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阿富汗的文明交往自张骞凿空西域起,以丝绸之路为载体经历了汉朝的初创、唐朝的高潮、元朝的渐进与明清的衰微,为人们展现了中国与阿富汗文明交往的发展脉络。古代中国与阿富汗文明交往方式多样、内容全面、规模宏大,在丝绸之路之上展开的中国与阿富汗的文明交往在不同时期促进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放眼现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秉持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使中阿两国关系在和平友好的文明交往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3.
翻开历史画轴,中国汉、唐、元、清几朝政府,均对西部尤其是现在的新疆、西藏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追踪先辈开拓者的足迹作一番历史的巡游,将给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带来一些启示。 西汉出使西域屯垦戍边 西汉时期,郎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史家称之为“凿空之举”,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  相似文献   

4.
"张骞乘槎"最初以"乘槎"形式出现于西晋张华《博物志》,"张骞乘槎"字面最初形成于北宋张伯端《修真十书·悟真篇》引叶士表曰:"张骞乘槎自黄河逆上,至天河女宿之度。"典形多达二十余种。"张骞乘槎"记述张骞通西域寻河源一事。历代的使用或沿袭了此涵义,或孕育了新兴内涵。  相似文献   

5.
刘亮程作为乡村写作的执着守候者,以《虚土》的原初乡村知识与《凿空》的民族地方知识构成的边地知识、经验交汇成了"另类"、"异质"色彩的边地乡村。这些乡村知识带给读者陌生化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在加剧着缓慢、落后新疆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多认为葡萄是西汉张骞(?—前114)从西域带回内地的.查“葡萄”一词最早见于司马相如(前179~前117)的《上林赋》,原词是“蒲桃”。这是否根据张骞传入葡萄并在上林苑栽种后而在赋中记下的呢?还需要认真研究,张骞是公元前126年从西域回到长安的,而《上林赋》的写作年代虽无明确记载,但是根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大体可以推测出一个年代下限。他于景帝  相似文献   

7.
胡适化用戴震"但宜推求,勿为株守"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并以之作为清代学者治学方法的典型示例教育后学.然而,戴震重视运用假设与求证方法的具体实践,令人很少论及.从材料出发,对戴氏反对凿空和株守,倡导归纳和推求的考证方法加以推阐,可为我们今天国学研究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刘亮程小说《凿空》的新疆特色主要在于其多具有地域特征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小说通过对地洞、麻扎、清真寺等场所的描述和沉思,勾勒出一个极具新疆风俗特色的艺术环境.此外,通过对已存在于新疆上千年的毛驴与人的形象之间的处理,《凿空》实现了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同时,刘亮程独特的行文风格造成的地域特征和现代性指向,构成了他文字中独有的单纯与深意.具有新疆特色的审美空间不仅盘活了读者的艺术体验,更重塑了读者对事物本质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汉中三堰是继张骞墓之后汉中的又一处世界遗产,其申遗成功意味着距离汉中文化研究可被名正言顺地命名为"汉中学"越来越近。汉中文化在丰富多彩的中国地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作为地域文化研究的学科概念——"汉中学"来命名汉中文化研究,对于汉中文化研究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与导向意义。即使汉中学这一学科概念得以确立或许还为时尚早,但对于汉中文化的特征发表相关见解和观点,无疑具有建设性的学术意义与价值,对于未来的"汉中学"学科建设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梳理杜环《经行记》内容及相关材料,为唐代中西科技文化交流提供依据。方法文献考证与分析。结果《经行记》记述了公元8世纪中期中亚、西亚乃至北非的地理环境,物产名俗,宗教,法律等重要内容,弥足珍贵地记载了中华文明对中亚、西亚以及对阿拉伯的浸染。结论杜环《经行记》不仅是一部单纯的游记类地理著作,更重要的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是中华文明尤其是以纺织、造纸为主的科技文化西传的最早记录,具有"凿空"价值的珍贵文献,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大科技史事件。  相似文献   

11.
顾建平 《青年科学》2008,(Z1):69-69
国家宾馆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张骞通使西域以后,来长安的西域人日渐增多,各族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频繁起来,为此,西汉统治者下令在长安兴建了"蛮夷邸",供外国使节、商人和国内少数民族的代表食宿。"蛮夷邸"实际上是国家宾馆,历代分别为"西夷馆"(南北朝)"、四方馆"(隋、唐、宋)"、会同馆"(元、明、清)。封建时代的国家宾馆均按宾客的国籍或不同民族分设馆舍。  相似文献   

12.
刘亮程以个体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在场者的身份,在长篇小说《凿空》中呈示了南疆边缘村庄——阿不旦村真实的生活面貌。在真实生活的表象下,隐藏着村庄的各种焦虑,包括对人的身份质疑、工业化进程中的文化危机和不可避免的生态危机等。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1991,(3)
1905年,张骞在江苏南通创建的"南通博物苑",被认为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自然博物馆".那么,世界上的第一个自然博物馆在哪儿呢?早期的博物馆,基本上是宫廷、教会、王公贵族、富绅的家庭或个人的私有收藏品的瑰集.藏品种类繁多,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收,但主要是历代贵重文物、艺术品和稀世珍宝,其中也包括一些被当作古玩或珍稀物品收藏起来的"天然物品",或"自然标本".后者的发展和扩大,形成了近代的"自然博物馆",或"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正沿着丝绸之路,大量西方物产涌入中国,同时也有许多中国的商品"走出去"。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原产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出去的植物吧。方竹有些中国的物产到达西方的时间,远远在中国人踏上西方的土地之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来到大夏(西域古国)的时候,很惊讶地看到那里也有邛竹杖和蜀布。经询问,他了解到,邛竹杖是随着其他  相似文献   

15.
怀远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丹若。石榴原产中亚、西亚地区,两千多年前传入我国。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公元232年~300年)以及清代汪灏著的《广群芳谱》记载,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在路上,张骞的随从们异常想家,后来在安石国得到一种果子,白里透红,剥开则明洁似珍珠,尝之美味可口。大家一粒一粒地吃,津津有味,有了这种消遣,不觉把归去之心忘却。张骞感到这种果子能帮助大家实实在在地在西域干一番事业,名之为“安实留”,后来带回来种植,就取其谐音“石榴”。  相似文献   

16.
班氏满门出精英 不惑之年越西征 与世界接轨的英雄大多出自西部:张骞、卫青、霍去病、法显、玄奘……这帮心里有梦的疯子,都把生命花在西行路上.瞎打误撞独自西行看上去很勇敢,但结果往往很惨,我和大吉普就夹杂在这历史长河里.<圣经>中有句话:"我是惟一一个逃出来向你们报信的人."这句话口气大吧,这就叫勇气!  相似文献   

17.
刘胤 《青年科学》2010,(12):14-15
土耳其卡帕多基亚的格尔里默谷地,看起来和月球表面很相似。这里的火山沉积物上矗立着奇形怪状的石堡。古堡是由火山熔岩硬化后,经风蚀雨浸而最终形成的。早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的时候,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凿空石堡,将其改装成居室。  相似文献   

18.
《汉中科技》2007,(1):F0004-F0004
汉中灵济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张骞故里城固县江湾村,地处县城近郊,交通十分方便,公司是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临床医疗、保健品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民高科技产业。  相似文献   

19.
<正>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有张骞策马西行,郑和扬帆远航,而今,随着"一带一路"稳步持续推进,杭州空港经济区正借力临空经济,打造"一带一路"上的东方新驿站。自成立以来,杭州空港经济区以建设"全国一流的航空都市区"为目标,以机场为依托,着力建设空港新城,积极发展临空经济,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临空产业正加速集聚,发展平台不断成熟,城市配套也逐步完善。杭州空港经济区正在以稳健的步伐,踏上新的发展之旅。  相似文献   

20.
汉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经过汉初几十年的无为修养,至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派张骞出使西域,就此揭开了中西文化交往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