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8m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登顶”。2007年12月1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南极,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到达中山站,考察队员于12月22日开始向冰穹A进发,经过21天终于抵达。  相似文献   

2.
科技短讯     
我科考队率先登上南极冰盖之巅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这个最高点,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又一壮举。 科学家将通过建立中山站至冰穹A的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全面完成国际横穿南极计划中由我国承担的考察任务。 目前,中国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冰穹A最高点区域进行冰芯钻探,已获得近100米的浅冰芯,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获取的惟一一支冰盖顶点冰芯。我国初步具备海啸预警能力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海啸预…  相似文献   

3.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5分,南极当地时间1月18日0时15分,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武汉大学博士生张胜凯手中的GPS接收机显示,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这个点就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中国南极科考奋斗了15个年头的DomeA终于找到了!张胜凯成为首位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的中国人!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距济南13209公里”,有一个方向标指向济南。这个方向标是张胜凯特意安放的……  相似文献   

4.
2004年12月12日下午6:00,中国第21次南极考 察队的13名冰盖考察勇士在完成了雪橇配载、身体检 查、物资清点之后,开始向南极冰盖最高点--"冰 穹A"挺进。 考察队所有的人员和装备都依赖四辆雪地车拖拉 前进:一号车是导航车,除了负责冰雷达观测和GPS 导航外,还要拖拉一个生活舱雪橇和一个航空煤油雪  相似文献   

5.
正2012年,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师惠凤鸣随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远赴南极,与科考队员一起,对第27次科考队在南极内陆冰盖安装的两架"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进行了维护改造,并将安装两台新的观测仪器,在南极形成一个加密观测网络系统,获取更多的地面数据,用于验证遥感数  相似文献   

6.
美丽的南极冰盖在南极考察的大部分时间,冰盖对我们来说是无情的,但有时它也会显出温柔、甚至是异常绚丽的一面。有人这样描述她:在冰盖上,肌肤仿佛不再是身体的边界,因为此时你似乎与天地融为一体了。真正的南极冰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全是冰。置身其中,就像在雪的世界。雪  相似文献   

7.
科技新新秀     
<正>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的意思是极大、通畅、安宁。2月8 日,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4 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位于东南极内陆冰盖腹地,设计建筑面积1000 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410 平方米。虽然被设计者寓为中国灯笼,但泰山站的圆环形外表、叠型结构和高架设计让它被众多网友称为降落在冰封世界的"UFO"  相似文献   

8.
《少儿科技》2008,(3):42-42
不久前,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内陆冰盖考察队的天文学家正按照计划开展天文台址的考察,并安装调试我国首架南极望远镜阵CSTAR。CSTAR是我国首台南极天文设备,由4台14.5厘米口径的大视场望远  相似文献   

9.
国永春 《科技潮》2000,(7):41-41
科学家多年来一直担忧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的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而淹没那些人烟稠密的沿海城市。更让人忐忑不安的似乎是南极西大陆,它的冰盖如果融化足可以使海平面上升两层楼房那么高。它不像南极东大陆或格陵兰岛,其冰雪覆盖下的岩层高于海平面,而是低于海平面2500米,向大海延伸的冰层在洋流的作用下向上漂浮,岩石上面的冰层迟早会被撞裂,分割成若干冰山而最后消融。南极西大陆的面积大致相等于墨西哥,如果它的冰盖彻底消融,将使海平面升高5~6米。最新地质科考论证及卫星图像数据表明,南极西大陆的冰盖正在“肌玉暗  相似文献   

10.
针对微波辐射计的交叉极化比率(cross polarizedgradientratio,XPGR)算法在冰盖冻融探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依赖于实地观测数据的XPGR结合小波变换模型进行南极冰盖冻融探测的方法,即运用小波变换模型对XPGR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做小波变换,得到南极冰盖融化开始、持续和结束时间分布图.此方法由于能自动选取大量样本点且具有一定的去噪效果,不仅提高了冰盖冻融探测的计算效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冰盖冻融探测的精度,更好地实现了南极地区冰盖冻融监测系统建设的业务化运行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在第32次南极科考中,"全地虎"能否经受住南极恶劣自然条件的挑战,向人们彰显它作为"南极之王"的王者风范?"北京时间2015年12月4日,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在经过近1个月的长途跋涉后,抵达南极圈,正式启动了对南极的第32次科考。与此前31次科考不同的是,此次随同"雪龙号"以及277名科考队员一起踏上南极的,还有一款"秘密武器"——贵州产我国首款自主研制  相似文献   

12.
科学触角     
闫凯 《科学世界》2013,(8):20-21
南极冰架缩小多因底部融化冰架是延伸于南极洲大陆周边海面上的大面积固定冰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南极冰架不断崩解,面积逐年萎缩。按照传统观点,南极冰架大多因冰山崩解而失去质量,但美国一项新研究表明,由海水变暖导致的底部融化可能是南极冰架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或将改变人们对气候变暖影响南极演化的认识。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6月13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利用卫星观察及冰表面积累重建等方式,第一次全面勘测了环绕南极洲、总覆盖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的冰架。结果发现,2003~2008年间,每年南极冰架由于底部融  相似文献   

13.
南极冰盖的冰量占世界总冰量的90%,是地球上主要的冷源,它的平均厚度达2200米。南极冰盖保存着完整的层状结构,真实地记录了千万年以来地球气候环境的本底特征和大环境的沧桑变化,从而为科学家研究地球古气候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天然档案。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南极冰盖考察  相似文献   

14.
1月13日巴西宣布货币雷亚尔贬值,金融形势急剧恶化,由此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8日美国盐湖城冬奥会组委会主席和第一副主席因贿赂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丑闻而辞职。国际奥委会负责人12日表示2002年冬奥会如期在盐湖城举行。13日,国际奥委会委员、芬兰人海格曼因涉嫌受贿丑闻辞职。中国南极科考队抵达南极冰盖最高区域,成为国际第一支闯进“禁区”的考察队。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宣布内阁大改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成果,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及昆仑站之后的第4个南极科考站。2015年,中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的建设也即将启动。泰山站:把科考能力"前移"数百公里泰山站得名于五岳之首的泰山,象征"坚实、稳固、庄严、国  相似文献   

16.
探索宇宙奥秘是天文学家的使命,而南极可能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观测点。不可接近之极冰穹A(Dome A)处于南极冰盖之巅,海拔4093米,离我国南极中山科考站有1200多公里远。那里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80℃以下,夏天最暖和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5-04-01至2015-04-15)1中国南极科考队凯旋[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2/30]10日,历时163天,总航程约3万海里,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各项预定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于2014年10月30日从上海起航,经由澳大利亚霍巴特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此后经由南极罗  相似文献   

18.
陆龙骅 《科技潮》2000,(8):32-34
在新的千年之交,我有幸作为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的一员,继参加中国第5次南极考察队的首次东南极考察后,再次赴南极考察。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地区终年被冰雪所覆盖,气候条件恶劣,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和最干燥的地区。素有世界"寒极"、"风极"和"白色沙漠"之称。鉴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有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研究南极对人们认识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技视野     
我国“973计划”实施5年成果显著;2004年我国生物信息技术取得进展;中国南极科考队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程津培: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科技创新摇篮;2005年度自然科学基金经费将有较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南极科考队刷新海上最南科考纪录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的"雪龙"号科考船日前行驶到南纬78°41′罗斯海水域。这是"雪龙"号在南半球到达的最高纬度,也刷新了全球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海域到达的最南纪录。图为2017年2月1日,科考队员、船长和驾驶员等在"雪龙"号顶层甲板合影留念。舷窗玻璃上写有船舶停泊位置纬度,远处可见罗斯冰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