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8月23-25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主题为“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共同繁荣”,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主题为“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济与中国》是我国第一本经济类专业性英文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与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共同主办。今年该刊将在进一步完善原有栏目的基础上,设置新的服务窗口。具体如下:世界经济部分理论探讨反映中国学者在世界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和学术争鸣;经济专题刊载国际金融、贸易、投资等专题,分析其对各国经济及国际经济关系的作用和影响; 国别与地区经济介绍中国学者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见解及其经验教训的总结;冷战后的新热点着重刊载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的新的、意义重大的现实问题;形势与展望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机构对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3.
言论     
《科技智囊》2014,(10):86-87
<正>【英媒:中国经济2021年超越美国】近日,英国《经济学家》发表文章称,根据中国经济的增速、美国经济的增速、中国物价的变化、美国物价的变化、中美之间的汇率五大因素测算,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年均7%,通货膨胀率平均为3%,按此推算,中国将在2021年超越美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经济观察报【中国或将扩大黄金储备】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但黄金在外储占比仅1.1%,而在美国和德国则高达约  相似文献   

4.
中国同日、韩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若干梯度差和时间差。在经济近代化、工业化起步上,中国比日韩要晚70年、40年左右;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上,中国比日韩滞后80年、20年左右;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上,中国70%以上靠资金和劳力投入,而日韩50%以上靠科技进步;在研究开发的主体力量上,中国集中于科研所和大学,而日韩则侧重于生产企业;在教育发展上,中国比日韩落后80年、20年。从经济总体水平看,在宏观经济方面中国比日韩落后80年、20年,在工业方面落后40年、10年左右。  相似文献   

5.
<正>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的64K Internet信道开通,标志着中国正式全功能联入国际互联网。20年过去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让世界咋舌,其对中国经济而言无异于另一场改革开放。与工业经济相比,信息经济的生产要素、商业模式、基础设施、经济形态都在发生重大转变,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到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互联网经济体的成长壮大,成为提振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6.
<正>与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缓慢复苏相比,中国经济是令人振奋与期待的。主动降速、主动改革、主动调整结构,体现了强大的发展自信。这种自信,源自于底气深厚、源源不断的内动力——需求在升级、供给在升级、服务在升级,中国经济的思想含量、科技含量在升级。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的一个深刻变化是,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消费型社会初步形成。与之相伴,大量就业涌入服务业、大量消费聚集城市与城镇,这得以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经济的价值点发生了哪些转移。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于完全市场经济的扭曲程度 ,建立一个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框架 ,并对这个模型进行有关分析。通过对模型的计算 ,得到的结论是中国经济的确在国内产品的相对价格、要素报酬率、部门就业结构、部门的生产结构、外贸部门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 ;在 1995年的中国经济中 ,产品价格被严重扭曲 ;在许多非农业部门中 ,劳动力的报酬率过高 ,而资本的回报率则过低 ,如果在1995年中国经济处于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则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业部门中就业等等。因此中国经济应加快其市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指导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中国经济学,需要解决和正确看待几个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中国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指导思想,大胆、合理地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把一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其次,中国经济学理论的二元冲突凸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趋势,正确处理两者矛盾,才能把握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最后,立足我国的经济事实,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多领域、多层次研究中国经济学,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发展中国经济学。  相似文献   

9.
<正>过去三十年中,中国发生的变化非常引人注目。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改善而且还在继续趋向繁荣,我不知这样描述中国经济奇迹是否正确,但正如我说过的,中国经济的成功令人震惊,创造了纪录。中国经济的领导者们通过进行改革开放、把握经济机会,发现机会利用机会,进行投资,探索减少成本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全球经济低迷、世界"反全球化"浪潮掀起的背景下,中国能否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中国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新机遇?33.2%: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国贡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计,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2%,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德国之声网站报道,2016年中国对北美和欧洲的直接投资达到了历史  相似文献   

11.
<正>10月30日,2012全球CEO发展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表示我国政府坚持扩大内需为主,依靠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上中国的经济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发展道路上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目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充满着危机与挑战。李毅中指出,中国经济已与国际经济融  相似文献   

12.
《创新科技》2010,(1):6-7
<正>著名经济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在《锵锵三人行》节目中谈到,中国有经济和经济师,但是没有经济学。这个差别很关键,中国经济越来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计划出版社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困难期,在思考解决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对中国经济的严峻现实有个清醒的认识。要想经济复苏,必须先化解凯恩斯模式所积累的种种风险,这个过程在时间上可能不会太短。在清理了债务、过剩产能和银行坏账后,需要回归改革开放前半段的中国模式,也就是亚当斯密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关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讨论和演讲有很多。不少对2019年经济形势的回顾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展望带有"悲壮"的色彩: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在6%的中高速徘徊,这与过去长期高达9.9%的增速相比,确实不那么"好看"。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经济增长纵观全年,尽管中国经济在第四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的经济外交,既为中国的发展,更为中国和世界的共同未来。经过多年实践,中国经济外交在2014年开启了新思路、新视野、新局面。2014年中国经济外交可圈可点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就强调,要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再次强调"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  相似文献   

16.
《科技智囊》2010,(5):8-13
<正>我国对外传播能力与国家地位不相匹配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拥有占世界人口总量五分之一的人口;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同时在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以稳健、有力的能力,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引擎,由此,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  相似文献   

17.
常华 《科技智囊》2014,(1):26-32,34,39
<正>纵观党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可以说,35年来8个三中金会的中心议题与关键词的变化,折射出党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不断成熟。回顾历届三中全会,每一次三中全会改革都是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关键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大业序幕开启;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经济体制改革纲领性文件《关于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经济安全的隐患与风险主要在于中国自身,集中在对经济安全的意识、认识以及防范能力。威胁我国经济安全的内部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社会矛盾凸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加速转型,社会各类案件数量迅速上升,劳动矛盾冲突加剧,突发性、群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抗疫为世界抗疫作出了贡献。首先,中国采用了群众路线、矛盾分析、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取得了好的抗疫效果,为世界抗疫提供了方法借鉴;其次,中国在抗疫过程中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和大国担当,提振了世界抗疫的信心;再次,中国在抗疫过程中极力倡导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最后,中国率先打赢了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消减了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特别是前一段时间股市、汇市波动,"唱衰中国经济"的舆论一度甚嚣尘上。"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西雅图发表的演讲掷地有声,打消了外界的疑虑,让世界清晰看到,中国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消费拉动,更加注重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