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2):174-176
在25 ℃下,
绘制了3-辛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C8TAB)/正丁醇/水体系的三元相图.确定了它们区域的边界范围.在液晶区域内选取一系列样品点,用偏光显微镜拍摄了相应的照片,与文献相互对照,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增加,该体系从层状→层状与六角状液晶共存→六角状→层状、六角状和立方状液晶共存→立方状液晶→层状向微乳液过渡. 相似文献
2.
在25C下,绘制了3—辛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C8TAB)/正丁醇/水体系的三元相图.确定了它们区域的边界范围.在液晶区域内选取一系列样品点,用偏光显微镜拍摄了相应的照片,与丈献相互对照,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增加,该体系从层状→层状与六角状液晶共存→六角状→层状、六角状和立方状液晶共存→立方状液晶→层状向微乳液过渡. 相似文献
3.
绘制了C12NBr/正丁醇/正癸烷/水的拟三元体系相图.确定了它们区域边界范围,用电导法测定了微乳液区域内微乳液结构的变化过程.在液晶区域内选取一系列样品点,用^2HNM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与液晶纹理相互补充和对照,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在恒定温度下,随含水量增加,体系的液晶相结构发生如下变化,从层状→层状与六角状液晶共存→层状、六角状与立方状液晶共存→立方状液晶→微乳液.当组成固定时,体系的液晶相结构随温度的变化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双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的溶致液晶的流变性质.根据体系流变性质的变化和偏光显微镜照片发现,随双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体系中依次可以形成胶束、层状液晶、六角状液晶和立方状液晶.用液晶的空间构型解释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溶致液晶相图及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油醇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混合体系溶致液晶的相图及层状液晶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极性基较小时,其相行为类似于脂肪醇,易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共同形成层状液晶。当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极性基较大时,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易形成六角液晶。在混合体系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更强一些,表现为相图中形成的液晶区域较大。当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确定时,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复配比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复配可形成液晶的范围更宽。 相似文献
6.
在SDS/C4H9OH/H2O体系中,以微乳液为介质制备泡沫,其稳定性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以O/W微乳液为介质比以双连续结构微乳液为介质制备的泡沫稳定性高。以微乳液-溶致液晶两相体系为介质制备泡沫,其稳定性随液晶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液晶含量过多反而降低了泡沫的稳定性。在微乳液单相体系和微乳液-溶致液晶两相体系中所制的泡沫,其高度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7.
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油醇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混合体系溶致液晶的相图及层状液晶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极性基较小时,其相行为类似于脂肪醇,易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共同形成层状液晶。当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极性基较大时,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易形成六角液晶。在混合体系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正丁醇/水体系三元相图,确定了溶致液晶区的存在,应用2^H核磁共振的方法结合液晶纹理像片做对照,对液晶的精细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手段对液晶的相态转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用脂肪醇与环氯丙烷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得产品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该化合物采用双分子层结构,整个化合物由交叉的线性烷基链、季胺阳离子和溴离子组成.用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研究了其液晶行为,证明该化合物为近晶相热致液晶. 相似文献
10.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β-环糊精(β-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辛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R8TAC)包结作用。发现,β-CD使R8TAC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表现临界胶束浓度(CMC)亦增大。各温度下的包结常数随温度升高、碳链增加而增大。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了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证明包结过程主要来自于熵驱动。 相似文献
11.
12.
海藻酸钠溶致液晶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激光散射技术,偏光显微镜、熔点偏光显微镜及X-光衍射等方法剖析了海藻酸钠水溶液聚集态结构,它表现出明显的向列型液晶态特征。升温或降低浓度,液晶行为分别增强或减弱。存放导致溶液分层,上清液各向异性小于下层混浊液,经离心处理,这种差异增大。存放还引起粘度下降,估计这与液晶生成会使粘度下降有关。离心后的上清液在存放中会再度出现混浊,久置后再度分层,由此推测可能存在向列型液晶-各向同性相平衡。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正丁醇/水体系三元相图,确定了溶致液晶区的存在.应用2H核磁共振的方法结合液晶纹理像片做对照,对液晶的精细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手段对液晶的相态转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用微量滴定法测定了苯甲醇、正戊醇、正己醇、正庚醇、正己烷、苯、甲苯、正庚烷和四氯化碳在3-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RnTAC,n=8,12,14,16)胶束溶液中的增溶量.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碳链越长,对有机物的增溶量越大,苯甲醇在R16TAC溶液中的增溶量最大,为1.125mol/L.有机物从水相到胶束相的相转移自由能与其本身的极性和RnTAC的碳氢链长有关,极性越小、表面活性剂的碳氢链越长,增溶越容易。 相似文献
15.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相图和微乳液结构的电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考察了醇类(正丁醇,正己醇,正辛醇和正癸醇)和油(正辛烷)含量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醇/正辛烷/水体系相图的影响,并用电导法确定了微乳液的结构(W/O,B.C.和O/W);同时考察了NaCl浓度和盐类(NaCl,CaCl2和AlCl3)对CTAB/正丁醇/水体系溶致液晶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辛烷含量(10%)恒定时,醇碳链增长,微乳液区域减小;醇(正丁醇)固定时,体系中油含量增加,微乳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醇类(正丁醇、正己醇、正辛醇和正癸醇)和油(正辛烷)含量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醇/正辛烷/水体系相图的影响,并用电导法确定了微乳液的结构(W/O、B.C.和O/W);同时考察了NaCl浓度和盐类(NaCl、CaCl2和AlCl3)对CTAB/正丁醇/水体系溶致液晶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辛烷含量(10%)恒定时,醇破链增长,微乳液区域减小;醇(正丁醇)固定时,体系中油含量增加,微乳液区域也减小.CTAB/正丁醇/水体系包合一个富水L1(O/W)区、富油L2(W/O)区和液晶L.C.区;盐的加入,液晶区域增大,且盐浓度越大,离子电荷数越高,液晶区域越大. 相似文献
17.
在十二烷基苯酸钠(NaDBS)和正庚烷水溶液中分别加入脂肪醇和NaCl时,研究了体系中的相态结构和相转变的规律。在较高浓度的 NaDBS体系中长链醇(从正戊醇到正辛醇)促使层状液晶相的形成,短链醇如正丁醇和正丙醇的加入则无液晶态结构出现.NaCl的加入引起液晶相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表面活性剂和β—环糊精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3-十二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R12TAC)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以及β-环糊精(β-CD)对二和R12TAC/SDS混合体系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R12TAC/SDS复配件系的表面活性远高于两单纯体系。β-CD使单一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降低,而使R12TAC/SDS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19.
20.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8-13
运用流变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3-十六烷氧基-2-羟基丙基三甲基溴化铵(R16HTAB)/水杨酸钠(NaSal)/反式-3,4-二甲氧基肉桂酸(反-3,4-DMANa)构筑的光敏性智能蠕虫状胶束体系的流变性质.经过紫外光照,混合体系的剪切应力、弛豫时间、零剪切粘度均出现了随光照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这是因为反-3,4-DMANa在紫外光照下发生了反转,增加了位阻,使胶束变短,导致R16HTAB/NaSal/反-3,4-DMANa体系表现出光敏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