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江西羽调式民歌的音乐形式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赣西北羽调式民歌的音调特征,从其不同的音列着手,对其音列、音域、旋法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探究,总结赣西北羽调民歌音调特征之规律。  相似文献   

2.
李叔同《春游》音乐形象鲜明,主题思想体现强烈民族情感同时,创作大量采用西洋音乐技法,融合东方传统文化元素和西洋艺术歌曲风格的韵味。该作传唱近百年而不衰,实为歌坛一绝,究其缘由,本文主要从词曲节奏、旋法、和声、曲式结构上对《春游》进行具体音乐分析。  相似文献   

3.
以《旗正飘飘》这部合唱作品的音乐创作背景、歌曲表现内容、曲式结构为切入点,对该作品进行总体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作曲手法的理论分析,阐述了黄自采用西方作曲技法来反映本民族精神内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林琛  刘才喜 《科技资讯》2012,(2):249-249
任何歌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研究唱法,这是人类对知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认识过程。中国民族唱法之源在戏曲,戏曲声乐的方法和技巧绝不逊色于西洋传统唱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认真发展加以整理和总结。我们不能从审美趣味上去评论某种唱法的科学性。但唱法本身是可能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的。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美声唱法科学、民族唱法不科学,而要在民族唱法中来个"洋为中用"?如同现在有些人说要唱好流行歌必先学好西洋传统唱法的论点同出一辙,这同样是错误的观点。中国的民族唱法是中国人的骄傲,如同国画艺术那样,甚至值得外国人来个"中为洋用"。民族唱法的"洋为中用"本身就是值得反思的。  相似文献   

5.
郑心平  田成阳 《科技信息》2012,(25):174+218-174,218
1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定义中国近代艺术歌曲起源于本世纪的二十年代,是由一批从欧美留学回来的音乐家运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将中国的诗词谱成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歌曲。"学堂乐歌"也促进了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形成,此阶段艺术歌曲的形成得益于,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代表的音乐教育机构的出现,正是具备了这几方面的因素,才使得中国近代艺术  相似文献   

6.
以《旗正飘飘》这部合唱作品的音乐创作背景、歌曲表现内容、曲式结构为切入点,对该作品进行总体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作曲手法的理论分析,阐述了黄自采用西方作曲技法来反映本民族精神内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王欣廷 《中国西部科技》2009,8(34):75-75,81
要编配出既符合时代特征又要适合人们口味的歌曲伴奏,必须要在熟悉中国音调特点的基础上,将五声调式化和声与传统功能和声相结合,同时融入现代和声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8.
西洋歌剧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6世纪末的欧洲就早已有雏形。但是,当时这类演唱形式并无名称,人类只称呼为"用音乐表演的戏剧。"1640年以后,才简称为"作品"或戏剧音乐,两者一经混合,又成为了"音乐戏剧"后来索性称为"歌剧(opera)"。本文对中国戏剧与西洋歌剧在民族性、虚拟性、程式性方面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差异。  相似文献   

9.
广西籍作曲家钟峻程,多年来以广西地方音乐素材为依托,并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作品《苗寨的风》就是以广西少数民族苗族的音调为素材,应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娴熟地将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术完美结合,同时使听众感受到不一样的苗族"风"味的佳作。  相似文献   

10.
周淑安是中国声乐教育的先驱,她作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学派的开拓者之一,在声乐教育、声乐理论研究以及声乐教材的建构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艺术歌曲创作在词曲关系上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作曲技法上中西合璧、以形写神,歌曲风格上声琴融合、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出激进、革新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1.
刘师培的国粹研究服务于反帝救亡、反清共和的革命大业.西学,特别是近代西方的进化论,是其研究活动的灵魂.他通过对传统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伦理学、地理学的研究,多侧面地阐明社会进化论原理,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然性、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他的国粹研究虽然存在着贬低西学、美化传统文化的效应,但总的说来是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而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更是为汉家立法,为后世树范。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早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中,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的生活。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儒家思想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原则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仍有一些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半个世纪来苏俄歌曲在中国传唱不衰的现象入手,分析了它产生的原因:不同的民族葳难基础上文化认同;相同的社会制度目标下的价值趋向;相同的情意心理结构中的审美谐同;由此形成了中国人内心深处浓郁的“苏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4.
赵鼎臣是北宋后期的一位文学家,所著《竹隐畸士集》有20卷传世,其当世即有文名,而后却寥落无闻。《四库全书总目·〈竹隐畸士集〉提要》对赵鼎臣评价颇高,然而对其生卒年付之阙如,后人对此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赵鼎臣的生卒年史籍无载,今从诸家典籍中钩沉索隐,对其予以考辨,初步得出结论:赵鼎臣的生年为熙宁三年(1070),卒年在宣和五年(1123)至宣和七年(1125)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声乐艺术应逐步形成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音乐风格的有民族代表性的歌唱流派--"中国唱法"."中国唱法"应是融洋贯中的结果,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民族气质的特点,根据各剧种、曲种、歌种的不同唱法、音乐风味的个性与共性之不同表现因素,与"美声唱法"中的科学发声方法和有关演唱技巧规范进行有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与文化本身的结构相关,也是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它给我们一个简单明了的文化理论框架,并成为民国时期各文化派别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古代中国文化发展到完全现代化的中国文化之间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是我国五四诗坛的一位巨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庞杂,本文从少时与英国文学的最初接触,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形成,文艺批评思想的形成。对英国作品的翻译活动及在英国文学影响下的戏剧创作这五方面探讨和系统梳理郭沫若先生与英国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说明其接受过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及作家的主体选择性,并指出西方浪漫主义概念在中国的误用: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实是抒情主义。  相似文献   

18.
歌曲创作中的高潮布局和处理,既是千变万化的,又是循规蹈矩的,可以通过旋律、节奏、转调、和声等手段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19.
法的价值体系。是一个不断扩充、不断丰富的开放体系。随着法价值理论的发展,和谐被纳入法的价值系统。法的和谐价值是以中国传统的"和"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法律价值理念和法价值视野。法的和谐价值既是法的目的价值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法价值体系中的一员,又是高于一般法的价值,是价值之上的价值,是法价值的统摄者,是法的价值的统一,是所有法的价值的依归,是整个法的目的价值的灵魂和核心。正确认识并深入探讨法的和谐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和谐必须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在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走上和谐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根本要求和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