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的工艺特点是生物反应、泥水分离在同一池中进行,具有耐冲击负荷、运行灵活、能耗低等优点。全面介绍CAST工艺有机物降解、硝化反硝化、生物除磷及需氧量计算,通过研究国内CAST工艺几种设计计算方法,优化污泥龄修正系数选取范围,使生物池容积和A/O工艺相比较,体现CAST工艺节省占地和土建投资的优势;针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对CAST工艺平面布置、水力流程、主要设备能耗进行分析,细化撇水器安装高度、集水管水位等水力设计要点。提出了CAST进一步提标改造的思路,供设计人员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CAST分段进水深度脱氮性能及在线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分段进水深度脱氮在线控制工艺中有机物降解、硝化和反硝化反应过程中氧化还原电位(ORP)及pH值的变化规律,建立这些控制参数与有机物去除、硝化和反硝化反应过程中主要污染物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根据ORP及pH曲线上的特征点适时地停止曝气与进水缺氧搅拌,能更加有效地控制CAST多段进水工艺,达到深度脱氮的目的,并尽可能降低运行成本;当进水COD为155.0~443.6mg/L和NH4+-N质量浓度为57.98~82.40mg/L时,系统最终出水COD(化学需氧量)低于40mg/L,NH+4-N质量浓度低于0.5mg/L,TN(总氮)质量浓度低于2.0mg/L;在17,23和30℃时,升高温度能显著提高系统反硝化效果,反硝化速率随温度上升而递增;当原水有机碳源充足时,分段进水次数增多,由于反硝化速率加快,反应时间缩短,且反应末端外碳源投加量减少;采用CAST分段进水深度脱氮工艺系统除磷性能稳定,且去除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同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相比,可以节省碳源,减少曝气量,降低设备运行费用等优点,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从微环境理论、微生物学理论和中间产物理论方面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产生机理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实现条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同步硝化与反硝化工艺同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相比,可以节约氧和碳源的耗量,大大降低设备运行费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结合国内外研究,主要从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微环境理论的角度对这一技术进行了综述,对一些同步硝化反硝化新工艺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污染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和同时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几种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制革废水的组成与特点;生物法脱氮的原理,生物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的基本条件及其影响因数;分析了多级A/O循环工艺的流程及其工艺特点;多级A/O循环工艺的优点及其运行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污水生物脱氮一般通过氨化、硝化、反硝化进行,处理效率低。本文通过引入脱氮新理念,介绍了SHARON工艺,SHARON-ANAMMOX工艺,CANON工艺,OLAND工艺,固定化微生物脱氮等几种污水脱氮新工艺。这些工艺通过不同的方式,缩短了传统硝化反硝化的历程,节约了能源,提高了脱氮效率,为污水脱氮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李艳春  彭茹冰  王文富  张伟锋 《科技信息》2010,(35):335-335,364
氮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物质之一,随着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氮排放的日益重视,传统的生物脱氮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目前多种脱氮工艺组合或通过理论创新而开辟的新型生物脱氮路线成为新的发展应用方向。在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方面,短程硝化、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工艺越来越受到重视,提供了可能有效解决此类废水污染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氧化沟工艺具有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和出水水质好等优点,在污水处理领域应用广泛。然而,氧化沟工艺中硝化菌、反硝化菌和聚磷菌生长速率不协调,难以实现同步高效脱氮除磷的效果。因此,综述了氧化沟脱氮除磷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详细分析了温度、溶解氧(DO)、酸碱度(pH)、污泥龄(SRT)等因素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为氧化沟工艺脱氮除磷效果最优化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DO对MBBR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影响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当溶解氧(DO)质量浓度为2 mg.L-1、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悬浮填料填充率为50%时,MBBR工艺可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实现90%以上的脱氮效果.生物膜内DO质量浓度梯度造成好氧和缺氧区是实现同步硝化和反硝化的关键.该工艺能在同一个反应器中实现同时硝化和反硝化,并达到两个过程的动力学平衡,大大简化了生物法脱氮的工艺流程,提高了生物脱氮的效率,并节省投资.  相似文献   

11.
刘再亮 《科技信息》2010,(3):23-23,31
在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过程中,生物脱氮法由于其处理效果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人们对生物脱氮过程认识的深入,诸如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等新型的脱氮工艺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一定应用,本文着重对上述三种新型生物脱氮工艺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新型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的脱氮除磷联合工艺,往往因为除磷、脱氮两方面固有的矛盾性使处理出水的氮、磷含量不能同时达标.反硝化除磷新理论的提出,及以此为理论指导的连续流H ITNP双污泥工艺的设计开发为有效解决这一矛盾问题提供了新对策.利用人工合成污水,对新开发的H ITNP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进行了研究.发现C/TN、C/TP、MLSS、SRT、DO和pH值等运行参数对工艺处理效果有较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运行参数,该工艺对NH3—N、TN、TP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6%,84%,90%和93%.  相似文献   

13.
余强弦  张四龙 《科技资讯》2009,(24):119-120
为了提高和改善生物法污水处理中的氮磷去除效果,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众多污水处理厂使用在线式硝氮分析仪,对污水处理各种过程中的硝酸盐氮成份进行监测,进一步对反硝化、硝化等工艺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氨磷去除及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述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机理的基础上,分析生物脱氮除磷的MSBR工艺、UCT工艺和BCFS工艺。认为随着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生物技术的掌握,目前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时硝化反硝化技术、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反硝化除磷技术和厌氧氨氧化技术。随着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的深入,工艺简单、处理效率高、能耗低的组合新工艺将成为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倒置A2/O系统中碳、氮、磷的物料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以倒置A2/O工艺运行的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各生物处理单元及二沉池中碳,氮、磷等指标的分析,建立了物料平衡公式,研究了该工艺碳、氮,磷等物料的流向,并在物料平衡的基础上对各单元的脱氮除磷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好氧池中存在同时硝化反硝化现象;减少好氧池的曝气量,既能提高脱氮除磷效率,又能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6.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原理和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原理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的实用价值,并就实现该技术工艺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连续进出水间歇曝气工艺硝化与反硝化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完全混合式曝气池进行连续进出水间歇曝气工艺的生产性试验研究所得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动力学推导建立了未作稳态假设的硝化与反硝化动力学模型 ,并推导了有关的参数 .通过验证 ,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出水氨氮和硝酸盐氮质量浓度预测能力 ,可以用于工艺设计和运行优化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几种新型脱氮工艺,主要包括短程硝化反硝化、氧限制自养硝化反硝化(OLAND)、全程自养脱氮(CANON)、厌氧氨氧化、同步反硝化脱磷除硫等工艺。它们以亚硝化反应和厌氧氨氧化反应为主,使脱氮具有更加低能耗、高效率的特点。微生物种类的扩展,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反应的竞争,羟氨转化为联氨是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出现的标志等是最新的研究内容,但新型脱氮工艺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方略,特别是相关物质转换,微生物学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反硝化除磷将反硝化和除磷两个过程合二为一,一碳两用,达到了同步脱氮除磷的目的。本文在简要介绍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工艺难以达到N、P同时高效去除的原因,探讨了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发现以及证实过程,综合分析了几种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原理、特点以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存在着工艺流程长,脱氮效率低,占地大,成本高等缺点。随着新型脱氮技术的不断发展,突破了传统脱氮工艺的局限,涌现了一批新型脱氮工艺。本文综述短程硝化(SND),厌氧氨氧化(ANAMMOX),好氧反硝化(aerobic denitrification)等目前热点研究的脱氮新工艺,阐述了脱氮原理,影响因素,工艺特点,并与传统脱氮工艺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