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泥沙数学模型在围填海工程促淤效果预报中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口为例,通过与已建典型围填海工程实际促淤效果的对比分析,以及对长江口近期围填海工程促淤效果预报的合理性分析,研究泥沙数学模型在围填海工程促淤效果预报中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的平面淤积形态、断面淤积形态、促淤区淤积量均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在近期围填海工程中的促淤效果预报较合理,表明该泥沙数学模型适用于长江口围填海工程促淤效果预报。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多沙河流水库的淤积,提出了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所需采取的防淤、治淤措施。  相似文献   

3.
运用一维泥沙数学模型,对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河道泥沙冲淤,春中着重分析艾山-利津河段的冲淤变化规律,作者认为小浪底水库可使黄河下游总体上保持20年不淤,50年内相对减淤率为51.6%,艾山-利津河段也有减淤效果,但相对减淤率仅为全下游平均值的57%,河床抬升速度仍然较快。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减少入库泥沙、排浑减淤及排淤三个方面回顾了水库泥沙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加强流域治理、完善排淤工程设施,加强水沙调度管理、研制新的排淤设备以及研究出库泥沙的处理办法方略,以期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以鳌江口为例,通过试挖槽实测资料分析及波流共同作用下的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浙江南部淤泥质强潮河口拦门沙的成因及航道开挖后泥沙回淤规律.研究表明,因河口迅速展宽,水流扩散,输沙能力不断减弱,河口区的最大浑浊带为拦门沙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泥沙来源,泥沙在口门附近堆积,形成拦门沙浅段.拦门沙开挖后泥沙回淤规律为:航槽回淤主要发生在风浪天,台风期发生骤淤,无风天航槽泥沙淤积较少.回淤的泥沙主要是滩面泥沙在风浪作用下的局部搬运.风浪过后,挖槽内发生"冲刷"现象,主要是由于浮泥密实造成的.通过与天津港等淤泥质海岸台风期骤淤的对比分析,认为较强的动力条件和丰富的泥沙来源是鳌江口骤淤的主要原因,在动力较强的淤泥质海岸骤淤强度较大.此外,还探讨了该类河口拦门沙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6.
张安鲁  卢海燕  杨德生 《科技信息》2009,(29):I0716-I0716,I0632
聊城黄河机淤固堤经历了30年的发展,经历了自流放淤、提水淤背、大规模机淤固堤不同阶段,加固了57km的黄河大堤,形成了5000多亩的淤背种植区,同时淤背区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管理不科学等许多问题,建议对聊城黄河进行“成品段”建设,科学合理开发淤背区。以使聊城黄河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海洋工程对海湾港口的冲淤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近20多年来钦州湾海洋工程建设较为频繁。了解该地区地形地貌的变化,可以给海洋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外业调查、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钦州湾围填海与海洋开发建设引起的岸线变迁、地形改变、泥沙冲淤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近20多年来,钦州湾大规模海洋开发活动导致海湾面积明显缩小,岸线变化呈现平顺化趋势,人工岸线逐渐替代自然岸线。钦州湾东部浅滩因填海使得0m等深线被阻断,而10m等深线因东航道扩建得以贯通至湾口。钦州湾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陆相径流、海相输送以及近岸海洋工程建设等几个方面;含沙量分布随季节变化而不尽相同,但总体属低含沙量范畴。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钦州湾总体呈现微冲微淤的稳定态势,但在龙门水道等急流水域,底床冲蚀较为明显。【结论】在钦州湾东部,因大规模围填海建设,导致局部海域的冲淤环境发生显著改变:三墩公路东侧中部的潮滩,由微弱淤积状态转变为明显冲蚀状态,年冲刷量可达0.07m。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南汇南滩近期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上海市南汇南滩近期冲淤特征,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空间上纵向与横向的两种波动.纵向上,南汇南滩的冲淤波动以类似行进波的形式向西传播,速率约为820m/a,波动幅度沿程递减,横向上,以水下斜波和海床的衔拉部位为节点,整个剖面以类似驻波的形式上下振动,节点上下出现相反的冲淤趋势,即上冲下淤或上淤下冲.水下斜波带冲淤幅度最大,滩地和海床相对要小.  相似文献   

9.
利用压载挤淤理论对深圳港大铲湾三期陆域形成工程及海口马村港区一期工程抛石挤淤堤挤淤深度进行预测研究,比较挤淤深度计算值与实测值;通过理论分析,提出抛石挤淤机理;采用颗粒流理论(PFC)模拟抛石挤淤的施工过程及施工控制条件;比较相同作业条件下不同淤泥层厚度的挤淤深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挤淤深度计算值明显小于实测值;抛石挤淤机理不仅仅是压载问题,它还包含块石动能冲击和局部应力集中对挤淤深度的影响;在不同抛填强度、块石直径的挤淤深度,其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一次性抛石量越大;块石直径越大,则挤淤深度越大;淤泥层厚度越大,则挤淤深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消除污水处理厂淤砂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开发了一种污泥淤砂分离器,并以重庆某污水厂污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现场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器的排口比K(底流口直径与溢流口直径之比)是影响分离效果最重要的结构参数;提高分离器的工作压力P,可以提高淤砂分离效果和分离器的处理能力.用锥角为20°、溢流口直径Φ22 mm、底流口直径Φ13 mn的污泥淤砂分离器、在工作压力为0.15~0.20 MPa的情况下对污泥进行了淤砂分离,分离产生的溢流污泥ρVSS/ρTSS(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与总悬浮固体浓度之比)为底流污泥的3倍、底流污泥ρISS/ρTSS(无机悬浮固体浓度与总悬浮固体浓度之比)为溢流污泥的1.5倍,污泥淤砂分离器实现了污泥淤砂的分离和富集.  相似文献   

11.
海岸冲淤演变是一种长期而复杂的现象。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别对海岸演变模式进行分析与对比,并简要介绍了研究海岸冲淤演变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胡春雷 《科技资讯》2011,(28):44-45
本文以浦东新区几个边滩促淤圈围工程为实例,参考上海地区其它滩涂促淤圈围工程,阐述了滩涂促淤圈围工程实施的可行性、重要性,对于浦东滩涂促淤圈围工程施工技术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并对即将实施的浦东新区东滩促淤圈围工程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董得良  史永花 《科技信息》2010,(18):I0286-I0286
爆破挤淤技术是地基处理方式之一,主要应用于沿海区域淤泥较深的地质条件。爆破挤淤是在抛石体外缘一定距离和深度的淤泥质软基中埋放药包群,起爆瞬间在淤泥中形成空腔,抛石体随即坍塌充填空腔形成"石舌",达到置换淤泥的目的。经过多次推进爆破,即可达最终置换要求。爆破挤淤作为软基处理的方法之一,施工工期短,软基处理效果好,投资少。  相似文献   

14.
屈永辉  潘军海 《科技资讯》2009,(19):104-104
针对浅淤泥软基的特点,结合爆破挤淤施工实践,介绍了浅淤泥软基爆破挤淤的原理、施工工艺、施工参数等方法。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上海陆域面积现约7 000 km2,其中约65%是近6 000年由长江人海泥沙堆积而形成,约17.5%为1949年以来通过围涂新增的土地,后者极大缓解了上海市尖锐的人地矛盾关系.近几十年来,尤其是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年均人海泥沙已大幅减少,由1951-1968年间的4.97亿t降低至2003-2008年间的1.54亿t,今后随着流域内更多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完成将进一步降低.长江人海泥沙是建造滩涂的物质基础,随着人海泥沙大幅减少,河口滩涂自然淤涨速率趋于减缓,未来整个三角洲的冲淤演化趋势备受关注.以2005年为基准年,Delft3d模型预测结果认为长江口主要浅滩今后20年将继续向海淤涨,但速度减缓.综合分析认为,上海市今后20年可通过工程促淤770 km2,圈围485 km2,但滩涂资源利用一定要兼顾河口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河淤背区是黄河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优势之一。如何开发和利用好黄河淤背区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黄河淤背区资源的经济效益,使其成为黄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黄河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常斌  张莹莹 《科技信息》2013,(7):488-488
在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中,机淤固堤工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淤区因排水不畅而造成的围堤决口,一直困扰着工程建设者。本文认为淤区倒虹吸排水法克服了传统的埋管排水法的缺点,大大降低了淤区围堤决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黄河淤背区开发是黄河经济工作的重点.是黄河产业经济发展支柱.是绿色黄河的唯一途径。随着黄河淤背区开发逐年增多.尤其是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竣工后.黄河淤背区全部开发利用.任务艰巨.前景远大,经济势头看好。面临大规模的淤背区开发,就如何利用淤背区开发,提高黄河经济增长点,是黄河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要做好淤区开展这篇大文章,势必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调整产业种植结构.以经济、高效、快捷为方针,宏观调控种植格局,以标准化、规范化、经济管理科学化的特色经营理念.大搞淤背区开发.从而实现黄河淤区开发经济战略。  相似文献   

19.
针对洞庭湖泥沙研究大多基于物理与数学方法的现状,为实现泥沙冲淤变化的空间定位与可视化,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提出泥沙冲淤变化空间定量计算与分析的综合方法。其步骤是:通过收集水下地形数据,建立数字高程模型;根据不同时间的高程模型计算容积及其变化;对冲淤区域进行空间划分,计算各区域冲淤量;总结泥沙冲淤的总体与局部规律。选择西洞庭目平湖,运用该方法,定量计算其库容,分析湖底地形变化情况,对冲淤变化区域进行空间划分,最后分析并总结其冲淤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目平湖约85.42%处于淤积状态,少部分处于冲刷状态,北部淤积现象较严重,泥沙淤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减少。  相似文献   

20.
伍卫东  陈明奎  滕克营 《科技信息》2009,(29):I0700-I0700
黄河淤背区土地利用率逐年提高,经济效益呈现增长势头,淤背区开发作为新兴产业,专业人员缺乏,土地贫痹,种植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黄河淤背区土地潜力的开发。如何有效利用黄河淤背区土地,使土地发挥最大效益,本文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