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黄土高原341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分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从区域和分区两个层面分析1990—2015年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的地域分异特征,揭示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因机制。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城镇化率由23.83%上升至54.33%,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东中部高而西部低的宏观格局。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等高城镇化县区的中心性明显,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中心的高城镇化区形成并逐渐加强。(2)1990年以来,黄土高原县域人口空间集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呈现减小趋势,县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态势明显。在地理分区上,除高原风沙区县域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显著扩大外,其余各分区县域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趋于缩小。(3)县域经济发展阶段、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到中心城市的最短行车时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区域城镇化地域分异格局形成与演化的基本驱动因素。(4)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化应依据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地域差异性科学定位、分类推进,通过地域功能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迁移集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补偿政策等的实施,协调好城镇化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新时代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率的稳步提升和城乡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原理,运用GeoDa及ArcGIS软件,对福建省各县域经济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县域经济格局两极化趋势明显(经济发达的县域和经济不发达的县域分别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并且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集聚趋势在不断加强;自1989年以来,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县域经济重心由西北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福建省欠发达地区集聚的范围要比发达地区集聚的范围大得多;未来几年内,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以宁夏19个县(市)为基本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4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揭示2004年以来宁夏县域经济的时空动态,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宁夏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相对稳定,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银川市是辐射宁夏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单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呈现核心—边缘模式.经济发展时空格局的变动是自然环境、产业结构、资本投入、人才技术、对外开放程度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和因子探测器,对2014—2020年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4—2020年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处于稳定上升趋势,指数由0.2608上升到0.5047,增长了93.52%,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2)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负向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格局显著,局部空间自相关表现为H—L和L—H集聚,形成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3)人口集聚力、经济驱动力、科技支撑力、政策调控力和生态承载力是形成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疆各县市自我发展能力测算及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自我发展能力的现状、制约因素和时空演变规律,对区域抓住发展机遇,依靠内部力量带动外界力量实现经济发展,培育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区域生产能力、市场能力、空间能力及软实力4个方面构建了测算新疆县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利用2006年、2009年及2012年新疆各县(市)市统计数据测算了各县(市)自我发展能力得分情况,并对测算结果及自我发展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新疆县域自我发展能力整体水平偏低,区域之间,尤其是南北疆之间极不平衡.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地区以及以资源产业为主导的地州自我发展能力优势明显.2)生产能力和软实力较弱成为制约新疆各县(市)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3)新疆县域自我发展能力总体形成了“一主轴,多极点,一远角”的空间格局,其中生产能力、市场能力、空间能力及软实力则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以GIS的空间统计工具为技术手段,以安徽省2009~2016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县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经济热点区位于皖江示范区范围内,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和沿江地区,经济热点区县域数量逐年增多,方向上呈现沿长江自东向西扩展,冷点区空间位置基本不变,主要分布在皖西北的阜阳市。安徽省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随机分布,局部集聚不明显,皖中地区增长率略大。最后,从区位、物质积累、政策、市场发育水平、人才五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经济格局的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主成分和ESDA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县级行政区(县、区、市)为研究单元,以2000年、2009年的县域经济数据为基础数据,对贵州省10年来的县域经济实力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经济实力差异显著,并有所扩大;黔西地区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域总体呈"凸"字型发展格局;以贵阳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初步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显著相关;较强型县域的数目增多,空间集聚范围扩大;县域经济实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具有地理上的集聚特征;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严重,整体水平偏低;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经济发达区和黔东、黔南经济落后地带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扩散效应增强,极化效应减弱,但县级市的极化效应仍很突出。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区域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马尔科夫链、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中原城市群2000、2005、2010、2013年各个县市的城镇化水平时空演变状况.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居于较高城镇化水平以及较低城镇化水平的县市稳定性很强,城镇化水平变化幅度小.(2)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逐步扩大,低水平区域逐渐减小.高城镇化水平区域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中部地区以及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低水平县市分布在西南部区域以及东部的部分区域.(3)城镇化水平高高集聚区基本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中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部区域.(4)基础条件、区域相互作用、产业结构是形成中原城市群县域城镇化时空演变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长江中上游89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市场化测算模型测算2005—2019年各市(州)的土地市场化水平,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来揭示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9年,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地市场化水平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呈现出“中游高、上游低”的空间格局;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地市场化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市场化水平呈现明显的高-低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域由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区逐渐向湖北的态势演变;低-低集聚区域沿着云南—四川、贵州—云南演变;土地市场化水平受到多因素的共同驱动,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结构都是影响长江中上游土地市场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各因素影响程度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县域城乡互动水平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常态背景,构建县域尺度下城乡互动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标法、主成分分析法、空间分析方法等,对河南省县域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河南省城乡互动水平的时间格局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近期互动水平提升的幅度较大.(2)河南省城乡互动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呈现明显的规律特点,高、较高水平区以郑州市辖区为中心向西北方向不断增多的演变特点,显著HH区不断增加且出现集中分布态势;东部、东南部、南部等区域的低、较低城乡互动区的整体格局变动不大并形成大范围连绵分布之态势,显著LL区的分布与低城乡互动区的分布格局并不一致.总结而言,影响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的支撑、城镇化的拉动、城乡体系优化、信息化的融入影响、战略政策的导向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科学认知县域城镇化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可为促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8-2018年贵州省83个县域单元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3个维度构建了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方法探析贵州省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8年贵州省各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城镇化质量中等别的数量不断增加,低等别的数量持续下降,但高等别的占比仍然偏低.(2)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内在耦合协调水平偏低且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稳步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六盘水市区、遵义市区以及仁怀市,缓慢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周围以及沪昆高铁沿线,低水平保持型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3)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质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沿线区域;城镇化质量热点区域保持在贵阳、遵义及其周边区域;次热区域毗邻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中地区;而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贵州省应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补齐社会发展短板,持续提升县域城镇化质量和努力缩小区域差异;夯实黔中地区对贵州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县域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测度与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分析基础之上构建新型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研究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并通过ESDA分析模型探讨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研究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在[0.401,0.711]范围内波动,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CV(变异系数)持续提升也表明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不断显著;全局上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表现出正的自相关性特征,但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弱;局部上将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划分为4种基本类型,其中新型城镇化H-H区主要集聚在"芜-马"核心区,并逐渐向铜陵等地演化;而LL区主要分布在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东至县、祁门县等县,并且维持较稳定的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13.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值的方法对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重点对流域28个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空间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其中经济、居民生活城镇化指数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综合城镇化发展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福建省各县(市、区)2005年和2014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不一致性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地理格局,并有围绕沿海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县域人口与经济分布关系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不断趋向于协调,表现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一致的县域逐渐向人口经济协调发展型转变;从人口与经济的动态关联上看,Moran’s I由2005年的0.422降为2014年0.374,表明不一致性指数较高(较低)县域在空间上集聚程度减弱,但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性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以"高-高"型集聚区域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综合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空间变差函数和空间计量方法,探讨了东北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加深的空间格局,高-高和低-低集聚特征显著;10年间高-高集聚区由南向北扩展,低-低集聚区由北部向南收缩,整体的空间集聚态势和空间自组织性有所减弱,空间差异有所减小,最终导致老龄化成为多数县域面临的常态.这种格局的形成及演变的特征与当地特殊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始终具有主导作用,迁出率、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城市化率的影响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农民收入的差异问题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主导因素,考察县域农民收入的演变特征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采用变异函数、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河北省2000—2015年间县域农民收入区域差异进行了测度,同时分析了形成该格局的原因.研究表明:1)河北省农民收入区域差异性不断降低,空间上县域农民收入呈"高高集聚,低低集聚"格局,形成了以"永清县"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以"唐山-秦皇岛市"为核心的增长极,以及以"涞源-蔚县-阳原-宣化-崇礼-张北"和"清河-故城-景县-吴桥"等县为中心的农民低收入带. 2)农民收入增长率北高南低,北京周边形成"涞水-怀来-赤城-兴隆"等县的农民较高收入带,以及"阜平-行唐-藁城-辛集-故城"等的农民收入低增长率带. 3)地理差异是导致河北省南北部差异的根本因素,政策的倾斜是东部地区热点区增大的主要影响因素,但随着经济水平、城镇化工业化的提高以及农村金融的普及,县域农民收入差异性在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太原市为研究区域,探讨山西省太原市59处近现代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规模度分析、数理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结论】结果表明:(1)新中国成立后“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太原市新增工业遗产数量最多,行业门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军事工业和采矿业。(2)空间分布上,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具有聚集特征,呈现“一区一带”的分布格局,分别是杏花岭区聚集区和万柏林区-晋源区沿汾河聚集带。(3)空间分布演变上,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市工业遗产集中分布于汾河以东、府城以北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向城市北郊、汾河以西地区扩展延伸。(4)在影响因素上,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受到自然、交通、人口、历史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分布在低高程、缓坡度的河谷平原地区,并沿铁路分布,与地区迁入率、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存在相关关系。基于此,结合太原市“生活秀带”政策提出太原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群构建设想,以期为太原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旧城改造与更新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导致了其较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与成因对推动当地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1990-202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对青藏高原范围内县域单元的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导致城镇化格局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波动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行政中心与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高原中部部分地区存在城镇化率下降的情况;地形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新方法和新思路,为实施 “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苏扬州耕地景观为对象,运用Fragstas 4.2软件和ArcGIS 10.2软件模拟计算扬州耕地景观安全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基于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筛选出主导影响因素,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软件分析出影响因素之间的空间差异。【结果】扬州市耕地景观生态安全以市中心周边地区向西北方向逐年降低;社会经济影响因子解释度明显高于自然影响因子;各个主导社会经济因素对扬州市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结论】通过GIS空间模拟、地理探测器筛选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科学准确地模拟分析出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和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人均GDP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对最优研究尺度进行分析选择;然后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马尔科夫(Markov)模型,对湖北省近20年经济差异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县级尺度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2)研究区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其空间集聚程度研究期间存在变大、变小和持续变大的波动,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经济发达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宜昌市和武汉市市辖区周边,“低-低”区则主要分布在鄂西北、鄂西南以及鄂东的黄冈个别县市等边缘区域,呈现出核心与外围的特征.(3)不同研究单元保持自身经济水平状态的可能性最大,且低水平区域最稳定;邻域背景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式有所差异;4种经济发展水平类型的稳定性有差异,中等水平区域较活跃;初始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存在经济水平的跨越式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