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射电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心附近稠密的星际气体云和尘埃云中发现了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子物质——由最简单氨基酸组成的甘氨酸。该研究小组负责人,伊利诺伊州大学科学家刘易斯·斯奈焦尔在美国天文学协会年会上通报了这一发现。宇宙  相似文献   

2.
<正>NASA的天文学家于2019年10月28日宣布,在星际彗星2I/Borisov上发现了水存在的迹象,这是人类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水。实际上,这一发现并不令研究人员感到意外,因为大多数彗星(太阳系内)都含有大量的水,但在一颗星际彗星上发现水有助于我们了解水是如何在恒星之间旅行的。2I/Borisov是一位"天外来客",正从星际空间飞向太阳,自2019年8月30日被发现以来,天文学家就一直对其进行追踪。数据表明,2I/Borisov应该来  相似文献   

3.
以星际分子的发现为案例,探讨了星际分子的证认与星际分子客观性的关系;并对证认的客观性作了一定的辩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自然科学中“客观性”概念的新理解,认为客观性不应只是传统的“可观察性”和“可感知性”,而是“信息的可接收性和可理解性”。  相似文献   

4.
星际弥散吸收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际弥散带(diffuse interstellar bands;DIBs)是源自星际空间的数百条吸收谱线的总称.自20世纪20年代首次发现两条DIBs以来,对DIBs的观测和证认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共观测到了300多条DIBs,但没有一条DIB的载体(carrier)被完全证认.DIBs的证认被认为是困扰着天文学家80多年的天体物理学的经典难题之一.我们简要回顾了星际弥散带的观测历史,介绍了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星际弥散带的一些观测特征、星际紫外消光2175A驼峰强度和星际弥散带的相关性、星际弥散带之间的相关性和星际弥散带的分类方法;对星周环境中是否存在弥散吸收带的观测结果也给予了简要的评述;讨论了星际弥散带的载体和起源.  相似文献   

5.
星际物质     
好奇心往往是科学发现的驱动力量,本书就是用好奇心来对星际物质实施探索,这些物质存在于银河系各个星球之间的广袤空间当中。星际物质的发现不是忽然闪现在科学家头脑当中的火花,而是成百上千的天文学家几十年辛勤的、耐心的工作所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碳是宇宙中仅次于氢、氦、氧的第4丰富的元素.在恒星演化晚期形成的碳元素,进入星际空间以后,以离子、原子、分子以及固体尘埃微粒的多种形式存在.含碳有机复杂分子是生命起源的基本物质.碳质尘埃是星际尘埃的主要成分之一,其红外光谱是探测各种天体环境物理和化学条件的重要指针.碳质尘埃如石墨、纳米金刚石、多环芳香烃、富勒烯、氢化非结晶碳等尘埃微粒是星际尘埃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星际空间广泛存在,它们是星际消光2175?驼峰、星际红外辐射谱带、星际弥散吸收带等光谱特征的最可能载体.本文主要介绍星际碳质尘埃的天文观测及其物理化学特性.近年来,石墨烯、碳纳米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亦将讨论与此相关的天文观测和理论模型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天王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第一颗被天文学家发现的。1781年,英国业余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用自制的15厘米反射望远镜作巡天观测时,意外地发现了它。  相似文献   

8.
有助于构建更好的早期恒星形成模型[科学时报]天文学家发现的原始气态云团似乎在星系形成过程中毫发无损。图片来源:Ceverino、Dekel、Primack今天宇宙中的化学物质并不是过去的样子。环绕我们的恒星、行星与星际间气体由碳、氧以及比氢和氦——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几亿年中仅存的两种物质——重的其他许多元素混合而成。直到最近,还没有人见过任何来自宇  相似文献   

9.
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所知在宇宙中惟一一个存在生命的星球。"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否存在地外生命"、"是否存在地外高等智慧生命",这些天文学家研究的课题,同样也是普通大众极为好奇、并给予极大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对于前几个问题的研究部分别取得了突破。天文学家不但确定了宇宙的年龄是137亿岁,也意外地发现了字宙在加速膨胀。从天文学角度看,地球生命的起源可能与小天体撞击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行星际飞船对太阳系行星和行星卫星进行探测所获得的成果,使人们对地外生命充满期待。而地外高等智慧生命(外星人)的  相似文献   

10.
星际C60     
C60的发现起源于人们对星际尘埃的探索,肇始于1985年由Kroto等人首次在实验室合成,25年后最终于2010年在星际空间被探测到.近几年天文工作者在多种星周、星际环境观测到C60.本文综述了与天文观测和理论密切相关的C60的有关物理性质;介绍了C60在星际空间中的观测特性;最后讨论了C60在星际空间的形成与激发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地球究竟是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载体?天文学家一直在努力探索。根据NASA最新发布的消息,天文学家们通过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在距离地球39光年的地方,发现了7个地球大小的行星围绕一颗恒星运行的行星系统,其中3颗恒星位于母恒星TRAPPIST-1的宜居带内。这是人类首次发现如此多的类地行星在一个恒星周围绕转。据悉,自从20世纪90年代,人来开始探测地外行星以来,截止到2017年2月15日,天文学家已经在2687颗恒星周围发现了5000多颗地外行星。但,  相似文献   

12.
从紫外光子与星际分子的相互作用出发,对与HⅡ区成协的星际脉泽提出了一种重要的激发机制.它能统一解释星际OH和水2种脉泽,并能满足各种天文条件,克服了以往某些模型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美国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重金属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1994年7月30日报道,美国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的贾森·卡德利(JasonCardelli)用NASA的哈勃空间望远镜第一次在星际空间发现了许多重元素。他测定了星际空间有低含量的像、锗、砷、氢、锡和更...  相似文献   

14.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1月5日报道 :在地面上建立的无线电天文望远镜 ,由于经常受到地面上发射的无线电信号的干扰 ,不可避免地影响观察效果 ,也不可能收到来自宇宙的低频无线电信号 ,因为低频无线电信号不能穿透大气层 ;为此 ,天文学家提出在月球背面建立天文观测站 ,这样可以获得没有人为无线电干扰的安静的观测、研究环境。把天文望远镜置于月球背面这种独特位置的优点是 :月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屏障 ,可以防止地球上发射的无线电干扰 ;也可以收到来自宇宙的低频无线电信号。现在意大利都灵天体动力学中心的天文学家克劳迪奥·麦科恩正在为国际星际航行科学院估审这项计划。  相似文献   

15.
多重磁云是行星际空间中的一类特殊的复杂抛射结构.它们是由于日冕物质抛射(CME)相互追赶、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显著的地球空间环境效应.自从我们于2002年发现并确认了第一个多重磁云事件后,国际上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简要回顾多重磁云的相关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并分析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最后对行星际动力学以及空间科学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陈峰 《创新科技》2001,(2):13-13
欧洲航空航天局的天文学家表示,在轨观测台对太空一些星球进行的探测显示,这些星球上同样有大量的水蒸汽和碳分子,而水和碳分子正是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天文学家指出,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有关水和碳是构成宇宙万物基础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矿物质在地球形成生命的最初阶段起关键作用。特别是一种叫硬硼钙石的含有硼砂的矿物质,该物质有助于把在星际尘埃云中发现的有机分子变成一种叫核糖的糖,而核糖是组成核糖核酸的基因物质的核心物质。这一宣布朝着“解决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这个30亿年来的秘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8.
新知     
《科技潮》2002,(6)
生命产生于星际空间法国、荷兰、德国等国科学家在模拟太阳系形成之初的环境中成功合成了16种氨基酸,其中6种可以构成蛋白质。科学家称,这项研究进一步支持了生命起源于星际空间的假说。报道称,研究人员模拟创造了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时的星际空间环境,也即温度为零下261摄氏度的真空环境,并将星际尘埃中应该存在的水、甲醇、氨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混合物放置其中。在随后的光谱测定中鉴定出16种氨基酸。研究人员指出,氨基酸的形成需要还原性环境,也即非氧化性环境,而星际尘埃的环境正是还原性的。他们表示,科学界早已在陨石中发现了多种氨基酸,此次他们又在模拟环境中合成出了氨基酸,这些成果进一步显示,即便生命不是产生于地球以外,那么组成生命的最基本物质至少应该是产生于地球以外的星际空间。  相似文献   

19.
吴沅 《创新科技》2005,(10):42-43
星际航行可分为行星际航行和恒星际航行。行星际航行是指,冲破地球引力的束缚在太阳系范围内进行航行,又称航天飞行;恒星际航行是指脱离太阳系到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中进行航行,又称宇宙航行。目前,人类已经实现了环绕地球的飞行,登上了月球,“勇气”号、“机遇”号也相继成功登上了火星。但是,要实现宇宙航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20.
神奇的布基球世界──C_(60)研究中的新发现布基球(即球状碳分于)充满了许多神秘色彩。自1985年9月美国化学家发现这种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分子后,在世界上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天文物理学家也对Q。发生了浓厚兴趣,认为在星际空间可能寻找到q。。尽管天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