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辉 《世界科学》2012,(8):27-30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中原团队——陈中原、王张华、李茂田、陈静、韦桃源等人,通过对长江东海相互作用,以及长江流域人类活动对地貌环境演变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以“长江河流一三角洲地貌环境演变: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项目,获得了上海市2011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本文是对这一项目的介绍说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发现,新星是长江大洪水的一个重要根源。这项发现建立在三方面的基础上,第一,它通过了置信水平为99.9%的数理统计检验。第二长江近400年最大的二次洪水以及本世纪来的前十位大洪水都是出现在新星爆发之后,长江历史吕洪水的实际民政部与本发现相符。第三,根据本发现,我们成功地预报1996的长江大洪水。  相似文献   

3.
对长江水下三角洲YD0901孔进行粒度分析和高分辨率元素扫描,选取Zr/Rb值作为长江洪水指标,以此建立的600年来长江流域洪水记录与历史文献记录对比良好.Zr主要赋存于含Zr的粗粒矿物,Rb主要分散在细粒矿物中.洪水期,长江径流量增大,携带大量粗粒入海,沉积在水下三角洲的粗粒组分相对于细粒组分明显增多,Zr/Rb值增大.因此,Zr/Rb峰值段对应洪水沉积,峰值越高,沉积物粒度越粗,跳跃组分越多.尤其是1870年左右Zr/Rb值表现为600年以来最高值,符合1870年长江中上游"极值大洪水事件".进一步对Zr/Rb值进行频谱分析,佐证了长江洪水与ENSO可能存在某种关联.该研究为恢复长江流域全新世以来更长时期尺度的高分辨率古洪水记录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材料.  相似文献   

4.
新星和长江大洪量洪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发现,新星是长江大洪水的一个重要根源。这项发现建立在三方面的基础上。第一,它通过了置信水平为99.9%的数理统计检验。第二,长江近400年来最大的二次洪水以及本世纪来的前十位大洪水都是出现在新星爆发之后,长江历史大洪水的实际情况与本发现相符。第三,根据本发现,我们成功地预报了1996年的长江大洪水。实践为本发现提供了一次令人信服的验证。文章分析了新星爆发后作用到地球的各种辐射,并提出了我们的见解。本发现是人类千百年来对大洪水根源不懈探索的重要突破,为预测长江大洪水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致洪暴雨的多尺度条件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1991,1996和1998年3次洪水暴雨的大尺度、天气尺度、中-α尺度系统的分析,概括出长江流域出现致洪暴雨的环流条件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季风涌、中高纬度冷空气和青藏高原中尽度对流系统的最佳组配(或锁定),当这4个系统同时处于活跃阶段时,容易形成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并引发严重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6.
长江洪水灾害,因其受灾面积大、洪水频繁、淹没时间长,故洪灾损失重大,为全国水害上仅次于黄河决口改道的大事。而目前整个长江流域上所建水库少,其调节能力仅为9%左右,为全国各大江河中最弱的一条,黄河的调节能力已为84%;海河为73%;淮河为72%。由于长江对河流的控制能力弱,且沿河灾区均  相似文献   

7.
长江洪水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乃晟  贺宝根 《自然杂志》1998,20(5):281-284
今年6~8月份,长江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大洪水.本次特大洪水高危水位持续达两个多月,对长江中、下游造成的压力大大超过了1954年.除了长时间大面积暴雨和干支流洪水遭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从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是更为重要的原因.诸如:气候异常、森林植被遭破坏,分洪区经济开发,湖泊围垦等多项人为活动都是导致今年特大灾害的因素.大灾以后要反思,只有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走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上海湿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宇  何美梅  赵斌 《科学》2006,58(5):48-51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的冲积平原上.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拥有广阔的湿地.是一座湿地面积占23.5%的海滨特大城市,被誉为湿地城。根据2004年遥感数据和海图数据分析,上海海拔一5米以上的湿地面积共有3030.74公里。。中国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的缔约国,在湿地保护方面承担着履行《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的义务。长江河口是全球238个生态热点区域之一,且地处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中部。无论从湿地面积所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和湿地的类型.还是从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来讲.上海湿地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上海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自然与人》2012,(4):64-64
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位于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内,是宝山区政府与华东师范大学区校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由宝山区政府投资建设,华东师范大学总体设计,总投资2亿元。科技馆项目由宝山区建交委负责建设,宝山区科委负责开馆后的运营管理。项目于2009年8月开工建设,2011年10月18日正式开馆运营。  相似文献   

10.
洪湖湿地行     
洪湖-湿地教育2008年5月下旬,我曾应武汉图书馆“名家论坛”邀请,赴江城作“生态文明”演讲。讲课之后与自然之友武汉小组负责人徐大鹏谈到湿地保护,徐老师建议我将生态文明讲座中的湿地文化内容拓展,形成一个专题讲座.共同开展一个湿地文化与环境教育的系列巡讲项目。  相似文献   

11.
南海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我国长江流域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利平  夏军  李崇银 《自然杂志》1999,21(3):167-169,170
南海夏季风对于我国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1980~1989年的资料,系统地探讨了南海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和最大洪峰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强南海季风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较正常年偏弱,副高脊线的位置偏北,使得汛期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最大洪峰流量偏小;在弱南海季风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副高脊线的位置偏南,汛期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最大洪峰流量偏大.发生洪水灾害的频率较高.这一结果为开展长江流域洪水预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古代长江江水何时变为混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江水清浊主要决定于江水悬移质泥沙的含沙量.从近50年来长江干流和一些主要支流与湖泊的长序列泥沙检测资料表明,长江的江水己经混浊.本文根据北魏以来史书有关长江江水和湖水清浊的记载,探讨古代长江江水何时变为混浊.研究表明从北魏至唐代晚期长江干流与清江、湘江、汉水、赣江等支流的江水以及洞庭湖与鄱阳湖的湖水均为清澈透明.至北宋晚期,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干流荆江段的江水,以及南宋早期长江干流的江水均变为混浊.南宋以后长江一些主要支流的江水也变为混浊.长江干流江水变为混浊的主要原因是从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长江流域战乱的频繁,南宋偏安江南,大批汉族居民南迁,促使长江大规模开发.长江流域地区的农业开发,山区采用了毁林开荒,刀耕火种;沿江沿湖平原采用筑堤围垸,使流域和河道侵蚀增强,河水含沙量增加,导致长江干流水变为混浊.南宋以后长江仍承继南宋的开发方式,使长江一些主要支流的江水也变为混浊.  相似文献   

13.
长江水污染评价与长江产业带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水质评价得出三个层次的结论:①长江干流水质尚好;②大中城市段已出现岸边污染带;③长江沿岸城市内河已严重污染。沿江产业带的发展有加重长江污染的趋势。为保护长江水质,长江产业带的经济发展必须控制在合理的速度,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合理产业布局;改进工艺技术;增加污染处理投资;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和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的现状确实是令人担忧的,有人说“长江有变成黄河的危险”,可以肯定,这种警告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没有根据的。经过考察之后,我们认为:它的生态条件已经变得恶劣,并且在继续恶化。有的地方已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生态灾难,“天府之国”正在失去它丰腴的面貌;下游“鱼米之乡”也正处于被毁灭的危险中。此时此刻我们再也不能等闲视之,再也不能任其影响“四化”建设而置之不理。  相似文献   

15.
黄河未见变清,长江却在增浊。长江流域水旱灾害周期缩短,问题日趋严重,人们十分担忧。为了保持生态平衡、造福子孙后代,从长远利益出发,建立长江上游水源涵养保护区(即把岷江上游及四川西部林区作为国家和省的水源涵养林列为国土保护区),是当前紧迫的、又是有远见的一项战略措施。正如安徽省副省长、中国科技大学杨纪珂教授在《四川省林水土问题的对比与对策》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长江流域国土治本之方,首要在于水源的涵养。”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大事,再不能“要木头不要生态,要钱不要人”了。对于在万里长江上修建三峡大坝这样一个永久性的工程是否立即上马的问题,杨纪珂教授以及方宗岱、汪受衷两位高级工程师都分别在自己的关于治理长江的文章里明白地表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一、长江流域开发与治理长江,是举世瞩目、全国关心的历史性战略规划,其着眼点不仅要从整个流域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而且要从中国的大局和全球大系统的总体效益考虑,按系统科学的规律办事,为子孙后代奠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万世基业。谈到万世,其实也并不长。黄河已有五十五万年的历史,而长江的历史远比黄河悠久。地质学家根据长江古河床中发现的老第三纪的含螺化石,推算出长江的形成已有六千万年之  相似文献   

17.
明庆忠 《科学》2007,59(5):35-38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上游为著名的金沙江。金沙江由青藏高原向南奔流到云南高原后.在石鼓附近突然掉头向北北东方向流去,与原流向形成了一个120°的急转弯,被称为“长江第一弯”。这一奇特的地理现象,早已为中外地理、地质学家所关注。自192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长江第一弯成因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围绕着是否是河流袭夺争论持续了近百年,但至今仍是悬而未决。  相似文献   

18.
梅忠堂 《科学之友》2003,(12):14-15
在滔滔的长江水中,有一种动物尤为可爱:青灰色的脊背、灰白色的腹部、胖胖的身子、长长的吻……这就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江两岸人民赋予白鳍豚种种美好的传说,把她奉为心目中的长江女神。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美丽的白鳍豚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拯救白鳍豚已刻不容缓! 白鳍豚是比大熊猫还要原始的珍贵物种,因为大熊猫生存于500万年左右,而早在2500万年前,白鳍豚的祖先  相似文献   

19.
用Eta Carinae星的信息预报长江大洪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报大洪水是现代科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其原因在于现代科学还不了解大洪水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根据新星爆发是长江大洪水一个重要根源的发现,由于不久前ηCar星出现了爆发,我们于1996年4月3日向有关部门提出了《长江将发生大洪水的预报意见》。1996年7月长江中游果然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这个预报得到了实践的完全证实。从而为上述发现提供了令人信服的验证:地球上的大洪水和地球的宇宙线大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下游近代洪水事件重建的新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的重建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通过长江下游一个稳定江心洲上沉积剖面的粒度和有机元素组成分析, 清晰地揭示出主要粒度参数、概率累积曲线和C-M图可以指示洪水事件沉积, 而沉积有机质的TOC/TN因为反映大洪水期间, 长江流域强烈的地表冲刷将大量降解不完全的碎屑有机质带入下游, 也成为洪水事件的较好示踪标志. 根据210Pb堆积速率, 研究剖面的粒度及TOC/TN比值清晰地记录了长江干流1850~1954年期间的若干次特大洪水事件, 与历史文献和水文监测资料吻合.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长江流域人类活动显著增强, 尤其是大量水坝兴建, 将大量粗颗粒泥沙和沉积有机质蓄积在水库中, 而显著改变长江下游干流的悬浮沉积物粒度和有机质组成, 因而难以可靠地指示近50年来的洪水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