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结玲 《科技信息》2007,(24):112-114
本文认为老舍的《月牙儿》在其小说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老舍前期小说创作与后期创作的转折点。笔者以此为基点对《月牙儿》、《骆驼祥子》进行了比较,从作品的社会性、文学意蕴、人物的设置等方面重新做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探讨,论证了《月牙儿》是老舍在创作发生转折时,具有先兆性、带头性的作品,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杨亚芳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1):47-48,66
老舍对两性的抒写,是考察其抒写重心和创作心态的一个难能可贵的窗口。通过这个特殊的窗口能把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揭示得相当清楚,使研究老舍笔下的两性抒写极有意义极有必要。通过系统地阅读老舍的小说,概括出老舍小说两性抒写独特的特色,根据传统道德观念与老舍的情感倾向对其小说的两性抒写进行分类,探究和挖掘两性抒写在老舍小说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史,卷帙浩繁,洋洋大观,名篇巨著令人应接不暇。然而,就真正有特色的小说叙述者来说,老舍恐怕是可算其中一二了。老舍是如此执着地专注于他的小说的营造,他总设法把它写成“故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不相信自己在文艺创作上有伟大的将来;至好也不过能成个过得去的故事制造者。这固然是老舍的谦虚之辞,但我们从中可发现,老舍对小说有他特殊的理解,即他认为写小说就是写故事,而要创作优秀小说,关  相似文献   

4.
以长篇小说《琳达》入围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的作家王嘉馨,接续了老舍、汪曾祺等作家小说与戏剧的“两栖创作”传统,其小说内部的戏剧性也就显得有迹可循。从戏剧冲突看,王嘉馨的小说集《织锦缎》中阿胖嫂、小何、琳达等这些丰富的上海女性群像,既有新女性与旧女性、个人与时代的外部冲突,也有人物自我内心的冲突。从戏剧情境看,精心安排的事件中,女性的命运借由贯连的事件展开,她们的性格也在不同的情境中得以丰富。一些突发的偶然情节,既加强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又凸显了人物的真实性格,显示了作家对人生存境况的关切;戏剧悬念则以女性命运的沉浮这一总悬念与层出不穷的小悬念共同营造了小说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5.
老舍早期小说的创作动机是什么?至今,还是一个未被揭开的谜。老舍在一些文章中说,他写小说有的是“写着玩的”,有的是为了给某一刊物“凑字数的”,有的是为了应付编辑朋友的,有的是为了混稿费的。艺术心理学告诉我们,作家的创作动机必然掺入诸多复杂的因素,具有多元性特征。但是,作家对自己创作动机的表白,往往只是选择其比较直接、比较表面的一点.如果我们仅仅囿于老舍自己的表白,显然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本文试从老舍早期小说的创作动机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国民性批判内涵,只是作为一个隐性主题存在于文本之中,从根本上讲,还是一部社会人性批判小说。作品中融入的老舍的"本土化平民特质",体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文人道主义"关怀。文章通过"祥子"这一人物塑造的再解读,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老舍这种对普通人的理想、品格和尊严的高度尊重的创作态度,进而追溯了小说独特的非主流视角和平民化创作风格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舍是一个善于“创造人物”的作家,但在他的小说众多的人物群中,却大多是被讽刺的对像,抨击的目标,虽然老舍也在少数人物身上加一点“理想”,然而这往往是不成功的。可以说,这些被讽刺、抨击的丑陋形象,是老舍小说创作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老舍早期的三部小说,也就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年赴伦敦讲学期间写的《老张的哲学》  相似文献   

8.
人们盛赞老舍名剧《茶馆》的创作和演出是“珠联璧合”。欧洲有人发表题为《远东戏剧的奇迹》的评论,赞叹《茶馆》的表演艺术是世界第一流的,“在演员的身上,流着的是老舍剧本里面人物的血液”。最近,根据舞台演出拍摄的电影《茶馆》又以“第七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忠实地传达出了老舍剧本的精髓,使这块艺术瑰宝放射出奇异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浸润中西文化的作家,西方现代思潮不能不对老舍先生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一点又往往被其小说中浓郁的“京味”所冲淡和遮蔽。站在现代非理性的哲学高度细细品味老舍的小说,可以发现其作品中包含着强烈的存在主义因素,这是形成其创作“笑中含泪”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文坛的常青树戴维.洛奇不仅在小说创作和小说评论方面颇有建树,而且在戏剧、电视、电影方面也有所涉猎,因此他深谙戏剧和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多有运用;他充分发挥了小说兼容并包的特点,引入蒙太奇、影视脚本、电影场景等影视表现手法为己所用,使文字媒介达到了动态视觉艺术的效果,使现代小说艺术得到了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1.
尤金·奥尼尔在其戏剧创作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他不仅将传统的戏剧创作手法和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而且还将小说创作技巧用于其戏剧创作之中。1920~1932年是奥尼尔创作的独特阶段,他将面具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融入其戏剧创作,因此,面具在其剧作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同镜子般反映和揭示了剧中人扭曲、变态而复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从艺术特色角度对老舍小说创作加以分析。作家采用幽默喜剧艺术表现手法去启迪和激发缺失了灵性的人们,而由此产生的笑在情感上充满着轻快、机智的审美形态。老舍小说的悲剧价值在于他所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苦难,他们悲哀地活着,委屈地死去,让人感到的是悲剧的痛感。老舍用北京的方言俗语写人物及日常生活,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老舍以小说家、戏剧家著称于世,也许正因为他的小说、戏剧太出名了,以至人们只知道他在小说、戏剧方面的巨大成就,殊不知他的散文不仅有一种新颖的美感力量,更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格力量。从抗战前的“想北平”、到抗战时期的《吊济南》、《我的母亲》,再到解放后的《我热爱新北京》,无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你。如果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把老舍的散文作品排列起来,不难发现苦闷、忧郁、昂愤、狂喜的审美意识及发展轨迹,是贯  相似文献   

14.
在老舍先生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悍妇"形象是其对于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沉重的颠覆,在老舍的小说世界中占有独特而光辉的艺术地位。老舍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恪守以及精神上的失衡和追求是其创作"悍妇"形象的重要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5.
老舍在很多读者的脑海中往往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传统作家的记忆。部分评论者在老舍语言的研究上也限制了他的杰出成就,但实际上,整个创作生涯,老舍,几乎有半数的时间都用在欧洲地区,写异国情调的小说近1/3。老舍是闻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特别的语言风格在于锻炼口语,老少皆宜,配合了多种流派的语言,创新性地运用它们;揣摩拿捏欧化语法和句子,描述简单明了,专研和掌握这些风格,能让我们得到很多有用的启发。本文着重分析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语言风格形成因素,从老舍语言口语特点、审美特点、幽默特点、兼容特点和欧化特点五部分分析其语言形成因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哈代的小说,在形态上存在着对其他门类艺术的借鉴、兼容乃至潜移倾向。本文以威廉.阿契尔的“戏剧”理论为根据,着重探讨戏剧艺术在哈代小说结构中的运用。本文作者认为,哈代的小说在结构上存在着对戏剧艺术的借鉴,他的小说结构富有戏剧结构特点。哈代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戏剧艺术中的“冲突”、“激变”等技巧,以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读者由此获得视觉、听觉和感觉的多重效应。  相似文献   

17.
老舍创作<离婚>时的心态是冷静的,但冷静中又不乏热情.就该小说中的两个典型人物"张大哥"和"老李"进行了分析,指出老舍虽然是以冷静的笔调来描写人物的生活,展示人物的性格,但却倾注了无比的热情去关注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去关注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老舍采取这样的创作态度引发了读者不少的思考和疑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采用"真人假事"的手法来创作小说和戏剧作品,即"借用古人之名来敷衍故事,但其所描述的故事却又与古人多不相符甚或全然虚构"。这种现象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于小说与戏剧作品中的"真人假事"现象还应根据不同作品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创作的真正意图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老舍先生在小说创作上颇有造诣,在写小说的道路上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他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即既重视现实主义,又在现实主义中融入多种创作方法。他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颇丰的创新成果,如在语言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简明""俗白""幽默"风格。基于这样的背景,该文首先探讨了老舍小说的创作方法,然后讨论了老舍在艺术形式方面所做出的创新,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老舍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 ,除去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以及曲艺作品外 ,还曾经先后加入过许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团体和组织 ,也相继担任过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职务。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记载着老舍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留下的人生足迹 ,也构成了老舍一生中社会活动的缩影。因此 ,将老舍与这些团体和组织的关系及其所担任的职务情况理顺清楚 ,就构成了老舍研究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对老舍在抗战前结社及任职情况的考证 ,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