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它以“批评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形式”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方法论原则,其内容涉及有“现实的人”、“人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能动作用”等,它的一些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具体论述,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中,马克思通过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在本质上,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形态>基本上是在这层否定意义上来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这层涵义一般被命名为意识形态的经典定义.<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复义的,之后马克思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世俗的经济生活,意识形态批判逐渐发生理论转向,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话语空间和启发.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在这一表述中,马、恩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展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的文化方法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强调实践文化观的实事求是的文化方法论;体现文化发展靠人民和文化发展为人民的群众路线的文化方法论;文化内容和形式随时代实践演进、文化民族地域性和世界性共存的历史分析的文化方法论。对于指导我们当下进行文化研究和文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唯物历史观的同时,也科学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现实的个人"才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并论述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理解这些思想,对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仍有重要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活力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社会活力思想的具体内容。认为社会活力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传统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不仅对批判传统资本主义有效,而且对批判现代资本主义也有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活力思想博大精深,不仅是批判的武器,同时也是建设的武器。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著作,也是他们第一次全面对共产主义作出论证的纲领性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著作。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有关内容的分析,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论证,指出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它无论哪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人的问题,通篇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在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在人的问题上的错误思想的批判中充分表现出来的;其对唯物史观的表述蕴含了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形成唯物史观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指的是一切历史阶段上的、特定阶段上的、本来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在时间和范围上有一点的差别,但却有共同的根本点,即都离不开交往、私有、商品经济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其中也蕴涵着丰富的工业化理论。本文通过对《形态》的文本解读,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化进步意义的分析和工业化负面效应的深刻批判两方面挖掘、归纳他们的工业化思想,以期为当代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人的自由和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许多思想家都未能确认,到底如何才能实现人类对自然的自由支配,事实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积极运用了唯物史观,这样就划时代的实现了自然观上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把自然分为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都为今天制定发展生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和谐道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所有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从分工、交往、劳动、阶级等方面,对所有制的内涵、形式、基础和国家与法的关系作了大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伦理巨著。这部著作全面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形成,与唯物史观的成熟相一致,该书还阐发了成熟而深刻的伦理道德思想。从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道德产生和发展的根据、单个的个人利益和特殊的阶级利益与普遍的社会公共利益、批判功利论与享乐哲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在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意识形态范畴内出现了一股"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既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精辟的分析,举证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流淌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因,直接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分别从哲学前提、理论渊源、阶级基础等多个层面做出了意识形态性意义上的有力批判。笔者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既可还原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到真正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场的思想进路,又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新视角,亦可为应对我国当下涌动的社会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慧 《科技信息》2010,(17):I0142-I0142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完整而科学的概括,是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三个方面的统一体,正确理解"现实的个人"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从历史的视野,分析了人自身及社会发展的本质、状态及其规律,从前提、内容、目标与性质等角度阐述了从"现实的人"出发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历史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现实的产物而不是纯粹思想的产物,否定了历史是人们按照头脑中的观念创造出来的论断,确定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论。马克思指出,由于人类生产与交往不断突破民族与地域的限制,所以人类历史最后必将走向联合。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阅读,研究了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一词不同层面的含义,同时对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进程与路径进行了概述与总结,论证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实质是人类对自我本质的把握,是各个人在私有制与分工消灭基础上的联合,是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唯心史观的谬误,奠定了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原则。这篇经典文献主要从人、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方式三个方面揭示了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出发点,初步形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布哈林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书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意识形态性劳动理论,深化了对意识形态的本质、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的认识。这一理论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以平衡论思想贯穿始终;二是从劳动观点出发分析意识形态。当前,布哈林的意识形态性劳动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方法论启示和现实意义。在理论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态度,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方面,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原则,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现实意义方面,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名利场》经由杨必的翻译后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也引起了学者争相研究,但是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纯语言层面的探讨。本文从勒菲弗尔提出的对于翻译过程影响的三大因素之一的意识形态因素出发,研究50年代意识形态对杨必译本的操控,将该译本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