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日本古语中“常世”一词,是日本古代信仰“常世信仰”的代名词。其词义随时问推移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国神仙思想的影响下,常世信仰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即在中国文化的的影响下,日本人对事物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邱爱杰 《科技信息》2010,(13):211-211,231
日本中世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与之前的贵族时代相比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日本佛教盛行,佛教文学频出。“画师的执念”就是著名说话集《宇治拾遗物语》中广为人知的一篇。佛教虽经由中国传八日本,但是对古代日本人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中国。中国与外来佛教相比,思想根基一直是儒教。本文通过“画师的执念”中画师“良秀”与普通“人们”的对比,探讨中世日本人的两种人物形象.进而看一看中日信仰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物理”流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一词,在中国古代最早见于战国,此后在各种典籍中被广泛使用。其含义泛指万物之理与自然规律,这种含义与西方古代“物理”一词的含义相近,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物理”一词的翻译几经变化,古代日本的科学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译述的物理书籍也在日本被注释翻译,甲午战争后,中日两国之间科技交流的态势发生了逆转,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日中两国“物理”一词的译名先后确定,随着现代物理学的迅速发展,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又在不断地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精神和信仰空白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文学的方式努力为人类寻找着“构筑灵魂的场所”,寻找着存在的本质意义。大江健三郎在创作中融人了萨特、斯宾诺沙与托马斯等人的理念,这使得《空翻》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萨特存在主义,从而形成了大江文学那带有鲜明东方色彩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鼠”的动物性质及其本质特征的认识,在日本的民俗中形成了关于“鼠”的文化传承。重点分析、介绍日本“鼠”文化的发端及其传承的形态和内涵,阐述其与福运、生殖信仰及有关禁忌的民俗,以期加深对日本民间信仰和日本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战后以来,美日反动派为了复活日本军国主义,一直在“自卫”、“保安”的幌子下重新武装日本。日本现行宪法禁止日本拥有军队,但是“自卫队”实际上就是日本的覃队。一九五○年六月日本在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期间,建立了“警察预备队”,一九五二年改名为“保安队”,同时建立了海上“警备队”。一九五四年正式建立了拥有十几万人的陆、海、空“自卫队”。日本“自卫队”是以  相似文献   

7.
日本水资源丰富,特有的自然环境在日本人身上烙下了明显的自然映像,也带来了观念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在日本人的生活文化和精神世界中。本文通过对日本文化中有关水的生活习俗及精神信仰等方面的表现的归纳和总结,力图说明日本民族文化的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1946—1950年,在国际民主力量和战后空前高涨的日本人民和农民斗争的强大压力下,美日反动派进行了“土地改革”,其目的是通过扶植资本主义经营的富农来代替半封建地主,作为他们控制农村的基础。这一改革的结果,日本农村的半封建的士地所有制(山林除外)基本上瓦解了。但是,由于“土地改革”的不彻底,以及“土地改革”后农民商品经济的扩大,美日垄断资本进一步加深了对日本农民的剥削和掠夺,从而使农村阶级分化日益加深,日本农村正面临新的变动。《日本农村阶级分析》通过大  相似文献   

9.
自1997年金融风暴以来,东盟—日本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东盟—日本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二是东盟的日本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欢迎日本在东南亚的政治与安全事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东盟—日本关系中增加了中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有一本名为《世界知识》的杂志,它面向普通民众,是一本进行国际关系启蒙教育的杂志,属外交部主管。该杂志从今年(2000年)第1期开始推出了关于中日关系的讨论,其中,在中国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中相对平和的冯昭奎先生对日本进行了抨击,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则是“和则两利”。紧接着“冯文”之后,在该杂志的“大家谈”栏目中就“中日关系”又刊登了数篇进行讨论的小文,虽然也抨击了日本,但结论仍是应该与日本友好。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与其让对方谢罪,莫若首先使自己强大”。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儒家“天道”还是老子“天道”,都不存在“自由主义”内涵。它们也从未成为中国人争取自由权利的武器。宪政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政治经验,是确立相对稳定的经济政治秩序并达成基本共识的结果。中国宪政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奠定宪政的经验、制度基础,而不是嫁接出诸如“天道自由主义”之类超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哲学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先生在<新哲学讲演录>等著作中所提倡的新哲学,就是"天人合一"的、真善美统一的、具有诗意境界的哲学.它与"主客二分"式的传统哲学是相对立的.张先生把"天人合一"思想,贯串于本体论、认识论、审美观、伦理观、历史观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见解.该文着重对"天人合一"的审美观的主要内容"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有限与无限,典型说与显隐说,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灵魂,而老子的天道观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之源头。在具体阐释天道观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思想蕴含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孔子对天命鬼神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决定了儒学的非宗教性,而他重视现实、关注人生、突出祭祀、慎重追远等特点使儒学具有了浓郁的人文意识,也使儒学为中国人的生活及思维方式确立了基调。了解孔子天命观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儒学的特点及其与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法治即是法的统治,“善法的统治”是一种法治的完美状态,中国传统法律形式多样,不乏善法的存在,但是缺乏法的统治,所具有的善法只是人治的工具,中国法律传统中更多的是非法治因素。法治多元理论下的所谓“中国传统法治”理论偏离对法治的正确认识,引起理论混论。抛弃法治多元理论,正确认识中国的法律传统,对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花凋》是张爱玲小说讽刺艺术达到高峰的代表作之一。她用女性细腻的笔触,辛辣而不失调侃的讽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洋场没落生活的真实图景。张爱玲的嘲讽是犀利的、辛辣的,但又是善意的、温情的,在冰冷的嘲讽之下,掩藏着作者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  相似文献   

17.
论汉简中礼对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礼在中国古代政治上、思想上、法律上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法制史学中,法律儒家化,亦即法律在礼的影响下的转变始终是该学科的重要内容。但礼的崇高地位在我国古代不是一成不变的,礼自身也有一个进化的过程。一般认为,法律儒家化是始于汉朝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独尊儒术"后。《张家山汉简》的出土为这个观点提供了法律规范的证据,如其中户律、傅律、置后律等,这是从法律实证的角度来说明礼在律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数学领先世界的成就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不仅为中国文化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决定了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为数文化的特征。固然,这种文化因具有原始型文化的特征而存在着异常浓厚的神秘性,但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恢弘博大与无比强大的包容能力,不仅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宽泛性和虚灵性,而且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西方文化所不具备的美。  相似文献   

19.
“科玄论战”是新文化运动最后的一场文化思想论战,它发生的时空特殊,所论及的哲学主题对中国现代哲学影响深远,它促成了中国现代哲学新格局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科玄之争"与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是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这一视角反思20世纪初期的"科玄之争",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科玄之争"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预示了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当代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必须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展开,要解决好中西文化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融会和个体与人类的统一这样一些关键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