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在教育对象的理解上、教育目标上、教育内容上、教育方法上,教育效果的评价上、对道德义务和权利的认同上和在教育理想的预设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应然和实然的二元对立现象。必须用新的道德教育--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现行道德教育进行整合才能使现行道德教育进入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阐述了杜威的道德教育观,杜威试图调和理性主义道德论和功利主义道德论,反对把知识与行为分离、把知识传授与品格发展对立的观点,也反对把本能和理智对立的二元论。在评述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同时,本文以帕克对杜威的影响,杜威对柯尔伯格、宗教教育的影响为线索,简要地回顾了19、20世纪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杜威与美国道德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阐述了杜威的道德教育观,杜威试图调和理性主席道德论和功利主义道德论,反对把知识与行为分离、把知识传授与品格发展对立的观战也反对把本能和理智对立的二元论。在评述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同时,本文以帕克对杜威的影响,杜威对柯尔伯格、宗教育教育的影响为线索,简要地回顾了19、20世纪美国道德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从人权的视角来看,大学生不仅拥有法律权利,也拥有道德权利。因此,高校不仅要保障大学生的法律权利,也要尊重其道德权利。大学生的道德权利,既是应然权利,也是实在权利。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确立人文关怀的核心地位,彻底改变原来那种"无人"的教育,站在人权视角和高度,以宽容、理性、尊重和平等的胸怀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维护与保障大学生的道德权利。  相似文献   

5.
曾凡敏 《科技信息》2009,(20):I0025-I002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两者是互为条件、相得益彰的有机统一体。有健康的道德教育才有健康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正确的道德教育观与正确道德教育实施方式可以极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生健康的心理也是滋生学生美德最肥沃的土壤。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来看传统道德教育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传统道德教育是一种忽视学生主体性、忽视学生发展性需要的满足的教育,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不够的教育。由道德教育带来的道德焦虑与道德冲突,是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我们倡导一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董玲玲 《当代地方科技》2010,(17):74-74,102
通过对当前道德教育现状的审视,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道德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有德性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潘国廷 《科技资讯》2006,(18):179-180
针对部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状,本文把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届界定在浅层次的“道德认可”,由“道德认可”引出新形式下的“道德教育”,提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责任感教育。本文分析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给出五种易被忽视的“道德教育”,提出转变过程中需要转变教育对象、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本文提出要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使学生知行合一、道德内化,就要强化道德责任教育,营造良好道德环境,注重拓展道德实践载体,形成社会、家庭与学校参与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在道德建设中 ,高校的道德教育承担着重要任务 ,是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但是高校道德教育只有进行变革 ,走出传统的教育模式 ,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道德建设的需要。这些变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道德教育观念的变革、道德教育方法的变革和道德教育内容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而道德冲突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必经环节和内部动力。当前学生道德教育中漠视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知性道德教育目标导致道德冲突的僭忘;灌输性道德教育方式导致道德冲突的滞留;单一性道德教育途径致使道德冲突解决的断裂。本着"以人(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目标应由知性化到生活化;道德教育方式从灌输走向交往对话;道德教育途径由单一性走向整体性,以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由于社会公德教育和高校道德教育的错位,大学生耻感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耻感教育作为特殊的道德教育形式,具有正面教育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因此耻感教育理应成为高校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期高校道德建设必须更新道德教育内容,完善道德约束机制,创新耻感教育方式,营造健康文明的道德软环境,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两课”要在民族院校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根据自身特点和时代要求 ,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优化考试考核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2.
正义是通向德福统一的基本路径,因为正义的基本含义就是"应尽"(道德义务)和"应得"(现实幸福)的统一.然而实现德福统一的两种传统的正义思路,即赏善罚恶的神的正义和环环相报的习俗正义,在现代社会已经基本失效.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以伦理正义与法理正义为核心内容和基本形式的现代理性正义,作为通向德福统一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我国学术共同体的潜在力量,目前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严重。学术道德缺失产生的教育根源在于缺乏明确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不受重视,教师的教育作用不到位和监督惩戒不力等。因此,必须制定明确的学术规范,开展全方位的学术道德教育,健全监管机制,加大惩戒力度,并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道德体现了人作为"应当"的规范化存在状态中,对"人应当怎样"的认识和持续追问。道德也因为人的这种"当为"的社会化存在的必要性,而具有了更多的内在拘束力。在法律成为社会的主导规范之后,仍不可完全取代道德规范,而是与之密切关联。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联,康德式的解说在围绕法律与道德关系而分野成的法学各派之中最具代表性。透过对这种解说的细致解读,探求的是社会规范整体视角下对法律与道德相关性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而且要师德高尚,然而当前师德缺失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列举了当前师德缺失的现状,探讨了师德缺失的原因,并从关注教师的政治生命、维护教师的权威、加强正面教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师德重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汪苏苏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99-1601
个体的道德性养成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但针对道德性概念的现代性理解与阐述却陷入了被大部分社会哲学家看作现代社会作为重要的社会哲学理论之一的物象化问题。据此,在道德教育中什么被创生,又有什么被埋没了呢?在此通过对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红林伸幸教授的学术论文《物象化理性与道德性问题》的研究,以期能为与"道德性""自律"相关的道德教育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内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一个医学生来说,素质培养的目标应当是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执着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医学生在校期间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也正是学生从单纯幼稚到具有掌握一定知识水平和实际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育,内科教学当中的素质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点,作为一名内科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要将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改革中进一步探讨、强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学会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实践德育基础是清晰的德育理路,育人之德应以知识为背景、以思想为对象,重视知识向思想的转换;关注心理、突显思想,以思想统摄心理;以活动为栽体,为德性素质构建态度与能力两大因素;观念与精神对育人具有本体性意义;意识形态特别是政治对育人有先导作用。德性的生成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师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已经置于全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给师德建设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而经历了合并、升格等结构调整的地方高校在师德建设领域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师德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重要问题。校园文化在师德培育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为主题与内容进行宣传教育;第二,以校园文化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实践与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联系以及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和法理性,要求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但在长期的道德建设中,由于缺乏法律的基础和忽视法律手段的辅助作用,以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出现软弱的局面。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强化道德建设的法律基础,从而提高道德的他律意识、增强道德规范的他律作用和优化道德实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