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安西都护府建立之前,唐与西突厥的关系已经很密切。为遏制西突厥的扩张和进一步经营西域,唐设立了安西都护府。而在郭孝恪任安西都护期间,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之间开始发生越来越频繁的战争,既有相互之间直接的冲突交战,也有争夺附属国控制权的间接冲突,结果多以安西都护府的胜利而告终。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论去四镇兵疏》的校注 ,澄清该文献三种主要记载文字的差异 ,以辨据真伪。同时以此讨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关于吐蕃与西域安西四镇关系及政策导向 ,从而明确武则天时期反攻西域 ,重建安西大都护 ,再建四镇的总体战略构想。也进一步明确唐中央政权关陇本位思想的政治影响 ,使史者客观认识安西四镇在唐朝整体政治格局中的基本调节地位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岑参是盛唐时期负有盛名的边塞诗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曾官至嘉州刺吏。天宝年间他曾两度从军至边陲:一次在天宝八载为安西两镇节度使高仙艺表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节度使幕掌书记来安西(今库车);一次在天宝十三载随北庭(今吉木萨尔)都护,伊西节度封常请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曾  相似文献   

4.
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使唐朝在西域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以都护府为最高行政机关,下辖军事和行政两大管理系统,官有定员,职有专任,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任命各级官吏,统率边防守军,推行中央政令,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这一带都得以施行。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促进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宏阔、国力强盛的朝代,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贞观十四年(640年)以后,唐朝在四周边陲要地和民族集聚区先后设置了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六大都护府。安南都护府自高宗调露元年(679年)设置至北宋乾德六年(968年)废置,三百余年间,不仅巩固了唐朝对南部疆域的统治,而且对加强安南地区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南部边疆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也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安南都护府是唐朝为了管理南部边疆而建置的地方高层行政机构。安南都护府管内有正规州县和羁縻州县。部分正州因环王国势力入侵而陷落,后被收复;羁縻州的变化,则以大中八年为界,分作两个时期,尤以后一时期羁縻州变化较大。安南都护府建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政府的政令规定、都护的管理失当,以及南诏与环王国等势力的入侵等。  相似文献   

7.
伊西节度使设立于先天元年,亦称北庭节度使、伊西北庭节度使,为唐朝置于北庭的节度使,节制伊州、西州及北庭。伊西节度使与四镇节度使为唐朝在西域设立的两个不同的节度使。伊西节度使的设立,是唐朝为应对景云二年东突厥西征后出现的西域动荡而采取的措施。节度使设立之后,就形成了以节度使为核心的伊、西、北庭军事体系。  相似文献   

8.
唐代西域地方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北庭类型”,指唐王朝在北庭地区以正州县治编户百姓、以羁縻府州领诸蕃部落的二元行政管理体制。追溯这一管理体制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该地区人群构成的结构性差异,及唐王朝对该地区人群管理方式的差别。“北庭类型”有别于西州、伊州的正州县制度和四镇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是两种制度类型的组合。同时,其与边州都督、都护的行政管理体制具有一致的结构性特征,二元行政管理体制在边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实质是唐王朝在帝国范围内以正州县治编户齐民、以羁縻府州领诸种蕃胡的二元管理制度在沿边地区的实施。总之,“北庭类型”是唐王朝因地制宜的地方行政治理体制,对于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镇安西口地区二叠纪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镇安西口地区二叠纪剖面进行了碳酸盐岩稳定同位素和烧失量的测定,探讨了“年代效应”的校正和古盐度、古温度的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古盐度Z值大于120,为海相沉积,与沉积环境的研究结论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灰岩形成时的古海水温度为13.4~35.1℃,与前人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碳氧同位素值在少数层位有较大的偏差;...  相似文献   

10.
林硕 《世界知识》2022,(4):67-69
<正>在古代丝绸之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中原王朝与西域往来的三次断绝与三次恢复,史称"三绝三通"。公元9年,王莽篡汉自立,国号"新",此后施行错误的西域政策,引发天山南北持续动荡。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出兵焉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附近),中伏大败。李崇率残部退至西域都护府治所龟兹乌堡城(今新疆轮台县西北),  相似文献   

11.
大宛都督府与原属贺鲁种落的千泉、俱兰、颉利三都督府及碎叶州,同置于显庆三年,但前者归安西都护府统辖,后四者属濛池都护府统辖;唐朝在石国置都督府,反映了石国在唐朝的西域统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自隋大业年间以来,突厥人长期控制了石国;莫贺咄吐屯因功被册封为石王之事,应发生在开元二十八年;唐朝册封一个突厥吐屯为石国王,一方面说明唐朝长期利用突厥人控制塔什干地区;另一方面也说明突厥人长期控制着塔什干地区;石国至长安里程,《新唐书·石国传》少记1985~2005(唐)里;石国至周邻国家里程,《新唐书》之记也有错误。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的灾害史来看,海啸灾害比起水、旱灾、地震等灾害来并不特别严重,史料记载也不很详尽。最早有关海啸的记载是汉元帝初元年(前48年)。这一年五月,渤海发生了海啸。汉元帝发布诏书说一年中北海(渤海)水溢,流杀人民。汉桓帝永康元年渤海又发生了“水溢”“没杀人”。曹魏正始三年(241年)“海水溢出青州(今山东属地),流漂一百五十二人”《新唐书》也记载了此次海溢,青州海啸,“漂居人五千余家”。据记载,宗代共发生两次大的海啸。一次是宋孝宗乾道二年(1116年)八月,温州发生海溢,冲毁房屋、盐场和寺庙,死亡2万余人,无人掩埋的尸体多达七千…  相似文献   

13.
汽车驶入甘肃安西县境,就可见到一种别开生面的景观,广袤的原野上矗立着一座座高柱,上端安装着简单的几片风车扇叶,在风力吹动下缓慢地转动着……这是民间利用风力的传统设备风车与现代发电装置配套,进行风力发电的设施。这风车成为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见到这一标志,就是提醒人们:你到了“世界风库”——安西。安西常年刮大风。据当地史料记载,安西县极少无风日,全年有1/3的时间在刮8级以上大风,最大风力达到12级。民间流传说——“安西一年只刮一场风,从正月初一刮到年三十。”在安西县城东约30公里处,有个叫布隆吉的地方,因大风侵蚀台地,形  相似文献   

14.
30多年前,勤劳智慧、敢为人先的中山大涌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以一针一线、一斧一木书写了享誉全国的“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两大产业传奇,并先后开创出“中国红木产业之都”、“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中国红木产业集群名镇”、“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等熠熠辉的国家级金字招牌。而3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和环境的风云变幻,上述两大产业却在背负沉重的包袱下缓慢爬行。  相似文献   

15.
<正>长沙县安沙镇是长株潭地区的北大门,镇域面积160平方公里,既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密集地带,更是纯居民、流动人口各占一半的“复合镇”。为保障镇域内经济平稳发展,2016年7月1日起,安沙镇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大管控、大整治”行动。“开展行动必须有的放矢,我们起初制订了四个模式。”安沙镇党委书记朱忠良说,“随着安全检查的深入,我们在原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个新模式,‘四加一’模式的出台,为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模式一:资源+分工“‘三大行动’要求对全镇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三国史记》中的“李勣奏报”虽然是作者金富轼为了行文的方便伪造的,但具体内容实则为唐高宗咸亨年间新罗将领给新罗王的有关占领百济、高句丽故地的战况汇报,所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这份战况汇报,我们可以推知高句丽余众叛乱情况及新罗北进的程度;可以考知安东都护府部分州县名称;可以考知熊律都督府州县名称,从而弥补了正史记载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为13世纪初高昌回鹘王国之“亦都护”,即国主,他在西辽后期国政腐败而蒙古政权蒸蒸日上之际,毅然率众斩杀西辽监国、归附蒙古并与蒙古王室联姻,巩固蒙、维关系,为畏兀儿人在元朝地位的确立及发展创造了条件.其归附蒙古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发展,在蒙、维关系史上书写了亮丽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将无同”的典故应发生在阮瞻和王戎之间,时间是在元康七年(297)九月至永康元年(300)四月或是太安元年(302)五月至永兴二年(305)六月之间,而“将无同”一语应作“在最初的‘无’上是相同的”解。  相似文献   

19.
鞑靼考     
鞑靼之名,始见于唐之季世。李德裕会昌一品制集(卷五)赐回鹘 没斯特勒等诏书,末云:“卿及部下诸官,并左相阿波兀等,部落黑车子达怛等,比平安好”;又卷八代刘沔与回鹘宰相颉于伽思书云:“纥 斯专使将军踏布合祖云,发日纥 斯即移就合罗川居回鹘旧国,兼已得安西北庭达怛等五部落”。是为鞑靼见载籍之始,时唐武宗会昌二,三年事也。嗣于懿宗咸通九年,从朱邪赤心讨庞勋,僖宗中和二年从李克用讨黄巢,并有功,至后唐汉周仍世入贡。故薛欧五生异并升有巨画并纪其事,而欧氏于五代史中并为达怛立传,宋太宗时王廷德使高昌亦述所经达靼·九族事。综上所…  相似文献   

20.
1942年有关部门编印的《滕王阁考初编》(简称《初编》),1989年10月竣工的滕王阁基正面的石刻《滕王阁创建纪年》(简称《纪年》),及1993年10月正式出收的《滕王阁志》(简称《阁志》),对滕王阁的修建次数,所说都和现已掌握的史料有出入;《纪年》和《阁志》中,把滕王阁创建时间说为“永徽四年(653年)”.实无确凿根据。根据现有史料计算,滕王阁在历史上共修建31次。今阁(1989年落成的)为第32次;若说重建,则历史上共建21次,今阁为第22次重建。滕王阁创建的时间,依有关史料,说是“永徽后时”或“永徽中”均可,但断定为“永徽四年”则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