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有效地将十二基硫酸钠在高岭土上的吸附等温线与溶液的导电率曲线结合起来,研究了SDS在高岭土和Na-高岭土上的吸附,发现SDS在高岭土上的吸附等温线最大值与吸附后平衡溶液的CMC、固液比、SDS的沉淀损失等因素有关,圆满地解释了吸附等温线最大值及其出现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25℃时硅胶自单组分水溶液及二元混合水溶液中吸附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溴化十四烷基三甲铵(TTAB)和溴化十四烷基吡啶(TPB)三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等温线。结果表明,(1)自单组分溶液和混合溶液中的吸附等温线均为两平台型;(2)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分吸附量在低平衡浓度和高平衡浓度时比其单独存在时的小,而在中等浓度区域时却有增加;(3)混合体系中总吸附等温线分于组成此体系的,两组分单独存在时的等温线之间,且更靠近表面活性较高组分的等温线。说明混合体系中的吸附性质主要取决于表面活性高的组分。文中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了解释。按照半胶团浓度(HMC)时每个吸附分子都是独立的吸附中心的假设计算了各体系的半胶团最小聚集数,其值在6~11范围。  相似文献   

3.
吸附等温线是色谱体系中组分的基本热力学性质,给出了一定温度条件下组分平衡态时在两相的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色谱模型的解的形式.以迎头法测定了葡萄糖与果糖在氨基固定相上的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和果糖在氨基柱上的吸附等温线为反Langmuir形式,并进行了温度影响测定,组分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葡萄糖与果糖的吸附等温线形式.吸附系数G和b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葡萄糖和果糖在氨基柱上的分离提供了基本的热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吸附等温线是色谱体系中组分的基本热力学性质,给出了一定温度条件下组分平衡态时在两相的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色谱模型的解的形式。以迎头法测定了葡萄糖与果糖在氨基固定相上的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和果糖在氨基柱上的吸附等温线为反Langmu ir形式,并进行了温度影响测定,组分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葡萄糖与果糖的吸附等温线形式。吸附系数G和b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葡萄糖和果糖在氨基柱上的分离提供了基本的热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近海沉积物二组分吸附模式与有机物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天然沉积物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的二组分吸附剂,提出了二组分吸附模式。用该模式研究了大连近海沉积物对六氯乙烷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的吸附行为,分别得出大连近海只物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对两种有机物的吸附规律、吸附能力和对吸附贡献大小。通过实测数据和模式计算数据的比较,评价了该模式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大孔吸附树脂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大孔吸附树脂DA201-CⅡ对水溶液中纯组分的苯酚、苯胺、对氯苯酚、对氯苯胺,混合组分的苯酚-苯胺、对氯苯酚-对氯苯胺的静态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考察温度与浓度范围内,纯组分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量顺序为苯酚苯胺对氯苯酚对氯苯胺;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吸附数据也可以用Freundlich模型很好地拟合.与相同平衡浓度的纯组分吸附相比,苯酚-苯胺混合溶液中两种分子共存会增加该体系的总吸附量;而对氯苯酚-对氯苯胺体系的总吸附量降低,小于纯组分对氯苯胺的量.同时,分析了吸附热力学函数和各吸附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文献发表的67组实验数据依据,研究了用两个经验公式计算二组分全浓度范围内液—固吸附的表面过剩值。依据两个经验方程,用微机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求出对应于每个吸附体系中经验方程的一系列参数值和非线性相关系数r。由对这些体系中r值大小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其规定范围内,用这两个经验方程计算表面过剩值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氧化铝微粉自不PH的水沉吟液中吸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氯化十四烷基吡啶和TrtionX-100(TX-100)的吸附等温线及相应的电动电势ξ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9.
有关气体分子在沸石上吸附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两参数的理论模型关联了气体分子在沸石上的吸附过程,两个参数的值可通过真空重量法获得的饱和吸附量求得。与传统的从瞬时吸附曲线求得的扩散系数相比,本模型中的参数不会因操作而变化,因此能有效地表征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甲烷在页岩上吸附的热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页岩吸附甲烷的机理,通过容积法测定35,50和65℃时页岩甲烷吸附等温线,计算甲烷在页岩上的等量吸附热和极限吸附热,从热力学角度分析甲烷在页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甲烷在页岩上的吸附等温线具有Ⅰ型等温线特征,Langmuir吸附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吸附数据;根据吸附等温线计算的等量吸附热为15.50~17.65 kJ/mol,平均为16.88 kJ/mol,说明页岩对甲烷的吸附为物理吸附;等量吸附热随甲烷吸附量的变化而变化,是页岩表面的不均匀性和吸附分子间作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极限吸附热定量地反映了页岩表面与甲烷气体作用力;在页岩气藏开发时,除了采用降压解吸开采外,对于极限吸附热较大的页岩气藏,可通过注入吸附能力更强的CO2等促使甲烷解吸。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含氧化铝的活性氧化镁吸附剂对水溶中十二烷基磺酸钠的吸附性能、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该吸附剂能有效去除水中的十二烷基磺酸根阴离子。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酚醛型吸附树脂JDW-2在非水体系中对苯胺、N-甲基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的静态吸附.由实验结果推论,在正己烷中树脂对苯胺、N-甲基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的吸附是以氢键吸附机理为主进行的;JDW-2在正己烷中等温吸附苯胺、N-甲基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的平衡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方程,相关系数在0.99以上,因此,酚醛型吸附树脂在正己烷中吸附苯胺、N-甲基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属单分子层吸附,平衡吸附数据也符合Freundlich方程,n都大于1,表明JDW-2在正己烷中对苯胺、N-甲基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的吸附是优惠吸附;同时对非水体系中乙醇或乙酸乙酯的含量对树脂吸附苯胺、N-甲基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草甘膦在水-土两相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有机磷类除草剂草甘膦在4种土壤固-液相间的吸附与土壤组分作用的定量相关性.测定了草甘膦在4种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观察了pH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在4种土壤中吸附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 平衡方程,吸附常数为25.82 ~69.07;pH 3~10范围内,随着pH的增加,草甘膦在土壤中的吸附量降低.  相似文献   

14.
驱油剂在油砂上吸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测定了298K和318K进口磺酸盐型驱油型ORS-41和B-100在油砂上的吸附等温线,并研究了NaOH和NaCl对吸附量的影响,实验结果用非均匀表面两阶段吸模型导出的吸附等渐方程式关联,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一种气体吸附质同时在多种吸附中心上吸附时的吸附热和吸附量,在固体催化剂由两种吸附中心组成且均为Langmuir理想吸附的情况下,讨论了气体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吸附的微分吸附热表面覆盖度变化的各种可能形状,并模拟了乙烯在Pt/SiO2催化剂上的实验吸附热曲线。  相似文献   

16.
详细分析了化工领域内广泛应用的单组分和多组分气体吸附模型的特征、演变历程,以及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体系的特点,提出了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模型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模型研究的基础是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等温线的实验测试,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完成现有单/多组份气体吸附模型的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适用性评价,才能建立起完全包含储层孔隙介质吸附体系的所有特征的新模型。  相似文献   

17.
多孔介质吸附对石油污染物运移的阻滞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吸附理论为基础搪塞多组分体系的吸附,并通过实验建立溶解油在固相和液相之间的分配关系-吸附等温式;尝试用实测的吸附等温线和溶解油突破曲线确定阻滞系数,从而可以把地下水中反应性石油污染物的迁移和相间转移耦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活性炭固定床上氯苯气体的吸附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氯苯气体在活性炭固定床上的吸附过程。对不同温度下氯苯在活性炭中的吸附特性进行了测定,并用过热蒸气对活性炭吸附的氯苯进行了脱附回收。采用线性平衡吸附体系的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得到了活性炭吸附氯苯的总传质系数和吸附带长度。结果表明:吸附温度升高时,总传质系数减小,吸附带长度增大。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穿透曲线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苯酚在内蒙古粘土上的吸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苯酚在内蒙古粘土上的吸附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观察了pH值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酚的吸附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苯酚的吸附等温线符合hangmulr等温式,降低pH值和增加离子强度使苯酚在该土壤上的吸附量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非平衡热力学原理,对吸附蒸馏过程中各个热力学传输流之间的耦合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肿附率不仅改变组分在气液两项之间的分配关系,还影响组分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