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海之忧     
在全球对海洋食物的强劲需求下,浅海鱼类正在走向灭绝,而渔民们又将渔网抛向深海,造成对深海鱼类的过度捕捞和对海底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水声基础研究的目的 是揭示声波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传播现象及物理机理,这是水声高科技装备研发与应用的基础.从深海声学规律认识及声呐应用需求出发,首先综述国外深海声学理论与实验研究进展,并简单回顾了我国水声学基础研究发展历程.过去,我国在浅海声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1997和2012年,在第一届及第三届国际浅海声学会议上,有...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北带泥盆系含金层段沉积环境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晋慧娟  李育慈 《科学通报》1997,42(2):183-186
近年来,西泰岭北带中泥盆世地层中发现了大型和超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而成为热点地区,其中古地理环境则是沉积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当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认为中泥盆世为浅海陆架至潮坪环境;(2)为半深海-深海的海底峡谷-水道-浊积扇体系。近期笔者对该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出与前两种观点不尽相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五十年代末,人类已跨入空间纪元,可是对自己居住的星球的了解还相当肤浅。地质学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大陆,而对占地球表面约60%的深海大洋部分(还有10%左右为浅海部分)却几乎一无所知,致使有关地壳演变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悬而未决。人们越来越体会到要阐明地球的结构和演化的规律,必然要把海与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用深海钻探来获取地质资料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浮船钻井技术上的突破,深海钻探的条件便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10,(11):6-6
<正>最近,在印度尼西亚海底的一次考察中,科学家发现了这朵有茎海百合(右图)。海百合其实是一种动物,在从浅海到6000米深海的范围内都有分布。海百合的一大特征是  相似文献   

6.
数百万年来,海洋中的巨鲸是力量、自由和伟岸的象征。但谁也没有料到,在它们死后,其沉落于洋底的尸骸依然在演绎着生命的神奇,成为依赖光合作用作为生命基础的浅海生物向以利用化学能为食物链起点的深海热泉生物过渡的踏脚石——  相似文献   

7.
冲绳海槽岩心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永吉 《科学通报》1997,42(13):1421-1424
植物硅酸体(以下简称硅酸体)在海洋沉积学中的应用始于Smithson对Leigwy湾海底沉积物的分析。后来他又对日本九州的Ariake湾浅海沉积物做了硅酸体分析。Dumitrica在1973年对地中海沉积岩心做了硅酸体分析,深海钻探第47航次(1979)、第54航次(1982)都做了钻孔岩心的硅酸体分析,据钻孔岩心硅酸体分析结果,推测了中新世~上新世的古风向和北非的古植被。我国从1989年开始对海岸带堆积和近浅海沉积做了一些硅酸体研究工作,冲绳海槽C1孔岩心硅酸体分析是我国第一次在半深海做硅酸体分析工作,该岩心位于冲绳海槽中段水深1600m处,位置为126°10’E,27°02′N,岩心长6.25m,岩性以泥质粉砂和粉砂质泥为主。  相似文献   

8.
海底火山     
《大自然探索》2007,(9):18-19
海底火山环 如果你在浅海海域看到莫名升腾的气流或岩石碎屑,那多半就是海底火山在爆发.一般说来,更多的海底火山爆发发生在深海海域,那里分布着众多的海底火山.大陆板块漂移学说认为,地球表层是由若干块处于不断运动中的板块覆盖形成的,板块之下是部分熔化的岩浆.  相似文献   

9.
<正>在地表之上,万物生长依靠太阳。但哪怕是最清澈的海水,在200 m以下也几乎是漆黑一片。没有阳光,驱动生物界运行的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断绝,但是并非没有其他途径。深海海底的生物可以依靠化能合成和海面输送来的物质维持生命,热泉口是它们的城市,洋流是它们的道路,从海面缓慢飘下来的食物碎属是它们的天降甘霖,而偶然落下的巨大身躯,则是它们在大洋荒漠之中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14,(3):6-7
正2013年10月,两条体长分别为4.3米和5.5米的罕见的皇带鱼在不到一周之内接连被冲上美国加州海滩。皇带鱼是传说中"海怪"的原型。科学家相信上述事件并非巧合,皇带鱼是被很强的洋流推到海滩上、随后又被涌浪打死的。下面是有关皇带鱼(又称桨鱼)的五个事实。最长的硬骨鱼皇带鱼在1772年首次得到科学描述,但这种鱼因为生活在深海一直很少被人看见。科学家推测,皇带鱼生活在海面下1000米左  相似文献   

11.
美丽的珊瑚去过海南岛“天涯海角”的人都大开眼界,因为那里海水碧蓝,透明度极高,生长在海底的珊瑚五彩缤纷,美丽多姿,让人目不暇接。珊瑚的颜色有很多,有白色、绿色、棕色、黄色、桃红、深红、赤色等。专家认为,在众多色彩中,赤色的珊瑚最为珍贵。我国台湾曾在深海中采集到一株近赤色的桃红硬珊瑚,它高125厘米,宽70厘米,净重约7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采到的特大珊瑚之一,“生长年龄”已有3亿年之久,珍贵无比。产于深海里的硬珊瑚,可以雕琢成戒指、项链和耳环等珍贵饰品,价格甚高;产于浅海的软珊瑚,主要供观赏和做盆景之用。…  相似文献   

12.
朱而勤 《科学通报》1985,30(22):1738-1738
国外研究者已在一些浅海和半深海区发现了自生铁锰碳酸盐矿物系列,近年来在我国沿海特别是南海(如北部湾、三亚湾及南海陆架等处)也相继找到了此类矿物。铁锰碳酸盐的丰度往往很低,化学成分变化又较大,但对它的研究有助于阐明铁、锰元素在海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并为了解沉积物形成的相环境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将对海南岛最南端三亚湾(东经109°21′—北纬18°10′)内的这类矿物的特征、分布、成因等问题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3.
南海深海环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纪伟  曲堂栋 《科学通报》2012,(20):1827-1832
深海科学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着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和发现,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深海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南海深海环流研究越来越引起海洋科学家的关注,并已取得若干研究成果.本文将从南海深海环流观测出发,首先总结近年来南海深海环流观测方面研究工作,然后介绍南海深海环流未来研究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4.
令人忧虑的问题 北大西洋洋流是影响全球气候的海洋环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一些海洋学家2008年年底称,北大西洋洋流的流速突然令人震惊地放缓.其流速放缓可能使南亚出现饥荒,破坏亚马孙地区的雨林,使其突然进入小冰川期.  相似文献   

15.
ODP1148站位记录南海32Ma以来深海层序、沉积、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记录.由于板块聚合,台湾新生代造山带出露原来沉积在南海北坡浅海的层序,提供南海浅海地质记录,以进行和ODP1148深海记录比较.地震反射及微体古生物研究表明台湾造山带古近系是在断陷盆地内沉积的同张裂层序,并为晚渐新世-新近纪后张裂层序不整合覆盖.两者间破裂不整合面缺失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地层记录,可对比珠江口盆地T7不整合面,推论南海海洋地壳开始形成时间可能在33~39Ma间.西部麓山带并未发现如ODP1148深海岩心于渐新世/中新世界面附近记录的地层缺失或沉积崩滑现象,显示此沉积事件可能仅影响南海的深海区,而不及浅海陆棚区.南海在中中新世发生的古海洋重组,在台湾浅海区层序则显示在沉积及化石组合的改变.在沉积方面自中中新世上陆坡相沉积改变为晚中新世海滨-沼泽相沉积.在化石组合方面底栖有孔虫丰度自15Ma迅速减少,台湾原生特征种底栖有孔虫在14~13Ma绝灭,12.9~10.2Ma间完全缺乏海相化石,一直到10.2Ma出现现代黑潮陆棚生物组合.此化石组合改变推论可能因12~8Ma时澳大利亚大陆与印度尼西亚火山岛弧俯冲-碰撞,关闭了太平洋-印度洋穿越流路径,强化了北太平洋西边界流.自中中新世南海海洋岩石圈向东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形成增生楔与火山岛弧,台湾造山带增生楔-岛弧的造山演化直接控制南海与西太平洋水团的交换及南海半封闭下古海洋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值的变化记录,尤其在下列构造演化事件特别明显:15~8Ma时增生楔形成及火山岛弧喷发活动;6.5Ma时增生楔开始出露;北吕宋火山岛弧3个火山岛间闸口于3.5,~1,及0Ma关闭.这些事件发生时南海深海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值呈明显负偏移.  相似文献   

16.
正洋流,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周而复始,永不停歇。从单胞藻到南极企鹅,从红树林到珊瑚礁,依赖着海洋而生的动植物们,是如何在各股洋流的影响下,一代代地繁衍昌盛,共同演奏出这曲欢腾高亢的生命之歌的呢?  相似文献   

17.
深海分层介质中的无源声定位时差交会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科学通报》2019,64(24):2523-2536
利用无源声信号的到达时差对目标入水点进行定位在浅海中已有成功应用,但在深海条件下因测量区域变大、声传播路径弯曲、测量条件受限等因素,定位性能不确定度增加.针对这一问题,建立基于水平分层介质假设的多基站时差定位模型,对比了等声速介质信道与水平分层介质信道定位求解的性能差异,并结合西北太平洋夏季环境条件下的仿真算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揭示了有明显等效声速差异条件下的深海时差交会变异性特征,当两基站的等效声速相接近时,等时差线趋于标准双曲线样式;当两基站的等效声速相差较大时,等时差线呈现不规则分布,一侧趋于闭合,另一侧趋于平行,且多个基站等时差线均位于闭合一侧时,定位性能明显下降.在测量系统论证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时差交会特性,结合具体海区环境条件合理选取基阵构型和布设深度.  相似文献   

18.
病毒是自然环境中丰度最高的生物类群,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循环和种群平衡调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深海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海微生物面临多重极端环境压力.近年来,深海病毒相关的研究揭示了其在深海环境中的高丰度和多样性,以及其重要的生态学功能.本文从深海病毒的主要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深海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及其生理及生态功能这4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深海火山 几年前,美国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岛以东进行了一次探险活动,他们在2500米的海底发现了一个深海火山口,这是科学家们发现的第一座深海火山,在此之前,人们对此还一无所知。这座火山位于海底山脉的顶部,已生存了数百年。此后,科学家们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又陆陆续续地发现了几十座深海火山。深海火山一般呈丛群状,由大大小小几十个管状  相似文献   

20.
深海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和二氧化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缓冲,但在水温升高、海洋酸化、脱氧作用和粮食投入改变的联合压力下,海洋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由此引起的变化可能会威胁到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危害海洋的关键功能,不利于保持健康的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目前,针对将发生的深海物理和生态反馈的理解还远远不够。明确承认深海能减缓气候变化并将其纳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规划,有助于发展深海研究和观测,保护深海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