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以水稻生产为主体,同时适量放养蟹苗,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亦能改善稻田生态系统环境。本研究以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计数法和MPN法研究稻蟹生态种养对水稻根际微生物区系及主要生理类群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期根际土壤微生物均以细菌为主要类群,全生育期内稻蟹种养生产田细菌、真菌、放线菌总量分别为为常规稻田的1.65,0.48,1.00倍;稻蟹种养生产田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亚硝酸细菌分别是常规稻田的9.28,6.44,5.22,3.65,3.00倍;稻蟹种养生产田主要微生物物种增加,改变了微生物多样性格局,细菌多样性指数最高出现的时间提早出现20 d。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稻虾共作系统中水稻收割后水体营养盐和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评估其水生态风险,通过监测4块稻虾田的种养后期水体中的理化指标,评价了稻虾田中分子氨和沉积物重金属的毒性,系统分析了种养体系中水体营养盐、重金属的生态毒性风险.结果表明,稻虾种养模式的水稻收割后,水体pH值高,达到9.25;总氮、氨氮和COD浓度分别达到14.15、11.49和92.01 mg/L.常年的稻虾共作系统中,沉积物中的重金属w As (16.21 mg·kg-1)和w Cd (0.20 mg·kg-1)水平较高,分别超背景值2.35倍和1.72倍,其他重金属含量较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潜在生物毒性评价结果均表明,稻虾共作系统中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低,这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需要矿物质元素有关.综上所述,稻虾共作系统具有潜在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稻田养鸭生态种养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育技术是当前有机水稻生产的重要技术之一.我国南方稻区放养家鸭的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探讨牡丹江地区稻田养鸭生态种养技术,我们于2003~2004年,在宁安市石岩镇有机稻米试验基地,进行了稻田养鸭技术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果显示,每公顷稻田放养180~210只肉鸭,稻鸭共生期45~60 d,以鸭粪肥田,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除草、除虫效果显著,可以取代化学除草剂和药剂除草,促进了稻田生态趋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稻渔共作模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该文选择江西省抚州市水稻原种场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设置稻-鳅、稻-虾、稻-鱼、稻-蛙、对照(传统稻作)5种处理.结果表明:等节跳科、毛蚊科、蠓科和摇蚊科为研究区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占总数的77.36%;稻渔共作模式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传统稻...  相似文献   

5.
稻-蛙种养是一种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了筛选高效低毒农药,优化稻-蛙种养体系,为农药的合理使用与两栖动物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测定了6种农药对农田常见的黑斑侧褶蛙的毒理效应.结果表明:在水温(25±1)℃条件下施毒96 h后,对黑斑侧褶蛙的毒害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阿维菌素、戊唑醇、毒死蜱、氰氟草酯、吡虫啉和噻虫嗪;以稻田常用农药吡虫啉和戊唑醇为实验试剂进行生长毒性实验后发现,黑斑侧褶蛙生长发育随着这2种农药质量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减缓,表明这2种农药在黑斑侧褶蛙体内有一定的蓄积作用,短时间就可以对蛙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同天数及不同浓度的染毒组都可以激活黑斑侧褶蛙体内的氧化应激机制,低浓度吡虫啉和戊唑醇处理后,黑斑侧褶蛙的过氧化氢酶(CAT)酶活降低、谷胱甘肽(GSH)含量下降;升高2种农药浓度,该抑制现象更为显著,机体自由基清除和抗氧化防御系统被破坏,同时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引起生物体内蛋白质和核酸等交联聚合,产生毒害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稻-蛙综合种养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调查研究水稻害虫寄生性天敌昆虫资源,是在综合防治体系中对稻虫开展生物防治的一项基础工作。同时,对查明我省稻田昆虫区系,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意义。我省过去对稻虫寄生性天敌昆虫资源缺乏系统调查,在省农业局和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初步摸清我省稻田捕食性天敌资源的基础上,从1979年开始转入稻虫寄生性天敌昆虫资源调查,现将初步调研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自贡市稻田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贡市稻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2006—2011年农业生产相关数据为基础,对自贡市6种稻田种植模式:稻谷-冬闲、稻谷-小麦、稻谷-油菜、稻谷-西红柿、稻谷-黄瓜及稻谷-茄子的经济效益运用综合指数评分法进行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对稻-鱼与单种稻谷模式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产投比分析.结果表明:1)稻-菜模式最优;2)稻谷-油菜与稻谷-小麦模式次之;3)稻-鱼模式产投比始终高于单种稻谷模式产投比.自贡市农户可以选择稻谷-茄子种植模式和稻-鱼模式二者结合的稻田种植模式,既可以增加其经济收入,又可以使稻田生态系统得到最优利用.  相似文献   

8.
稻田捕食性天敌蜘蛛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在自然条件下常成为控制稻虱和叶蝉发生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调查捕食性天敌蜘蛛的种类,确定优势种,研究保护利用措施,对稻虱、叶蝉开展生物防治具有一定意义,也是做好稻虱、叶蝉发生预测预报,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开展综合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将我们对安徽稻田蜘蛛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初步整理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9.
西师生物系自拟课题“冬水田稻鱼萍丰产试验研究”,在西农农学系和蔡家公社等单位的大力协作下,从1980—1983年,经过四年的正式试验研究.先后在北碚蔡家公社两个大队的三个生产队进行了小区和大田的多点试验,1983年又经蓬溪、合川等县较大面积的推广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课题是以农田生态学的观点,立足于从改革冬水田的耕作制度着手,根本改变水稻的常规栽插方式,从而解决一般稻田养鱼方法中稻和鱼的种养关系,并采用养萍培肥为红线贯穿全试验过程,在稻田中增加了固定空中N素物质的重要途径 可达到肥水养鱼.肥土确保水稻稳产高产,大大提高了冬水田的肥力.加上水稻宽行间开沟方便易行.更有利于水稻前期的排水晒田和湿润生长条件,因此能有效地解决冬(囤)水田水稻稻坐蔸的问题.该研究是综合开发利用冬(囤)水田的有效途径,它既可囤水养鱼,又可防止伏旱和春旱等,还可对稻田进行免耕培肥,从而达到省工、省肥、资源利用率高,综合经济效益显著之目的,一般每亩年产水稻在900斤左右,鱼过100斤,萍达1.5百斤以上,年亩纯收入比对照田净增15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鸭”是一种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生态型复合种养技术。将鸭子放养在稻田中,既可利用其杂食性来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又可起到鸭粪肥田和鸭子中耕松土,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是实现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特别适宜在肥水条件较高的稻区推广。  相似文献   

11.
稻鱼工程是指对农田田坎进行工程化技术改造后,在稻田里进行种植和养殖轮换生产或同时生产的综合技术,也称工程化稻田养鱼,它包括稻鱼果、稻鱼藕、稻鱼菜、稻鱼鸭等多种稻鱼种养模式。泸州市现有稻田200余万亩,其中宜渔稻田100万亩以上。2007年全市稻田养鱼50余万亩,渔产量2.9万吨,占全市渔产品总量的43.94%。其中,工程化  相似文献   

12.
以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汕优63(以下简称Bt水稻)为实验材料,亲本汕优63(非Bt水稻)为对照,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Bt水稻对稻田捕食性天敌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 Curtis和非靶标刺吸式害虫稻飞虱及叶蝉混合种群消长动态的影响.同时,进行青翅蚁形隐翅虫与稻飞虱和叶蝉混合种群的相关性分析,以期为Bt水稻的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捕食性天敌青翅蚁形隐翅虫和非靶标害虫稻飞虱及叶蝉在Bt和非Bt稻田中种群动态基本一致,但Bt稻田青翅蚁形隐翅虫和稻飞虱及叶蝉数量显著高于非Bt稻田.青翅蚁形隐翅虫与稻飞虱相关性在两类型稻田中都不显著,而青翅蚁形隐翅虫与叶蝉相关性在两类型稻田中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稻曲病不仅影响水稻产量、降低品质,同时带菌米粒及米糠对人、畜都有毒性,因此应重视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本文结合实践分析了稻曲病的分布与危害、发病症状、病原和侵染途径和发病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了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4.
稻克草技术促进根系发达,加强根第对土壤营养吸收,增大了叶面积,提高光合强度和光合效率,改善稻田透光,通气,温度和湿度。稻克草技术顺应了水稻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优化了稻田内水稻群体生长环境,为水稻健个体和优群体奠定了生理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水稻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综述了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发生、抗药性和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进展。针对稻纵卷叶螟防治,建议在做好科学选种、科学水肥管理、准确预测预报基础上,结合生态调控、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并通过合理选择高效杀虫剂、助剂和高效施药药械以及加强绿色防控基地的示范作用,达到稻纵卷叶螟农药减量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尺度水平上,介绍了使用化学农药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负面作用及其影响;总结了加强我国化学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对农业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些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稻田直播技术的推广,杂草稻对栽培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比较杂草稻与水稻籽实之间的形态差异,能够为进境检验检疫中杂草稻的鉴别提供技术参考.从上海郊区(县)稻田内采集了包括杂草稻和水稻的98份样品,定量地测定了这98份样品的籽粒长和粒宽、籽粒长宽比、小穗长、芒长及株高,并对籽粒的颜色进行了分级.基于以上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发现98份样品可以区别出3组,分别包括57、33和8份样品,结合落粒性、穗形、种皮颜色及成熟时间等性状,明确组1为杂草稻,组2为栽培稻组,组3为少量形态上介于杂草稻和栽培稻的样品.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无度量多维标定这两种排序方法对98个样品进行分析,进一步展示了各样品间的形态差异特点.方差分析发现,上海地区的杂草稻在粒长、粒宽、粒长/宽和小穗长这4个指标均显著地大于水稻,但是两者在株高和芒长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关于稻田养殖鱼产品农药残留调研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 《科技资讯》2012,(33):153-153
实践证明,稻田养渔在稳粮增产、农民增收、改善水稻种植环境等多方面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对于稻田的水产养殖问题,需要进一步结合养殖方式,2008年全国仅稻田养成鱼面积即达147.75万亩川。所以本文针对稻田养殖鱼产品农药残留调研进行了以下探索,希望实现食品中的残留检测,使得农药的水产品性质能够得到更好的检测和满足,实现共同养殖和共同检测的模式,以便于加强效率。  相似文献   

19.
曲学勇 《科技信息》2008,(32):385-385
稻水象甲在黄河三角洲稻区每年发生两代,主要以一代幼虫为害水稻,越冬代成虫迁入稻田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稻生产中Cd吸收及其健康风险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环境中Cd的迁移及其对生物和人的毒性问题是环境科学关于重金属行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土壤-植物(作物)-食品-人的迁移途径在人类对环境Cd的暴露中占主要地位,发达国家对土壤和食品中Cd的限量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主要对最近十多年来关于水稻Cd吸收与籽粒积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中国水稻生产中存在稻米Cd积累与食物健康风险问题,讨论了其与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主产区稻田的土壤环境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