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荧光时间衰减光谱法研究了pH值对铕(Ⅲ)在氧化铝上吸附过程及其化学形态的影响.实验条件为在氮气环境下,摩尔浓度为0.1M的高氯酸钠溶液.研究结果表明,铕(Ⅲ)在氧化铝上的吸附随pH值升高而增强,在pH4~pH8的范围内,吸附在氧化铝表面的铕(Ⅲ)周围第一层水分子的数目并不随pH值升高而减少,即吸附在氧化铝表面的铕(Ⅲ)化学形态不随pH值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slab模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O在Rh(100)和(111)表面上吸附的几何与电子结构.结果表明,在开放的(100)面和密堆积的(111)面上,优势吸附位分别是桥位和hcp位.在两表面上的优势吸附结构中,NO的吸附主要是其1π和5σ轨道分别与Rh的5s和4d态混合的结果.NO分子吸附后,均存在两种相同的电荷迁移过程:即NO的1π和5σ电子向金属表面的转移以及金属表面电子向NO的2π轨道上的反馈.这两种电子迁移均使得N-O键被活化,N-O键被消弱,N-O键长增加.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25℃时硅胶自单组分水溶液及二元混合水溶液中吸附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溴化十四烷基三甲铵(TTAB)和溴化十四烷基吡啶(TPB)三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等温线。结果表明,(1)自单组分溶液和混合溶液中的吸附等温线均为两平台型;(2)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分吸附量在低平衡浓度和高平衡浓度时比其单独存在时的小,而在中等浓度区域时却有增加;(3)混合体系中总吸附等温线分于组成此体系的,两组分单独存在时的等温线之间,且更靠近表面活性较高组分的等温线。说明混合体系中的吸附性质主要取决于表面活性高的组分。文中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了解释。按照半胶团浓度(HMC)时每个吸附分子都是独立的吸附中心的假设计算了各体系的半胶团最小聚集数,其值在6~11范围。 相似文献
4.
为了理解苯在Ru-Zn合金催化剂上的部分加氢催化机理,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苯在Ru-Zn/Ru(0001)面上的吸附进行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当苯的碳原子或者共轭双键直接位于表面Zn原子的atop位时,其吸附热较Ru(0001)面上的类似吸附状态下降约60%.Zn原子与苯环C原子之间的排斥作用导致苯环的成键轨道与表面Ru原子的价层轨道之间的空间对称性下降,从而不利于苯与合金表面的键合。当吸附位离开Zn原子时,邻近Zn原子对于苯的吸附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亚胺基二乙酸树脂(D401)吸附钐(Ⅲ)离子性能,在HAc-NaAc缓冲体系中pH为5.73时,树脂吸附钐(Ⅲ)离子的吸附最好,其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90mg/g树脂;用0.5~2.0 mol/L HCl溶液作解吸剂,解吸率为100.0%. 相似文献
6.
7.
采用静态法研究了Eu(Ⅲ)在泥炭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固液比、离子强度、pH、腐殖酸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pH对Eu(Ⅲ)吸附过程影响较大;离子强度有一定影响;低pH情况下腐殖酸会促进Eu(Ⅲ)吸附的进行,高pH情况下腐殖酸会抑制吸附的进行;吸附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小于零说明吸附过程自发进行;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查介质pH、温度、吸附时间、树脂量等因素对树脂吸附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以1gQ对1gC作图,得一条直线,由直线斜率求得b=2.54,b值在2~1O之间,表明树脂吸附镍的反应是容易进行的.测得吸附反应中树脂功能基与镍离子配位比为2:1.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H3OH分子在Ir(111)表面top,bridge,fcc和hcp位的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对体系的吸附能、O-H键、C-O键和-CH3键等振动频率进行了计算,并对电子态密度(DOS)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top位是比较有利的吸附位,但是吸附能较小,吸附后甲醇分子构型未发生较明显的变化.通过对吸附前后甲醇分子振动频率分析,发现甲醇吸附后O-H键比C-O键红移大,说明甲醇解离时O-H键比C-O键活化程度高.通过DOS分析发现甲醇主要是π轨道参与了成键. 相似文献
10.
基于集团模型电荷自洽的EHT(Extended Hückle Thory)方法在理论上对双原子气体分子(N2,Cl2)在石墨表面的吸附进行了计算分析。讨论了双原子气体分子的吸附位置、分子键的取向、公度和非公度问题,并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方法,对HCOOH分子在Pd(110)表面bridge,bidentate和unidentate三种形态吸附位进行吸附结构、Mulliken布居和振动频率等性质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HCOOH在金属态表面bidentate为最稳定的吸附位,电极表面unidentate为最稳吸附位;HCOOH在电极表面的吸附远大于金属态表面的吸附能,表明电化学反应比普通化学反应容易进行.电极表面吸附的结构和频率分析显示,吸附过程中O—H、C—H键均伸长,v(O—H)键和v(C—H)振动频率均发生明显红移,表明H原子在吸附过程中容易断裂,脱离HCOOH分子.Mulliken电荷布居分析表明在电吸附过程中电子由HCOOH分子向Pd(110)表面进行转移,有利于电催化反应进行. 相似文献
1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物种CHx(x=2~4)在Co(111)表面的top,fcc,hcp和bridge位的吸附模型进行了结构优化、能量计算,得到了各物种较有利的吸附位;并对最佳吸附位进行密立根电荷和总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CH4和CH3在Co(111)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都是top位,吸附能分别是-60.35和-227.61 kJ·mol-1,而CH2在Co(111)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hcp的吸附能是-440.52 kJ·mol-1;三物种与金属表面作用都较强,且有电荷转移,属于化 相似文献
13.
锌(Ⅱ)、镉(Ⅱ)在伊利石上的吸附及解吸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Zn2+和Cd2+在伊利石上的吸附、竞争吸附及其解吸特征,以及初始pH、可溶性腐殖酸与温度对吸附的影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随初始pH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可溶性腐殖酸的存在可以增加金属离子的吸附量。腐殖酸的浓度越高,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增加越多。无论是单组分吸附还是竞争吸附的的吸附量次序都是: Zn2+Cd2+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Zn2+和Cd2+在伊利石上的吸附符合伪二级吸附速率模型。计算得到Zn2+和Cd2+在伊利石上吸附的Ea分别为4104和3915 kJ/mol,表明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吸附在伊利石上的Cd2+和Cd2+在水、HCl、NaOH和NaCl中的解吸量的关系是:HCl>NaCl>NaOH> H2O。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油酸钠在锡石(211)表面上的吸附机理.通过模拟XRD图谱与实测XRD图谱验证了建立的锡石晶胞结构的合理性.收敛性测试结果表明,当锡石(211)表面结构厚度超过5.437×10-10m,真空层深度大于10×10-10m时,表面结构趋于稳定.吸附能计算显示H2O和OH-可以自发地吸附在(211)表面上,然而OL-在(211)表面上的吸附能最低,可以取代被吸附的H2O和OH-.Mulliken电荷布局计算和差分电子密度分析表明,反应过程中油酸羧基中的两个O原子与锡石表面裸露的Sn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形成化学吸附,其中单键O与Sn原子形成的化学键键强更大. 相似文献
15.
制氢技术是发展燃料电池的关键技术之一,而目前研究较多且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制氢技术是醇类水蒸气重整制氢法制氢.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的催化剂在醇类催化制氢过程中起重大作用.采用密度泛函和周期边界模型对La2O2CO3负载Ir催化剂体系界面作用作了理论研究,计算了Ir在La2O2CO3(001)面上的各个吸附位点的吸附能.计算表明Ir原子在La2O2CO3(001)面上各个吸附位点上均发生化学吸附,其中吸附能最高的吸附位点为桥位平行,其吸附能为-479.863 kJ/mol.进而计算了Ir在Ca掺杂的La2O2CO3(001)面上各位点吸附能,结果表明Ca掺杂后的载体对Ir的吸附能力大大提高,且桥位平行位点依旧为最佳吸附位点,其吸附能达到-676.971 kJ/mol. 相似文献
16.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75-380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MMT和Ti-Si-MMT吸附剂,利用XRD,N2吸附-脱附和FTIR对样品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其对Cr(Ⅵ)的吸附,研究了改性蒙脱土吸附Cr(Ⅵ)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经改性后,钛硅成功进入蒙脱土层间使层间距由原来的1.53nm分别增大到1.78nm和1.86nm,比表面积由42.09m~2/g分别增大到110.53m~2/g和304.72m~2/g;相同条件下,对Cr(Ⅵ)去除率高低顺序依次是Ti-Si-MMT,Ti-MMT,MMT,其中Ti-Si-MMT去除效果最高可达98%以上,远高于Ti-MMT和MMT;Ti-Si-MMT和TiMMT吸附Cr(Ⅵ)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方程,吸附机理主要是静电吸附和化学吸附。Ti-Si-MMT是一种处理含Cr(Ⅵ)废水有潜力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氧在InN(0001)面的吸附结构.结果表明,吸附能随着氧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0.25 MLs氧吸附在InN(0001)-(2×2)衬底上的H3位是最稳定的吸附结构.对不同的表面缺陷,氧占据氮位比较稳定.氧的掺入很可能是造成InN的高载流子浓度和带隙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O在Pd/Pt(111)双金属表面的吸附性质.分别考虑了Pd原子全部取代表层Pt原子以及部分取代表层和次表层Pt原子的情况,分析了CO吸附在双金属不同表面的吸附能、C-O和C-Pt键长及振动频率.结果表明无论是在表层或者次表层加入Pd原子,相比CO吸附在干净Pt(111)表面情况,CO在双金属表面的吸附能几乎没有变化,而键长、频率也未见明显改变.这些吸附特性说明Pt催化剂的抗CO中毒性质主要依赖于最外层的Pt原子,临近的Pd原子可能会对其产生影响,但是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大孔交联聚(对乙烯基苄基丁二酰亚胺)树脂对酚酸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大孔交联聚(对乙烯基苄基丁二酰亚胺)树脂(简称丁二酰亚胺树脂)对苯酚和水杨酸等酚酸类物质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丁二酰亚胺树脂对苯酚和水杨酸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吸附平衡数据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相关系数R2都在0.99左右,吸附为自发、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吸附速率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吸附表观活化自由能都小于40 kJ/mol.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盐度为5%。的河口水中Cd(Ⅱ)在Fe2O3·nH2O(am)上的吸附等温线以及pH,盐度对吸附百分率的影响,着重讨论了吸附对固-液界面电性的影响和不同盐度(s=2.5‰;5.0‰;7.5‰)时吸附Cd(Ⅱ)后变化的等电点。结果表明:Cd(Ⅱ)在Fe2O3·nH2O(am.)上的吸附为特性吸附,固液界面的电性变化及等电点移动与体系的pH和Cd(Ⅱ)的吸附量有关。盐度上升,吸附量降低,由吸附~pH曲线和海水中锅的溶存状态可知吸附机理为离子交换~表面络合沉淀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