监测、监测值的管理、监测等级管理、预警信息处置及关闭等方面的监理工作控制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介绍了在监控量测实施过程中,监理单位应该采取的监控手段及监理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公路隧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公路隧道的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对隧道施工中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公路隧道施工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文章结合某工程实例对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开挖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叙述了该隧道使用的三台阶七步开挖法的施工步骤和施工控制要点,并通过施工监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可供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扩)建隧道爆破施工不可避免地对既有隧道的通行安全产生影响。依托福建漳龙高速公路后祠隧道扩建工程,对隧道改扩建工程爆破施工的振动监测以及控制技术进行研究。通过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爆破施工对既有隧道的振动影响,并对现有的爆破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现有方案下新建隧道爆破施工不会危及左侧老洞的安全,新、扩建隧道爆破施工对既有隧道产生的振动响应存在一定的不同,建议掏槽孔各孔间延时时间定为15 ms,既有右侧隧道原位扩建时应当首先开挖左侧岩体。  相似文献   

8.
新奥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隧道工程的施工,其要素分别为喷混凝土、锚杆和监控量测.作为新奥法三要素之一,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某隧道监控量测工程,从监控量测方案设计出发,系统论述了隧道监控量测的目的、方案制定原则、监测项目的选择、监测间距和频率、数据分析处理和信息反馈.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隧道监测项目的选择和数据分析中现有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侯刚 《太原科技》2006,(3):84-86
通过对黄土隧道的现场施工,重点论述了在隧道施工中针对湿陷性黄土这一特殊地质情况而采用的相应基础处理、洞口施工、初期支护、监测等工序中需要注意的施工要点和方法,阐明了针对黄土隧道群的施工技术和要点。  相似文献   

10.
以秦巴山区某软岩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隧道合理施工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3种不同施工方法下的计算模型,数值计算结果显示,相比于台阶法施工和单侧导坑法,采用留核心土法施工引起的隧道围岩变形较小,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从经济和施工工期角度来看,留核心土法是该地区软岩隧道最为合理的施工方法。为了验证数值计算结果的可行性,在隧道周围设置了变形监测点,实测结果表明,采用留核心土法施工后,隧道最大周边收敛14.81 mm,最大拱顶沉降值为27.11 mm,隧道变形在允许范围之内。隧道围岩变形的实测值与预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FLAC数值模拟可在隧道施工前对隧道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做出评价,具有超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跨度浅埋隧道工程地质特征及自稳能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结合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韩家岭大跨度浅埋隧道,通过地质条件的现场调查,研究了该工程关键地段的地质特征,分析了采用新奥施工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施工中充分发挥围岩自稳能力的具体措施.工程实践表明,韩家岭隧道是大跨度隧道、地质工程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岩体结构面和变形的监测,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尤其是加强重点部位自稳结构的监测和调整,充分发挥围岩自稳能力.所提出的建议方法为类似工程施工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奥法施工在我国公路隧道施工中的普及与深入,我国隧道施工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现场监控量测是新奥法的核心,结合镇胜高速公路梧桐隧道的动态施工监控量测,深入分析了隧道施工动态监测的必要性,结合隧道施工,优化支护参数和设计方案,为隧道的顺利施工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3.
齐占国 《太原科技》2010,194(3):70-73
在汉寨隧道工程施工中,通过现场监测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内力数据,采用隧道围岩参数反演分析的方法,优化了汉寨隧道的支护结构,指导了隧道的施工,增强了现场施工的可预见性,使施工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为工程施工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隧道、洞库施工监测中测值偏小、误差偏大等问题,依据三角形测线网优化布置的思路,对某隧道洞库的施工动态监测网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对测量结果的分析表明,优化后的监测方案一方面可以使测线的布置分布更合理,提高量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提高了反分析计算的精确度,使得到的基本力学参数更加精确和合理.这一优化方法,也可适用于其他隧道洞库的施工监测.  相似文献   

15.
成都至自贡高铁白云山隧道全长13 340 m,为特长高瓦斯隧道,多工区、多阶段施工通风问题严重制约着隧道运营施工与人员安全。通过工作面最大通风量、最大供风量及沿程风压损失对不同工区施工阶段进行通风计算,设计单工区通风方案及隧道总体贯通顺序,并采用水气分离方法处理地下水及自动安全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隧道瓦斯浓度。分析表明:施工的大部分时间内,2#~6#斜井的瓦斯浓度均偏低,说明合理的通风方案及工区贯通顺序可以有效降低隧道瓦斯浓度;采用水气分离方法对地下水进行处理,将地下水和瓦斯分别排出,可进一步降低隧道内瓦斯浓度;监控系统对2#、3#和6#斜井出现的瓦斯排放异常情况及时报警提示并断电保护,保证了隧道施工进度及人员安全。针对特长高瓦斯隧道多工区、多阶段施工通风,基于隧道通风方案、贯通顺序、水气分离处理及瓦斯监测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通风监测设计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通过高铁隧道施工,介绍了隧道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设的方法、监控量测项目及监测的频率,分析了隧道开挖后的地质和支护状况,对监控数据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邹启勇 《科技资讯》2008,(13):64-64
高速公路的隧道施工的监测问题是多元化的问题,作为施工的管理人员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监测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施上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提高公路隧道施工监测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该篇文章以渝州隧道扩建工程为依托,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适合渝州扩建隧道的各种施工方法,得出各种施工方法的优劣,并确定其施工方法。然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并通过监控量测的方法验证此施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该篇文章研究的方法、分析和结论可为其它扩建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针对隧道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本文建立了明挖隧道基坑安全监测自动预警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计算机和控制装置、测量机器人和监测网。对隧道基坑的监测内容和监测方法进行了设计。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隧道基坑的监测内容进行预测,确定了该网络模型的结构和相关参数,并建立自动预警系统。为了验证系统的性能,对其进行效率对比试验、数据预测试验和自动预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的监测效率有效提高,可以实现对隧道基坑的安全监测,并自动预警  相似文献   

20.
李云  龚伦 《科技咨询导报》2009,(22):64-64,66
结合某公路隧道下穿某既有铁路隧道的工程实际,采用现场测试对既有铁路隧道受下穿公路隧道施工产生的振动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公路隧道在铁路隧道正下方爆破施工时,爆破施工所采用的重大段装药量不得大于2.7kg。通过施工过程中进行的爆破振动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及时的监测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爆破参数进行调整,确定了该工程关键段落的安全施工。该技术可为此类地下近接工程成功修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