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政治认同是指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对自我政治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属政治体系的情感归属,以及基于特定利益和价值需要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活动。政治认同可以划分为自觉主动型政治认同和强制被动型政治认同两大基本的类型。同时,政治认同具有政治性、意识性、实践性、多元性、流变性、价值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是人们产生的一种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社会转型时期,重构我国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理论研究和政治生活现实的双重诉求。基于哈贝马斯的“重建性”合法性理论的启示,应从价值规范和经验事实两方面对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进行新思考:一方面,以和谐、正义、民主、法冶、自由和平等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增进公民对执政党的认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升公民政治社会化程度以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具体经验取向。  相似文献   

3.
政论片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政治资源与育人价值,应该将其与政治认同素养有机结合,要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渗透于学校活动中,紧密结合社会与家庭教育,从而强化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  相似文献   

4.
从目前港澳台青年文化认同统战工作来看,存在着统战干部队伍的素质欠佳、文化交流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港澳台青年文化认同意识的培育应该根植于传统文化,通过政治参与、文化深度融入及社会实践等文化体验来提升港澳台青年的文化认同,同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统战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思想政治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网络资源对政治认同的培育发挥着积极地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重教材资源而轻网络资源的运用、选择网络资源时刻意回避敏感问题、网络资源的运用重客观分析轻价值导航等许多问题,为正确选择和利用熟知的网络资源来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教师应该不断强化自己的政治专业素养;培育自己的政治斗争能力;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6.
区分对文化国家的归属性认同和对政治国家的赞同性认同有助于我们明晰有关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困惑,也为当前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即国家认同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文化国家认同教育的维度,而是同时推进对政治国家的认同教育。以公民身份为制度与价值平台,在公民与国家认同之间建立起动态的逻辑关系,不同的认同基于公民身份这一制度与价值平台得以整合。教育作为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应明确两种类型国家认同的区别,通过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教育使学生具有一种能包容分歧与冲突的能力,从而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土壤,对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重要作用。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缺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实质没有充分把握,价值取向的多元导致困惑增多,使价值观培育面临困境。在文化认同视域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以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自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培育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入手,全面客观地考察和梳理新媒体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提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实现真正认同的关键点是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主要方法和途径是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机制,即以新媒体为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建设,使新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家认同是做成的。公民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是对“臣民”“民族”(族群)传统身份文化的超越,应倡扬个体平等,维系社会团结,润生公共精神的多维价值而成为增强国家认同的软实力,也是当代世界的潮流。新疆培育公民文化,既是顺应世界和国内现代化转型的需要,也是破解新疆文化认同难题的需要。积极培育健康的市场经济,加快法治民主社会建设,完善社会多元主体治理,加强公民启蒙教育是培育公民文化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全新媒体形态,借助新媒体时代高效的参与互动性、个性化的信息源、多媒体的信息组合等特点可以提升中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但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原文化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一有效平台,从着力推动中原文化的认同机制、深入推进中原文化传播的创新机制、建立健全中原文化的长效传播机制、逐步健全中原文化传播的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实现中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推动中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医护人员群体对社会的价值愈加受到关注,因此培养环节也更应被进一步探索。本研究基于人职匹配理论和“压力-脆弱性”模型,探索和验证以危机脆弱性和生命意义感为中介变量的医学生内外倾人格特质对职业认同的多重中介机制模型。对全国多所高校的204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医学生外倾性人格特质正向影响职业认同,内倾性人格特质负向影响职业认同;(2)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会部分中介外倾性人格特质与职业认同的关系;(3)医学生危机脆弱性和生命意义感在外倾性人格特质与职业认同间发挥部分链式中介效应,同时在内倾性人格特质与职业认同间发挥完全链式中介效应;(4)对于外倾性人格特质来讲,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独立中介效应要显著大于危机脆弱性和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此研究结果为医学生个体探索职业生涯以及社会医务人才培育助力。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语言以其混杂性、简洁性、直观性、模糊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青睐,并形成了群体表达的有力传播途径,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要积极发挥新媒体语言的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广阔平台和丰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政治认同意味着人民大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可与支持。和谐社会因政治认同而存在合法性基础,和谐社会因政治认同而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谐社会也因为实现了政治认同而区别于一般性的稳定的社会。文中从合法性基础、精神动力与价值内核三个方面论述了政治认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开放性、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性、市场化环境下社会转型问题的复杂性和主体价值判断能力的薄弱性,呼唤着大学生培育明辨意识和提升明辨能力。增强价值判断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大学生要立足于“学、思、行”,在明辨是非中选准未来的方向,在正确抉择中走向人生的正道。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良好机遇与全新挑战。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积极探索文化认同与理想信念教育两者的辩证关系,将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积极拓展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面对急剧的社会转型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社会政治生态正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局面。在这种社会态势下,如何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状况,全面分析影响公民政治认同变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解决社会成员已经或可能产生的诸多新的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培育和形成稳固的公民政治认同,已成为社会成员和政治体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中国保持政治稳定,有效应对和规避各种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培育创新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在重点分析当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困境的前提下,提出按照交流、实践和理念三个方向探索融合路径,构建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拥有思政教育内核的创新创业教育新型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融合。  相似文献   

18.
以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就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自觉有序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实现自身政治社会化。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是由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自身内涵和具体实现路径决定的,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主导大学生网络政治价值追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支撑大学生政治情感,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取向才能与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在我国迅猛发展,它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阐述新媒体内涵、种类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新媒体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进一步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开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开始逐渐参与到政治传播领域。在国外,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就是个极其成功的例子;在我国,视频、博客等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传播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界定政治传播,第二部分讨论新媒体参与政治传播的现状,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新媒体政治传播的局限性,意在通过对新媒体政治传播中公信力不足、"新媒体""垃圾"不断等问题的讨论为其发展前景作出合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