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Ni^2+了在LiNbO3晶体的占位。采用完全对角化哈密顿矩阵方法,计算了Ni^2+:LiNbO3的零场分裂和光谱结构,计算与实验观测值一致。研究表明,Ni^2+离子i^+位并且沿C3轴向氧八面体中心移动约0.22A。  相似文献   

2.
采用完全对角化方法,首先计算了LiNbO3:Cr3+,Mg2+晶体中Cr3+(Ⅰ)离子的光谱精细结构,并重点分析了Cr3+(Ⅰ)离子的零场分裂和R线(2E→4A2跃迁)分裂.然后,根据LiNbO3:Cr3+,Mg2+晶体的EPR谱和吸收光谱,进一步研究了Cr3+(Ⅰ)和Cr3+(Ⅱ)离子的占位情况.计算结果表明:Cr3+(Ⅱ)离子应占Nb5+位,同时沿着C3轴向八面体中心移动0.013±0.001nm,对于该占位,Cr3+(Ⅱ)离子的零场分裂以及2E、4T2态的能量均与实验值符合;对于Cr3+(Ⅰ)离子,存在着两种可能占位,即占Nb5+位和Li+位,并且都沿着C3轴向八面体中心移动约0.049nm,它们的零场分裂值和2E态分裂都能与实验值相符合.  相似文献   

3.
Mn^2+离子在LiNbO3晶体中的占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晶场叠加模型和应用高阶微扰公式计算了^6S态离子在三角晶场中的零场分裂参量D、a-F。研究表明,LiNbO3:Mn^2+晶体中Mn^2+离子占Li^+位,并且在Congruent LiNbO3晶体中Mn^2+沿C3轴向八面体中心移动约0.1A。本文结论与ENDOR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4.
通过计算α-LiIO3:Ni^2+晶体零场分裂D和g因子,研究了掺杂Ni^2+的α-LiIO3晶体中Ni^2+_Vu三角中心的局域结构,估算出Ni2+离子应向Li^+空位位移,以及Vu附近的氧离子应位移△x≈0.149A。  相似文献   

5.
用溶解量热法,以水为量热溶剂,根据 Hess 定律设计了一个热化学循环,用新型的具有恒定温度环境的反应热量计分别测定了以下两个过程的溶解热:2 K I O3+ Ni( I O3)2+ H2 O K+(aq)+ Ni2+(aq)+ I O3- (aq), K2 Ni( I O3)2·2 H2 O+ H2 O K+(aq)+ Ni2+(aq)+ I O3- (aq).   并根据 相关数据 求得 K2 Ni( I O3 )4 ·2 H2 O 在 298. 2 K 时 的标 准生 成焓, 其值 为- 2 127.20 k J·m ol- 1 ,同时根据该化合物的 D S C 数据估算了 K2 Ni( I O3)4 ·2 H2 O 的生成焓,并将两者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Ni~(2+)离子掺杂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并对其进行碳化处理,分析了树脂 碳化产物的组成和结构,同时还考察了树脂碳化产物作为二次锂离子电池碳电极材料时的电 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Ni~(2+)离子掺杂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碳化产物与相同条件下处 理的未掺杂离子的树脂碳化产物相比,氢、氧含量有所提高,而硫含量则有所降低;Ni~(2+)离子掺 杂提高了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碳化产物的石墨化程度,并且促进了碳化产物中层片石墨 微晶结构的增长和有序排列;Ni~(2+)离子掺杂有效的提高了树脂碳化产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碳负极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未掺杂离子的树脂碳化产物相比,Ni~(2+)离子掺杂的树脂碳化产物组装的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容量平均提高了约20(mA·h)/g,同时还显著降低了电池第一次充放电时的 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7.
复盐D2Ni(IO3)4.2H2O的热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溶解量热法,以水为量热溶剂,根据Hess定律设计了一个热化学循环,用新型的具有恒定深度环境的反应热量计分别测定了以下两个过程的溶解热:2KIO3_Ni(IO3)2+H2O→K^+(ap)+Ni^2+(aq)+IO3^-(aq);K2Ni(IO3)12.2H2O+H2O→K^+(aq)+Ni^2+(aq)+IO3^-(aq)并根据相关数据求得K2Ni(IO3).2H2O在298.2L 标准生成焓,  相似文献   

8.
实验发现:铜离子Cu2+明显增强了Luminol-NaOH和Luminol-Ca(OH)2两种水溶液的声致荧光强度,并使它们的最大声致荧光峰分别发生了6nm和9nm的红移现象.但这种离子对Luminol-Na2CO3水溶液的影响与上述相反,并对应发生了5nm的篮移现象.然而,Cu2+对这3种溶液的声致荧光的发射波长均不构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用叠加模型分析晶场参量,用微扰法计算MgTiO3晶体中Mn2+和Fe3+离子的零场分裂(ZFS)参量b02,b04和b34.将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确定了3d5离子的占位和移动.对于MgTiO3:Mn2+,Mn2+可能替代Mg2+离子,且不发生移动;对于MgTiO3:Fe3+,Fe3+同时替代Mg2+和Ti4+离子,且分别向八面体中心移动0.0089nm和0.016nm.  相似文献   

10.
Al2O3:Ni^2+晶体的自旋哈密顿参量和光谱精细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用完全对角化方法计算了Al2O3:Ni^2+的光谱精细结构的EPR参量,得到了与实验相符合的结果。同时,本文首次考虑了自旋-自旋相互作用对Ni^2+离子的EPR参量和光谱精细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多细胞藻海带对Cu2+、Ni2+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海带对Cu2 ,Ni2 的吸附性能及温度、时间,介质pH值,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条件下.海带对Cu2 ,Ni2 的去除率分别为95.17%、97.23%.  相似文献   

12.
红麻纤维对Zn2+、Cd2+、Cu2+、Ni2+离子的吸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测试了红麻纤维对Zn^2 、Cd^2 、Cu^2 、Ni^2 的饱和吸附容量等,探讨了温度、时间、介质酸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红麻纤维对Cu^2 、Cd^2 的吸附性能较好;对Zn^2 的吸附性能一般,对Ni^2 的吸附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二甲基亚砜中Co2+、Ni2+和Fe2+电化学行为. 在1.00×10-2 mol·L-1CoCl2-0.1 mol·L-1LiClO4-DMSO、1.00×10-2mol·L-1NiCl2-0.1 mol·L-1LiClO4-DMSO和1.00×10-2 mol·L-1FeCl2-0.1 mol·L-1LiClO4-DMSO体系中利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测定3种体系中Co2+、Ni2+和Fe2+的扩散系数DO. 结果在304 K时,循环伏安法测定3种体系中Co2+、Ni2+和Fe2+的扩散系数DO分别为1.31×10-5、1.27×10-5和1.59×10-5 cm2*s-1;在299 K时,计时电流法测定Co2+、Ni2+和Fe2+的扩散系数DO分别为1.01×10-5、1.43×10-5和1.39×10-5 cm2·s-1.  相似文献   

14.
氨基膦酸树脂吸附镍(Ⅱ)的反应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pH、温度、吸附时间、树脂量、振荡频率等因素对树脂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温吸附服从Freundilich经验式,以IgQ对IgC作图,得一条直线,由直线斜率求得n=4.48,n值在2~10之间,表明树脂吸附镍的反应是容易进行的。用化学和红外光谱的方法探求树脂对Ni^2 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5.
用电位滴定法研究腐殖酸FA和HA与金属离子(Ca2+、Mg2+、Co2+、Ni2+)的络合作用,发现它们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比较稳定,在溶液中的络合形成常数可通过作图法获得 随着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大,络合形成常数减小,同时发现FA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形成常数比HA的大 腐殖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农业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微电解处理含铬、镍重金属废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试探索了微电解反应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机制,分析了pH值、浓度、反应时间等反应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处理电镀废水中试实验(it/h),出水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以橘子皮(OP)为原料通过MgCl2改性制备新型橘子皮吸附剂MgOP.考察溶液pH、固液比、温度、吸附时间和金属离子质量浓度对其从水溶液中吸附Cd2+和Ni2+的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及红外光谱仪对吸附剂进行表征.MgOP对2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随pH和固液比的增大而增大;温度对吸附率的影响较小;吸附速度很快,能在2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MgOP对Cd2+和Ni2+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MgOP对Cd2+和Ni2+的的Langmuir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5.47和44.58mg/g.  相似文献   

18.
根据络合平衡原理,计算并绘制了Ni2+-H2O系中游离镍(Ⅱ)离子及镍(Ⅱ)的各种羟合配离子浓度的对数(lgc)与溶液pH值关系图及Ni(OH)2条件溶度积的对数(lgKs)与溶液pH值关系图.lgc-pH图描述了Ni(OH)2(s)溶解平衡时,溶液中各种离子的平衡浓度与pH的关系,该图表明:当pH为10.42-11....  相似文献   

19.
Co^2 和Ni^2 化学性质很相似,许多方法都很难在同一底液中进行定量分离,笔在鉴于此,应用流示波极谱滴定可能提供解决Co^2 和Ni^2 的连续滴定的问题的途径,我们做了初步的尝试,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Ag和Ni离子注入聚合物的分形生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Ag和Ni离子注入聚合物样品结构分析中,首次观察到注入的离子在聚合物中分形生长现象,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注入样品表面与横同处均观察到了漂高的离子注入分形生长图,讨论了分形特点和分形生长的机理,并且与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