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很多人在饮用牛奶后出现腹部不适诸如腹胀、腹痛、甚至腹泻等症状,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乳糖不耐受。低乳糖奶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乳糖酶以一定的生产工艺降低乳糖的含量,因此低乳糖奶既能满足有乳糖不耐症人群的营养需要,又可解除他们喝奶后的烦恼。  相似文献   

2.
对重组E.coli BL21(DE3)表达降血糖药物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的乳糖诱导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诱导剂乳糖分批添加在生物量与蛋白表达量上均优于一次性添加方式,因为乳糖可被细菌作为碳源利用,分批添加乳糖诱导的目的蛋白表达量高达48.0%.研究结果证明乳糖分批流加可用于高密度发酵表达重组GLP-1类似物,并对其它重组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糖化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的合成方法.方法以羧甲基壳聚糖为原料,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TA)为季铵化试剂,合成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在此基础上,以乳糖为乳糖化试剂,合成乳糖化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结果通过红外光谱进行初步确认合成乳糖化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结论乳糖化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可以合成,方法有待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乳糖诱导重组工程菌pET(32a+)-rmIL-9/BL21(DE3)高效表达rmIL-9融合蛋白的实验条件,探讨规模化生产rmIL-9的可行性.分别考察乳糖诱导时机、诱导浓度、诱导时间等参数对rmIL-9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筛选最佳的乳糖诱导条件.结果显示,对于rmIL-9融合蛋白,乳糖作为诱导剂可达到良好的诱导效果,诱导产物的表达量可优于IPTG诱导产物.最优诱导表达条件为:当菌液OD600值为1时,添加终浓度为5g/L的乳糖,诱导9 h可以高效表达目的蛋白.实验表明,采用乳糖可以诱导rmIL-9融合蛋白基因的高效表达,此为动物实验评价rmIL-9治疗黑色素瘤提供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糖作为能量补充的基点,昆明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小鼠分为对照组(C)、空白运动组(B)和服用乳糖组(L),研究补充乳糖对减缓昆明小鼠运动性疲劳的作用,以提高小鼠的运动能力.结果表明:(1)在小鼠运动前补充乳糖能减少血液中的乳酸;(2)游泳力竭运动后,空白运动组的小鼠的血糖浓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且下降趋势明显,而服用乳糖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不大.说明补充乳糖后,可以提高小鼠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酶水解法对牛奶中乳糖进行部分水解,利用正交实验得出最佳的工艺为:乳糖酶使用量为0.5‰,酶水解温度为39℃,水解时间为3h,乳糖水解率达到71.34%,制成的奶粉具有适宜的甜度和滋气味,可满足乳糖不耐症人群的需求,行之有效的解决乳糖不耐受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D-半乳糖制作小鼠衰老模型,并进行指标检测.方法 D-半乳糖连续皮下注射42 d制作小鼠衰老模型,同时进行体质量变化测量、行为学测试和形态学衰老指标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4周后,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减弱,水迷宫探索路径长度、搜台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1);形态学观察显示各器官组织结构出现衰老改变.结论 D-半乳糖可以成功制作小鼠衰老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碳纳米管和乳糖的相互化学修饰,使之成为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新物质. 先用草酰氯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分别将碳纳米管羧酸化,再将乳糖酸与乙二胺反应. 将新得到的2种经过化学修饰的产物进行反应,得到负载N-糖苷的N,N′-乳糖酰碳纳米管甲/异丁酰乙二胺,并用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乳酸乳球菌利用乳糖的能力,缓解乳糖不耐症,以实验室构建的含有乳糖酶基因的质粒pUC-bg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乳糖酶基因bga,将其分别与载体pSEC和pMG36e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SEC-bga和pMG36e-bga,重组质粒分别电转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和Lactococcus lactis MG1614,并在乳酸乳球菌细胞内实现了活性表达。高压液相色谱(HPLC)分析其对培养基中乳糖的利用能力,结果重组菌L.lactis NZ9000-Bga对乳糖的利用能力比对照菌株高一倍,为生产低乳糖的发酵乳制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乳糖和乳糖不耐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乳糖是哺乳动物乳汁中主要的糖类,大多数成年人由于缺乏乳糖酶或乳糖酶活力低下而不能消化利用乳糖,导致乳糖不耐症,表现为肠胃气胀,腹痛和腹泻,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体乳糖酶缺乏问题。  相似文献   

11.
依据光折射原理,建立了利用光折射法测量牛乳乳糖质量含量的理论模型,提出了牛乳乳糖质量含量的快速高准确度测量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准确、快速的测量牛乳中乳糖质量含量。  相似文献   

12.
唾液酸是自然界存在量最大的带负电的碳水化合物,母体结构为9个碳原子组成的内环氨基糖,为研究唾液酸单体与在生物大分子中的唾液酸的相关性,寻找唾液酸的新生物途径,作者使用纯唾液酸单体5-乙酰神经氨酸,5-羟乙酰神经氨酸和唾液酸酶研究红细胞钙调蛋白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表明这二个唾液酸单体能抑制兔红细胞中的钙调蛋白和促进兔红细胞的脂质过氧化,二个唾液酸单体生物活性呈现浓度效应相关性,在等摩尔浓度下,5-羟 酰神经氨酸的作用较5-乙酰神经氨酸强2-4倍,相应地,用唾液酸酶降解兔红细胞膜上的唾液酸大分子到单体也使抑制钙调蛋白活性,因此,作者认为唾液酸单体在机体中也有生物活性,它们从生物大分子中游离下来能改变生物活性,唾液酸5(N()位置可能与其生物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竹荪为高蛋白、多氨基酸、营养丰富的食药兼用的真菌.竹荪菌体的检测显示菌体含有21种氨基酸,8种为人体所必需氨基酸;竹荪子实体中分离到7种多糖Dd、Dd-S3P、Dd-2DE、DI、DiA、Di-S2P、DE2-2;此外竹荪中共计鉴定出138种挥发性成分.概述近年来对药食两用菌-竹荪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黏细菌中分离各种酶类,通过各种选择培养基对成都地区10株黏细菌菌株的酶活性进行了检测.研究发现,菌株CX-1为高产纤维素酶菌株、菌株CL-7为高产淀粉酶菌株、菌株CC-1为高产蛋白酶菌株、菌株CL-1为高产壳聚糖酶及脂肪酸氧化分解酶类菌株、菌株CL-5为高产脂肪酶菌株.本研究为下一步从这些黏细菌中提取特定的酶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相转移催化方法将1-苯基(甲基)-3-甲基-5-(4,6-二甲基-2-硫代)嘧啶基-4-吡唑甲醛氧化成酸,进而与卤代烷反应制得吡唑甲酸酯。所报道的16个新化合物结构经^1H NMR、I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生测结果表明,其中几个化合物对小麦锈病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个别化合物表现出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16.
日本沼虾胚胎发育时期消化酶活力和氨基酸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日本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四种消化酶的比活力和氨基酸的含量.结果显示:卵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着胚胎的发育逐渐下降,但在原肠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略高于囊胚期.四种消化酶中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胚胎发育早期和后期较高,中期较低.纤维素酶活力较低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变化规律不明显.总氨基酸含量在胚胎发育早期下降较快,胚胎发育至后无节幼体期氨基酸含量下降幅度变缓.必需氨基酸中亮氨酸的含量高,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单个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A/E)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7.
卟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发现新型光动力疗法光敏剂,设计合成了8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小分子酸与萘基卟啉缩合成的酯类化合物,并用MTT法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光动力抗肿瘤活性研究.所合成的8个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采用1HNMR等光谱手段进行了结构分析,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其中两个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光动力抗肿瘤活性和剂量效应关系,其他化合物在较高剂量下,也表现出一定的光动力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分别将Keggin型和Dawson型杂多酸负载到TiO2载体上,制备了固体杂多酸催化剂H3PW12O40/TiO2、H4SiW12O40/TiO2和H6P2W18O62/TiO2,通过ICP-AES、31^P MAS NMR和N2吸附测定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催化剂在合成乙酸乙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负载型杂多酸在反应中的活性高于母体杂多酸的直接催化。其中,H6P2W18O60/TiO2可在120min内使乙酸乙酯收率达到98%。  相似文献   

19.
利用植物生理和生化方法测定了水杉被刘氏短须螨危害前后针叶内叶绿素、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黄酮、单宁、挥发物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杉叶片被刘氏短须螨危害后,叶绿素含量降低18.5%,可溶性糖含量降低12.8%,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12.2%,黄酮含量升高26.6%,单宁含量升高25.8%,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升高65%和139%。刘氏短须螨侵染后,水杉叶片挥发物组分变化不大,但各组分构成比例发生较明显变化。挥发物主要成分由萜类、萜类氧化物、酯类、烃类、杂环类及少量的其他物质组成,健康叶片共检测到35种物质,被害叶片检测到33种,两者共有物质28种。研究结果说明,刘氏短须螨的刺吸危害引起了寄主植物明显的生理生化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