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埃及是非洲工业发达国家之一,但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纺织和食品加工为传统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近十几年来,成衣及皮制品、建材、水泥、肥料、制药、陶瓷和家具等发展较快,化肥可自给.石油工业发展尤为迅速,占国内生产总值18.63%.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人口约占金国总人口的56%,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  相似文献   

2.
崛起于1991年的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目前从29家发展到905家,成为上海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 据有关部门介绍,去年上海90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从1991年的5.72亿元提升到1047.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1/6. 上海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始为技术创新发挥领头羊作用.去年,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约占全市工业企业的40%,产值占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69%. 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崛起,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去年,上海高技术企业中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达235家.这些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产品赢得广大用户好评,为上海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助推作用,销售收入超过66亿元. 外资企业已成为上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去年300多家外资高技术企业实现产值632亿元,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10%. 上海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审批严格把关.对降低标准以致不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企业,进行"黄牌”警告.去年上海市有关部门对761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复审时,对其中70家企业进行了"黄牌”警告,这些企业不再享受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3.
一、经济概况 作为新重庆重要的卫星城市之一,江津市具有一批带动力较强的支柱产业、优势行业和拳头产品.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建材、食品、机械、化工、纺织5大支柱产业具有相当规模.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肉类总产量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相似文献   

4.
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有两大支柱产业,一是无线通信,一是显示器.而这两大支柱产业又都是大企业一枝独秀,无线通信的巨头摩托罗拉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三星显示器也占有高达近10%的比重.目前,随着开发区两大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其配套企业的数量、质量和实际要求存在着差距,成为制约开发区健康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5.
市地级情报所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如何搞好中小型企业具有特殊意义.一是中小型企业多,占工业企业的99.9%,达800多万家;二是吸收就业人员多,占城镇就业人数的75%;三是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1%和40%.因此,搞好中小型企业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整体稳定健康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塑料工业连续10年经济技术指标稳步大幅递增,全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总产值居轻工行业第3位,出口居第5位,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全国塑料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塑料制品业为核心的“朝阳工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塑料行业的神圣使命就是一定要把塑料工业由大变强,  相似文献   

7.
农业现代化,也就是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对农业实行全面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大农业。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力的一场伟大革命。当前,在华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地为胜利实现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而斗争。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大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有什么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4,(11):26-26,28
铝电解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给国防和经济建设提供大量原铝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能量。我国每年电解铝耗电量占全国总用电量6%左右。这些能量有50%以上是以热量的形式在电解槽上散发了,因此回收利用这部分热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863计划项目的支持下,该课题进行了2年的研究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9.
建筑材料工业包括:建筑材料、非金属矿及其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三大部分,共计80余类,1400多种产品.建材工业的产值一般占GDP的4%左右,发达国家目前占2%左右,已属于传统的成熟产业.我国在今后20~30年内,仍有大量的建设任务,因此建材工业还是蓬勃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及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和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位置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将农业的地位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也有很大提高,已达到4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11.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纤维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年播种面积540万公顷左右,约占世界面积的15%;皮棉产量6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2005年出口创汇约1160亿美元.我国主要植棉区覆盖农业人口达5亿之多,农村劳动力2亿以上,直接从事棉纺及相关行业人员超过1900万人,间接就业人员达到1亿人左右[1].因此,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我国消费电子产业在电子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消费电子产业的产值和利税约占整个电子工业的三分之一.同时,消费电子产品也是电子工业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消费电子工业的发展对电子工业积累资金、带动元器件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村科技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点,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农村科技工作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当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农技推广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农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农业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手段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科技管理和服务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所以加强农村科技工作,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重点解决以上四个矛盾,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4.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技兴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而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我国每年约有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约为30%~4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制造业大国.据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透露,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脊梁,其上交税金、从业人口占全部工业的90%,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1/3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280多亿公斤.我国水利工程供水总量为5000亿m3,其中农业用水4400亿m3,占88%.按现行用水定额,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总需要水量为5828亿m3,供需相差828亿m3,其中农业缺水770亿m3,占90%.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成为我国最为科学、也最为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未来相当长时间我国农业科技的重要方向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7.
来自1999年11月30日召开的中共深圳市委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消息,深圳将推荐一批业绩优良的高新技术企业到香港联交所创业板市场上市,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板块,鼓励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据介绍,深圳已先后成立了"深圳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深圳)高科技基金”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等机构,探索从事高技术风险投资的经验,有力地扶持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据了解,199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可望达到80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至40%;全年深圳用于科技的研发投入将达3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29%,远高于全国1%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工业的发展有工业化,城镇的发展有城镇化,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直到今天的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三产化时代。本文论述了与工业化、城镇化并驾齐驱的新名词——三产化。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产业特点。从以采集渔猎为主的原始社会开始,经历了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直至今天的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三产化时代。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先生认为,三产化既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1]一 三产化的内涵三产化的概念是与工业化、城镇化相对应的新概念。工业化主要研究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城镇化主要研究城市的发展;三产化主要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三产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产值和比例越来越大,第三产业在就业中所占的数量和比例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最终占据主要地位,三大产业从大到小的产值和就业比例最终成为“三、二、一”。三产化实质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第三产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演变的过程。三产化的程度目前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产值来衡量,在三产化的过程中,就业是重要的指标,就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三产化不仅是第三产业的产值,而且还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因此三产化程度应由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项指标来组成,其计算公式应是:S=ax1bx2(式中:S为三产化程度,a为产值系数,b为就业系数,x1为产值比重,x2为就业比重)[1]。二 三产化的探讨第三产业的提出: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是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教授(Allan.G.B.Fisher)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的,起源于费希尔所著1935年出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20世纪20年代,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两个国家人们的日常谈话中,流行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说法。费希尔通过对世界经济历史发展的考察,鉴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没有穷尽全部经济活动,提出了一种新的产业分类方法。费希尔认为,处于初级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生产的产业就是第三产业。[2]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ey)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搜集和整理了若干国家劳动力转移的统计资料,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规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最后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规律,被经济学界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3]。三产化理论:第三产业是除农业、工业(包括建筑业、采矿业)以外的所有产业的集合体,门类复杂,第三产业的部门产业交通、商业、贸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研究广泛深入,但综合研究则较少,国内最著名的研究机构主要有中山大学李江帆教授的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三产化的研究不仅是概念的提出,还须进行三产化的理论框架的探讨,笔者主编的《三产化——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性措施》就是三产化概念的论述和三产化理论框架的探讨。三 三产化的由来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特别是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国际化等许多关于“化”的名词和概念。第三产业的产值必将占据GDP的主要地位,第三产业的就业必将占据全社会就业的主要地位,这是社会公认的规律配第-克拉克定律所揭示的内容。现在已经“化”遍天下,第三产业这么重要的规律也应该“化”。借鉴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概念,笔者在2002年系统地论述了三产化这个新概念,并完成关于三产化的一篇论文。但多次投稿,许多期刊均未采用,直到2005年《暸望新闻周刊》刊登《地方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性措施》一文,文中简述了三产化的概念。[4]2005年底笔者在导师张仁陟教授的支持下完成《三产化——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性措施》,并于2006年3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这个与工业化、城镇化并驾齐驱的新概念——三产化。三产化概念的提出仅仅是完成了三产化的汉语名词。在英语中没有三产化这个名词,只有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工业为industry,工业化为industrialization;城镇为urban,城镇化为urbanization;那么第三产业为tertiary industry,则三产化英语应为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这样笔者构造了三产化的英语名词——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笔者关于三产化的论文在国内某著名大学的学报发表时,因为英语中没有三产化这个名词,英语编辑将文章标题中的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改为tertiary industries,将摘要中的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也改为tertiary industries,直接将关键词的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删去,结果在汉语的文章中关键词为:三产化、第三产业、工业化、城镇化,英语中则成为:tertiary industries;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ion。可见,三产化(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这个新名词的推广需要一个过程。四 “三产化”提法的现实意义1.三产化与经济、就业中国“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就业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三架马车中,中国的消费拉动作用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低于投资和出口,中国居民消费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偏低10%~15%,中国过分依赖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副作用已经显现,启动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第三产业投资少、就业多,主要属于消费性产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均属于第三产业。因此,加快三产化,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缩小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启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因此,三产化是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性措施。按照工业化理论,中国目前应属于第二产业主要创造财富,第三产业主要创造就业的阶段。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导致目前GDP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就业增长反而下降的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九五”时期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十五”时期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人,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长0.13百分点。“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降到0.11,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80万人,其中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08,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中国“十五”时期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19,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37。[5]因此,三产化是就业的战略性措施。1992年国务院做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使全国“八五”时期、“九五”时期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就业较多。2.三产化与节能、减污《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国家发改委认为,节能不仅仅是微观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宏观层面的事情,即国民经济的结构问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0%左右,发达国家平均超过70%,印度也达到了51.2%。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我国第一产业能耗为0.45吨标准煤/万元,第二产业能耗为2.03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能耗为0.48吨标准煤/万元。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地降低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约1个百分点,全国能源消费将减少2499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将降低0.018吨标准煤,[6-7]因此,三产化是节能降耗的战略性措施。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近日联合发布《2006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公报》,今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689.6万吨,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74.6万吨,同比增长4.2%。[8]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广东省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都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9%和1.1%,这是这两项指标在广东历史上首次双双下降。[9]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关于2005年各地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的通报》,今年上半年,当全国平均能耗上升0.8%时,广东单位GDP能耗在去年全国最低的基础上,又同比下降了2.5%。上半年广东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近5年来,广东的GDP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主要负责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广东经济的增长已从以前过分依赖第二产业的投资,逐步转向产业的优化升级;广东省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总量在持续保持全国第一的同时,单位GDP能耗越来越低,经济发展初步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10]根据工业化理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化阶段,这一时期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发展较快。再加上许多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片面追求大项目,大规模建设高投资、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从而导致2006年上半年我国能耗和污染不减反升的局面,导致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居高不下的局面。目前,我国能源相对紧张,环境相对脆弱,外贸出口存在巨大顺差,因此,不能再进行大规模的高投资、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建设,不能把我国建成世界性的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出口基地,不能用能源和环境换取外汇,应该大力调整工业的产业结构,在适度重化工业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总体进程.而传统农业,特别是石油农业在对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继续沿着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走下去,我国的农业资源和环境将难以为继.必须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使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从而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小康的评价标准及实现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康的概念最早源于《礼记》。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赋予小康概念新的内涵。到现代,我们所说的小康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于1979年首先提出到20世纪末使全国人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构想。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把实现小康正式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0年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小康作了详细的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生活逐步由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一、小康评价标准国家统计局从20世纪90年代初专门成立了小康研究课题组,开展了中国小康问题的研究。9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会同原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研究制定出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的基本标准》(全国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的基本标准》(农村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的基本标准》(城镇标准),使得衡量小康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尺度。全国标准由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五个方面共16项指标组成(见表1)。注:表中价值量指标均按1990年价格计算。城镇标准由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五方面指标12项组成(见表2)。农村标准由收入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与安全六方面16项指标组成(见表3)。注:纯收入和衣着支出额价值量均已折算为1990年可比价。之所以要制定全国、农村和城镇三套标准,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用一套标准很难准确刻画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如刻画居民居住水平的指标,因为城乡生活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城镇住房多是面积较小的钢筋水泥楼房,应主要从体现改善住房面积上考虑,而农村一般住的是面积较宽的土木砖平房,应主要从体现住房条件的房屋材料和设备方面考虑)。为此制定出城镇标准和农村标准作为全国标准的细化和补充。小康评价指标临界的确定方法不尽相同,如有用计量经济模型确定的,有用国际公认的标准确定的(如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有用横向对比法确定的,也有用专家法确定的。指标权重的确定同样有多种方法,如专家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其中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五个方面的权重分别为14%、48%、14%、10%和14%。反映物质生活水平的指标权重最大,因为它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核心指标。二、小康实现程度小康实现程度即距小康临界值有多远。国家统计局采用区间距离实现程度的方法测算。就是将小康临界值(即小康生活阶段的初始值或下限值)作为温饱阶段的上限值,将1980年或20世纪80年代初的指标作为温饱阶段的初始值即下限,确定出温饱生活阶段这一区间,此区间的距离用Y表示;某指标由温饱初始值达到现值构成的距离,说明该指标达到的一种数量水平,该距离用X表示,则指标小康实现程度就是指XY的比值的百分比程度即(X/Y)100%。一般X位于温饱区间内,如果X等于或大于Y,则实现程度为100%,反之则为零。总体小康实现程度为各指标实现程度与其权重乘积之和。小康实现程度计算公式:小康实现程度=(即期值-80年值)/(小康值-80年值)×100%根据《全国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测算,到2000年底,全国小康实现程度约为96%。从我国小康建设进程看,以1980年实现温饱为起点,1990年达到48.3%,1997年达到85.6%,1998年达到90.6%,1999年达到94.6%,2000年达到96.6%。20年中年均增加4个多百分点,这个进程是相当快的。从全国标准的五个方面16项指标看,反映经济水平、精神生活和人口素质的指标已达到小康标准,反映物质生活的指标也接近或者说基本达到小康标准,而生活环境方面的小康实现程度较低。分城乡看,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城镇约4个百分点。农村实现小康难度最大的指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安全卫生水普及率。特别需要一提的是西部地区农村由于经济基础差,生产力水平低,加上长期以来资金不足的困扰,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人均收入水平低,到2000年底西部地区农村整体均未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城镇在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方面与小康标准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人均绿地面积和文教娱乐支出比重的小康实现程度较低。分地区看,东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小康,而西部大部分地区尚未实现小康。测算结果显示,到2000年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基本达到了小康。从温饱跨入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展望下个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具体概括。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要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江泽民同志在论述这一奋斗目标时指出的“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对小康社会更全面描述,是对小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世纪我们要用新的标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监测。我们会进一步研究描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监测或量化时,不仅要提高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指标的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35页① 参见本刊第44页“小词典”栏目。--------------------------------第36页① 参见本刊第44页“小词典”栏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