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恩格斯教导我们,“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①。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物质具有的广延性和它的位置关系。时间、空间是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的。列宁还教导我们:“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②。必须“坚决而肯定地承认我们的发展着的时空概念反映着客观实在的时间和空间”,“承认它们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物质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中学物理和化学课本中,都曾多次用到“物质”一词。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引用了列宁对一般物质概念所下的定义:“物质是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并已指出,电场和磁场等都是物质。而中学化学课本中,在阐述原子--分子论的观点时指出:“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相似文献   

3.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写于1908年的重要哲学著作。在这部名著里,列宁分析和批判了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系统地阐明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的论述,生动地体现了“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第二章第五节说的是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的问题。列宁指出,关于真理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客观真理的问题;一为绝对真理和相  相似文献   

4.
“实数”一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是平方根,第二节是立方根,在前两节出现了无理数的具体实例后,第三节再出现无理数的概念,进而出现实数的概念,本文是第二节——立方根的教学设计。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平方根,而立方根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类似于平方根,所以本设计:第一个想法是让学生类比平方根的概念、表示法以及性质,得出立方根的概念、表示法及性质,进而自己用类比法去探究四次方根、五次方根乃至N次方根的性质;第二个想法采用了情境教学模式,即让知识来源于问题,并应用于问题,具体表现为为什么要学立方根,怎么学,学完了干什么用;第三个想法是…  相似文献   

5.
在第二章我们主要介绍了“大爆炸宇宙论”,在这第三章,则专门来介绍现代宇宙面临的一个难题,即宇宙中“存在着看不见的什么东西”。宇宙的主角是那些熠熠发光的恒星,这是人们早就习惯了的看法。然而,有种种天文观测表明,宇宙中应该还大量存在着某种未知的物质,即“暗物质”。其实,恒星不过是宇宙的次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王爱珍 《科技信息》2007,(8):193-193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中中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化学教科书必修Ⅰ中,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的第二节《电解质》中在讲述了电解质的有关概念之后,  相似文献   

7.
物质存在方式的理论,是哲学物质观的重要内容,是对哲学物质概念的展开和丰富。本文就在时空中水恒运动着的物质,是以怎样一些方式客观地存在于现实世界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探讨物质存在方式,必须立足于科学的物质定义。何谓物质?列宁在1908年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哲学巨著中,下了一个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和列宁论绝对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格斯和列宁是在不同的论域中使用绝对真理概念的。恩格斯把绝对真理理解为穷尽了人类一切认识成果的“终极真理”,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洞概念,任何企图获得绝对真理的想法都只能导致无法克服的矛盾。列宁则把绝对真理理解为客观事物、客观实在或是绝对正确的认识;或把绝对真理等同于客观真理;有时又认为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造成他们之间差异的原因既有时代不同、论敌不同使革命理论的论述重点不同,也有革命导师对不同的思想材料取舍而产生的差别,还有语言概念的歧义和多义使他们在论述不同的问题时使用了同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9.
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为理论前提,历来注重阐发精神本源和实质。当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说“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列宁选集》第2卷,第65页),他们的立意是鲜明的:强调意识是反映产物,强调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也即强调意识对存在的依存关系。毫无疑问,当这种反映论被用来解释文艺现象时,它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揭示文艺的根本来源和一般性质。毛泽东同志说:“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中,马克思把劳动过程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来考察,撇开了它的各种历史形式,得出了所有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的结论。在第十四章中,马克思把劳动过程摆在资本主义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物质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必然  相似文献   

11.
《关于物质的定义问题》是黄楠森同志发表于《江淮论坛》(1984第五期)的系列论文《关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几个问题》之一,提出了对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几个质疑。本文谨就《关于物质的定义问题》述及的对列宁物质定义的几点质疑谈些自己的看法,愿同黄楠森同志商榷并就教于黄楠森同志。 <一> 黄楠森  相似文献   

12.
《线性规划》是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二节内容,也是新教材新增内容。它是大学将要学习的“数学规划”中理论较完整、方法较成熟、应用较广泛的一个分支,可以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济管理等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学习的是简单的线性规划,它是在学习了“直线”的基础上,介绍直线方程的一个简单应用。它的内容在高考中较易以应用题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必修物理2中第七章第4节对重力势能的定义式是Ep=mgh,有同学将该式与万有引力一章中的g=(GM)/(r2)相连立,推导出:卫星在高处重力势能反而小的结论.我们来看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4.
在康德实践哲学中,“理性的事实”是一个重要且富有争议的概念。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理性的事实”概念确立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这引发了学界的两大争论:第一,“理性的事实”概念取代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这一做法是否具有合理性?第二,“理性的事实”概念的具体内容是道德法则的意识,还是道德法则,又或是它们二者的统一?我们可以基于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视角,把“理性的事实”概念理解为纯粹实践理性通过与它自身同一的道德法则而确立的事实,理解为纯粹实践理性(即道德法则的意识)与道德法则在同一性中构成的统一体,由此为学界对“理性的事实”概念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5.
关于物质问题的讨论,近年来国内一些报刊上先后发表了不少文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其一,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认识论上有所谓“直观反映论”的“短处”,应当从认真总结现代科学认识过程的“某些特点”入手,去修改补充列宁的物质定义。其二,“认为在列宁唯物地解决了认识论上的根本问题的前提下,应当许可而且很值得去研究物质和物质的属性等等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且,“首先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是模写,是客观实在的近似的复写”。(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265页)物理时空理论是关于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的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而任何具体的物理时空理论,就其正确反映客观的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来说,又不可避免地有它的近似性,人类对于客观真理的认识只能在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中实现。其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而自然界各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运动与变化。但是,在  相似文献   

17.
引言本文研究了几个一般拓撲学中的问题.第一节的研究是以徐利治副教授的一篇论文中的一个问题为出发点,研究了度量空间中诱导极限点的推广在连续映像下的性质.第二节中我们在拓撲空间引进了两种弱拓撲概念,并对其中的一种(同m-拓撲)的强弱性质作了较详细的研究.我们在第三节中引进了一种广义的叙列及极限概念,这种极限概念包括了通常的概念,而且具有一些通常的极限所具有的性质.在第四节中,我们专门研究在度量空间中的m-拓撲,着重讨论了m-闭集及m-紧致集.这里把概念推广后发现关于紧致集的一些基本重要的定理,即紧致集的判定法,都能推广到这种广义的紧致集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里“信息”概念却远不是廓清了的。在透析事实的基础上对信息的物质属性进行分析,阐明了信息的物质性、普遍性及双重性,并讨论了虚拟现实的客观实在性。  相似文献   

19.
李志祥 《甘肃科技》2002,18(5):55-55
现行高二级第二学期历史教材即《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二节标题是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 1848年革命。下设三个目标题分别是 :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1848年革命。纵观三目标题及其与本节标题有所不妥 ,节的标题应改为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及其瓦解 ,而各目的标题应分别改为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维也纳体系的动摇”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本书本节第一目标题为维也纳会议 ,讲叙了维也纳会议的背景、原因、概况、结果、评价 ,即法国大革命及其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扫荡了法国的封建制度 ,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反法联…  相似文献   

20.
一、通胀定义:涨价和通胀的区别通胀定义为价格一般水平的持续上升。有三个概念在形成通胀定义中特别关键。第一个概念是一般水平。只有总价格水平增长率连续上升才定义为通胀,个别商品如农产品因季节性短缺在市场作用下价格猛涨,通常不理解为通胀。第二个概念是需求。当来自消费者、企业、政府三方面的总需求超出整个经济生产能力负载时,通胀才会产生。第三,通胀是一个金融(monetary)的概念,超限需求触发货币供应快速增长才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