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云南壮剧既借鉴了广戏等周边剧种的表演艺术,又吸收、融化了本民族的武术、舞蹈动作,还提炼、吸收了大量生活动作。在角色行当划分方面,云南壮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繁简并存的历程,到解放前夕,富宁土戏、广南东路沙戏的角色行当划分比较细致,而广南北路沙戏、文山乐西土戏的角色行当划分则比较简略。  相似文献   

2.
富宁土戏〔哎依呀〕腔调是在本地壮族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本土特征的壮剧曲调。通过对〔哎依呀〕腔调结构程式、曲调程式、伴奏程式的分析,"类似板腔体"的结构形式实际也就是〔哎依呀〕腔调的音乐形态。  相似文献   

3.
全国有300多个剧种,有不少剧种是单一声腔剧种,云南壮剧唱腔音乐十分丰富,是一个多声腔的剧种.其腔调的形成离不开一个"化"字,即外来声腔的民族化和本土腔调的戏剧化.  相似文献   

4.
[乖嗨咧]腔调音乐是云南壮剧的主要音乐之一,在它的传承和发展中,既有民间壮剧班社的不断创新,又有专业剧团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发展了不同板式的唱腔、融入了壮族民歌的音乐元素、创新了器乐曲牌。这些创新丰富了[乖嗨咧]腔调的音乐,凸显了[乖嗨咧]腔调的艺术特征,增强了云南壮剧音乐的少数民族色彩,和其他腔调一起共同形成了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云南壮剧,在祖国的戏曲百花园里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5.
云南壮剧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山地区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是云南壮剧形成的基础;处于云南通往内地交通要道上的文山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商贾云集,商业文化繁盛,为云南壮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云南壮剧包含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各分支都拥有各具自身特色的腔调、剧目、音乐和表演程序。从形成至今,云南壮剧的发展几起几落,既有兴旺发达的辉煌,也有遭受摧残的辛酸。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十多年中,由于年青人外出打工、老艺人大多去世、资金紧缺等原因,云南壮剧的继承和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没能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文山州旅游开发中起到应有作用,各相关领导和部门对此应该给予切实关注。  相似文献   

6.
[沙戏腔调]是北路沙戏音乐和东路沙戏音乐的总称,包含了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两个部分。北路沙戏唱腔实现了男女分腔,有男腔EE啊尼]、女腔[乖哥来]和“杂调”;东路沙戏唱腔则以[哎依呀腔调]和[乖嗨咧腔调]为主并穿插[壮剧皮黄]。北路沙戏音乐和东路沙戏音乐有共性特征也存在差异,体现了沙戏的少数民族特点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壮族民歌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世世代代流传在壮族人民之中,伴随着他们的一生,融汇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这些壮族民歌,孕育了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风格迥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云南壮剧;壮剧音乐也在长期的、不断的、有机的与壮族民歌的互渗和融合中使云南壮剧形成了"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  相似文献   

8.
[壮剧皮黄]是云南壮剧音乐七个腔调中的共融型腔调之一,是云南壮剧艺人经过长期漫长的吸收和融合、探索和传承,把广戏的“皮黄腔”融合到壮剧音乐中而形成的皮黄腔曲群,分为“板类曲调”,“腔、调类曲调”,“转换类曲调”三种类型,句式基本结构以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为主。与云南壮剧的本土腔调虽然音乐形态各异,但在同一个剧目中演唱时会按照一定的转换方式进行转换,互不干扰、相安无事、和谐相处、相得益彰、互相依存、各放异彩,使少数民族戏曲音乐的戏剧性更加强烈和鲜明,使云南壮剧音乐更加丰富多样、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9.
衬词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融合其它声腔的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云南壮剧音乐中的衬词更是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经过对云南壮剧音乐中的衬词进行梳理和类比,可将他们分为起腔性衬词、特殊性衬词、称谓性衬词、填充性衬词、呼应性衬词、感叹性衬词、渲染性衬词和收腔性衬词等八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富宁土戏〔哎的呶〕腔调和〔哎依呀〕腔调都是在本地壮族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本土型腔调,这两个本土型腔调的结构形态、音乐形态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戏曲特征,是个性突出的、色彩鲜明的。  相似文献   

11.
富宁土戏的诞生,有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的孕育期,最早可追溯到它的第一个腔调[哎咿呀]还是山歌形态[咿呀哎]的阶段,即明朝天启年间皈朝开街以前。到清朝康熙年间,一些壮族民间艺人开始利用从山歌调转化过来的[哎咿呀]说唱故事,到雍乾年间,这种说唱发展成演唱的板凳戏、街头的化装表演。嘉道年问,周边广戏及桂剧、滇剧等剧种兴起,壮族艺人们或通过"走出去"、或通过"送进来",大开眼界、大受启发,于是逐步将所看来的戏改编为土戏,至此,富宁土戏基本形成,形成时间大约在道光年间(1821-1850年)。  相似文献   

12.
广南北路沙戏是云南壮剧的重要分支。它是在广西北路壮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南北路沙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具有和谐的民族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戏曲中,语言和声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有的剧种,在历史渊源上虽然很相近,可是当它与当地的方言和曲调结合起来以后,就演变成不同的剧种了。云南壮剧和广西壮剧就是这样。在历史上,两省的戏班有过不少相互之间的交流演出,这是二者相联系的地方。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剧种形成期所受影响、演出时语言的运用、所唱腔调和发展趋势等诸方面都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云南壮剧分为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其中以富宁土戏历史最长,并且发展得最好最快。土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优秀剧目,从土戏上演初始的《侬智高》到建国后的《螺蛳姑娘》再到新时期的《阿寿还乡》,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特色和审美情趣,反映了壮剧土戏与时俱进的特点,并且体现出了很高的民族伦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乐西土戏是云南壮剧的分支之一,具有自身浓郁的色彩和艺术个性。文章对〔乐西戏调〕中唱调和器乐曲牌源流、功能和作用、音乐形态、正词和衬词、旋律特征、乐器、演唱等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以期引起同仁对云南壮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壮剧史》为据,运用二次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专业分析,发现民间土戏从清朝中晚期形成至今,其发展轨迹呈现"山"字形状,具有曲折波动的特点,尤其是历史上的两次重创为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后续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出现了目前发展缓慢、传承困境等问题。如何应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问题,笔者认为应同时兼顾其自身的专业建设和文化空间的保护,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7.
演唱腔调的形成、演出剧本的地方化和演出班社的出现,是一个地方剧种成型的标志.成型于清道光年间的云南壮剧,在经历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沧桑之后.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的喜悦、"文革"的灾难、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和现实的困境.文章以大量的历史资料,记录了云南壮剧历尽沧桑、几经起落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云南壮剧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位于滇桂黔泛珠三角地带的滇东南一隅是云南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明清以来商业繁盛,各地客商云集,为云南壮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文山地区古老而丰富的歌舞艺术资源为云南壮剧的形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养料;明末内地戏曲艺术的传入为云南壮乡埋下了戏曲的种子;清代云南壮剧形成前后大量内地剧种特别是广戏各分支在云南壮乡的演出、传播、交流为云南壮剧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云南壮剧音乐中唱腔的衬词共有8类30种之多.这些衬词用衬方式不同、字位安排各异、类型各有区别,在云南壮剧音乐中具有塑造和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和表现思想感情、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呈示并突出音乐个性、强化和彰显民族特征的多种功能,和唱腔的正词一起成为云南壮剧音乐的主体,占据壮剧音乐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乾隆年间广南举人陈龙章写的《上元节倮夷跳鸡酬唱贺年》竹枝词写得非常逼真感人,诗中描述的场面应该是他身临其境的亲见亲闻,很可能就是他从河南巩县因病回乡途中在富宁一带看到的“耍曼”表演。他所记述的情景,已经是富宁土戏[哎依呀]腔调形成的雏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