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麦叶肉原生质体再生细胞的分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秋生 《科学通报》1980,25(5):229-229
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以及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进展,已显示了它在开辟农作物育种新途径及遗传工程研究的巨大潜力,所以吸引了许多研究者致力于重要作物,特别是禾本科作物原生质体的培养。近年来,在禾谷类作物上已有一些报道,但还不能使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尤其是由叶肉来源的原生质体,迄今还不能有规则的持续分裂。本文报道大麦叶肉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分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李向辉 《科学通报》1978,23(7):385-385
生物科学工作者现在已能将动物、植物、微生物各自不同来源的细胞(或原生质体)诱导融合,产生杂种细胞,不仅能将人类和动物细胞,如人+鼠,人+蚊子的细胞,而且也能把植物原生质体和人类细胞融合起来,形成杂种细胞,这种体细胞杂交技术,在体细胞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及肿瘤、病毒学等领域中,给人们带来了广泛的设想和深入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自六十年代英国柯京(Cocking)首次用酶法制备植物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研究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从而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改变植物细胞遗传特性的美好前景。七十年代以来,通过体细胞杂交方法得到的“新”的杂种植物,基本上是种间或种内的。如烟草种内、种间杂种,矮牵牛种间杂种,苔藓  相似文献   

4.
钱迎倩 《科学通报》1980,25(22):1045-1045
通过细胞诱变及细胞杂交等遗传操作的途径,改良谷物的性状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中从原生质体起源的细胞能够再生植株又是高等植物遗传操作的先决条件。但是禾谷类作物的原生质体培养当前存在很多困难,培养成植株的例子还很少。主要原因是叶肉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后未能进行有规则的连续分裂,因此,曾有人提出过禾谷类叶细胞是否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物工程的发展,植物原生质体技术已越来越多地用于植物细胞的遗传操作以及有关学科的基础研究中。迄今为止,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仍有不少困难,成功的种类不  相似文献   

6.
小麦与新麦草及高冰草属间不对称体细胞杂交的植株再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植物体细胞杂交研究中,供体-受体不对称融合方法近年来倍受重视。人们常用X-或γ-射线辐射一方亲本作融合供体,以获得胞质杂种或不对称核杂种。但至今紫外线在不对称融合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禾谷类的体细胞杂交,在水稻上已有较大进展,但在小麦进展缓慢,仅有小麦与多年生黑麦草及小麦与裸燕麦的原生质体融合获杂种愈伤组织的报道。近年来,我们曾以小麦与~(60)Co-γ射线处理的簇毛进行体细胞杂交,首次获得小麦不对称体细胞杂种植株。现在我们报道小麦与紫外线照射的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 (Fisch) Nevski 2n=14)和高冰草(Agropyron elongatum (Host) Nevski 2n=70)的属间体细胞杂交也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李昌功 《科学通报》1996,41(14):1327-1329
“配子-体细胞杂交(gameto-somatic hybridization)”是植物性细胞操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小孢子四分体原生质体.幼嫩花粉原生质体以及成熟花粉原生质体与体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先后均再生杂种植株成功.但迄今的研究多集中于茄科植物,而且关于杂种植株的结实等方面尚无肯定的报道.李昌功等由芸苔属幼嫩花粉原生质体与下胚轴原生质融合再生了3个小植侏,并经染色体计数和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初步鉴定出一株是异源三倍体,两株是异源四倍体.本文报道这3个小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运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标记技术进一步对其杂种特性鉴定的结果.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及杂种植株生长发育的观察将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幼嫩花粉原生质体与甘蓝型油菜(B.napus L.)下胚轴原生质体融合再生的3个小植株通过切段繁殖的方法扩增其数量,将高达5cm以上的植株移入田间.以同期的双亲植株作对照,观察比较其生长发育情况.用荧光素二醋酸酯(FDA)染色反应测定成熟花粉的生活力.解剖果实以检查种子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8.
组织培养技术与植物病毒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植物病毒病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近年来进展甚快。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以及原生质体技术更是引人注目。运用组织培养技术防治植物病毒病同发展植物新品种,提高产、质量有密切关系,本期《组织培养技术与植物病毒病》一文,内容较丰富,可资一读。  相似文献   

9.
小麦与新麦草及高冰草属间不对称体细胞杂交的植株再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夏光敏  王槐  陈惠民 《科学通报》1996,41(15):1423-1426
<正> 在植物体细胞杂交研究中,供体-受体不对称融合方法近年来倍受重视。人们常用X-或γ-射线辐射一方亲本作融合供体,以获得胞质杂种或不对称核杂种。但至今紫外线在不对称融合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禾谷类的体细胞杂交,在水稻上已有较大进展,但在小麦进展缓慢,仅有小麦与多年生黑麦草及小麦与裸燕麦的原生质体融合获杂种愈伤组织的报道。近年来,我们曾以小麦与~(60)Co-γ射线处理的簇毛进行体细胞杂交,首次获得小麦不对称体细胞杂种植株。现在我们报道小麦与紫外线照射的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 (Fisch) Nevski 2n=14)和高冰草(Agropyron elongatum (Host) Nevski 2n=70)的属间体细胞杂交也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分子活化分析研究植物原生质体中的稀土元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分子活化分析方法,将植物原生质体分离技术与中子活化分析相结合从细胞水平初步研究了植物体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油菜叶片经酶法溶去细胞壁游离出原生质体,EDTA络合除去膜外的稀土,再经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纯化获得纯净原生质体。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原生质体中稀土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稀土元素进入了细胞内部。  相似文献   

11.
《科学通报》1978,23(1):64-64
全国体细胞杂交和线粒体互补预测杂种优势工作交流会于1977年8月5—14日在兰州举行。会议交流和讨论了这两项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一、在体细胞杂交方面 近两年来,有关纤维素酶及原生质体的培养研究又有了新的进  相似文献   

12.
枸杞细胞系的建立及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德水 《科学通报》1985,30(4):296-296
建立稳定的细胞系,分离培养单细胞,并能够再生植株,是很有用的实验体系。它可以用来筛选细胞突变体,同时也是进行遗传操作的前提。细胞系还是分离原生质体的好材料,在细胞杂交、摄取细胞器及转导、转化、基因转移等项研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含有有用的生物药、生物碱的细胞系,可以直接用来做细胞级工业化生产。自七十年代初Carlson等人把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应用到高等植物,用微生物学的方法分析和改良高等植物以来,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13.
黄瓜子叶原生质体苗的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德扬 《科学通报》1984,29(7):434-434
黄瓜在许多国家都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它在植物遗传操作研究中也是很有用的材料。关于黄瓜叶肉细胞原生质体愈伤组织形成已有报道。黄瓜组织培养诱导的愈伤组织分化成植株也有初步结果。近来,豆科、茄科、十字花科和菊科植物的多种植物的子叶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的成功促使我们进行黄瓜子叶原生质体器官分化的研究。本文报道黄瓜子叶原生质体的游离方法和苗再生条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常迺滔 《科学通报》1989,34(7):537-537
自Cooking 60年代初以酶法制备原生质体获得成功后,原生质体已成为植物生理、植物病理、植物遗传及膜生理等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在病原菌致病毒素对原生质体的研究中,曾报道过专化性毒素Victorin对燕麦原生质体膜的影响,HMT毒素对玉米T细胞原生质体的致死作用等。寄主专化性毒素仅具对个别敏感的基因组或细胞质的专性致死作用,结果往往缺少普遍意义。本文首次用小麦赤霉病致病菌(Fusarium spp。)所产生的经纯化的T-2毒素对小麦原生质体的影响,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科学通报》1975,20(12):581-581
由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主持召开的植物体细胞杂交座谈会,于1975年9月22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工厂、研究单位、大专院校等21个单位的代表共30多人。 会上,代表们就细胞杂交工作交流了经验,找出了差距,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并  相似文献   

16.
汪和睦 《科学通报》1985,30(5):382-382
1980年Zimmermann等首先报告了电场诱导细胞融合的新技术。它包括电介质电泳(dielectrophoresis)和可逆电击穿(reversible electrical breakdown)两个电过程。应用电诱导技术已经融合了燕麦、巢菜等植物原生质体。本实验用电诱导方法,融合了小麦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并研究了发展电诱导方法的诸关键因素,改进了实验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细胞杂交与抗癌基因60年代初,在细胞生物学领域里,出现了一项新技术,就是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技术。最早观察到细胞杂交现象的是巴斯基(Barski)等。他们证明当高度恶性与低度恶性的细胞株在体外混杂时,能自发产生具有每一方亲代性质的杂种细胞(hybridcell)。  相似文献   

18.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技术的成功,及其在许多农作物品种改良中的应用,使我们在性不亲和的物种内进行优良性状的转移,已成为作物基因改良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用低能离子束介导法获得水稻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8  
杨剑波 《科学通报》1994,39(16):1530-1530
水稻转基因的研究自1988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植株以来,近几年又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一方面是由于水稻原生质体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使得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系统的PEG和电激法介导的转基因研究更趋于成熟,尽管这一途径技术难度大并存在着基因型限制,但仍以其较好的可靠性而被认为是最富成效的方法;另一方面、新近发展起来的基因枪.激光微束、超声波等物理手段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方法,都减去了原生质体培养的步骤,并在很大程  相似文献   

20.
玉米根细胞质膜水孔蛋白的鉴别分布及其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美君  陈珈  王学臣 《科学通报》2000,45(4):407-411
以玉米为材料,以植物质膜水孔蛋白的抗血清为探针,运用免疫荧光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水孔蛋白在玉米根原生质体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玉米根原生质体细胞膜富含水孔蛋白,它们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Western blotting实验进一步表明,玉米根质膜的水孔蛋白主要以二聚体或二聚体与单体的混合形式存在,分子量分别为55和28ku。原生质体膨胀实验表明,水孔蛋白的抑制剂HgCl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