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怀梆是河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梆子腔系,除拥有梆子剧种音乐程式化的共性外,作为地方剧种,它有区别于其他剧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和地方品性。其唱腔的方言声调化、丰富的戏曲音乐、真声为主辅以假声拖腔的演唱特色等共同构建了怀梆艺术的本体音乐形态。  相似文献   

2.
怀梆旦角唱腔是怀梆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特别重视对唱腔创设及演唱技巧的钻研、学习和训练,形成了富有剧种特色的演唱审美观念。基于田野文本资料,以怀梆传承人赵玉清为例,结合传统唱论对怀梆旦角唱腔中所重用声、行气、吐字等技法层面进行阐释和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3.
怀梆亦称怀庆梆子,系河南地方稀有剧种之一,因源于明代怀庆府而得名,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变迁的今天。怀梆等民间艺术走进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参与保护、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地方文化,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民间剧团是戏曲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延续民间戏脉与发展民间文化的重任,对其进行研究尤显重要。基于田野调查资料,以修武县方庄镇崔庄民间怀梆剧团为个案,借用文化变迁理论对该剧团历史、组团缘起、剧团成员来源与关系、剧团演出、剧目搬演及与其共生的文化生态等方面作一考察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从怀梆的现状谈怀梆振兴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怀梆的现状进行了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振兴怀梆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地方戏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与当地生态环境密切联系的原生态性:生态环境孕育了地方戏曲,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与恢复,对保护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对豫西北民间戏曲二股弦、怀梆的调查,从实例出发,以文化人类学角度加以分析,探讨了自然生态与地方戏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二夹弦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地方戏曲艺术剧种,承载着一方水土文化,但因其传播范围的局限性,国内外关注二夹弦艺术的学者较少。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源流追溯、剧目整理、音乐本体与生存发展4个方面,不论是研究范围还是研究成果都还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8.
宛梆戏曲是南阳地区的特色戏种,它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与民俗文化保持着紧密的关系。首先,在民俗文化的影响下,宛梆戏班内部逐渐形成了一套包括信仰、仪式和禁忌在内的习俗和行规,以约束戏班成员的心理与行为,形成宛梆戏班独特的凝聚力。其次,在剧目创编过程中,侧重对民俗文化的吸纳与诠释,将地域文化中特有的风俗习惯、群众的思想观念融入到剧目中,使观众与宛梆戏曲产生审美共鸣。再次,宛梆戏曲与当地的民俗日常活动关系密切,与民间"乡下"的习俗氛围融合,赢得了普通民众的认可,进而在当地民俗文化的土壤中寻得了自己发展的动力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婺剧是浙江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融合南戏、徽戏、越剧等诸多民族传统戏剧特色于一身,又带有地方戏曲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婺剧,从最初的形成,发展到最终的系统化都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从社会条件,周边戏曲文化的影响以及诸多民俗活动对它的发展所产生的促进作用三方面出发,探析婺剧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有着极强的文化背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戏曲百花园里一朵瑰丽的奇葩。但由于戏曲的地方局限性等特点,也为它的发展传播带来障碍。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推进黄梅戏艺术的健康快速发展,值得我们思考。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打造精品力作、推出文化品牌,加大地方高校的推广力度,重视戏曲旅游开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南阳宛梆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其传承、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宛梆只有紧扣时代脉搏,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才能被人民群众所喜爱,获得得更加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12.
谢英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188-189
提琴戏是鄂南崇阳的地方剧种,被列为国家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鄂南地方戏可说是独具特色.民间戏班常在中国传统节日、庙会和结婚做寿礼仪等民俗活动中演出,在民间演出较活跃,但人才断层使地方戏曲发展困难,现行的运行模式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要保护继承和发展提琴戏应该结合鄂南地区实际,发展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地方特色音乐文化校园化,让地方戏曲与旅游经济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赣剧是江西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赣剧舞台语音系统有20个声母、49个韵母、5个单字声调.赣剧的韵辙可以归纳为“十八韵”.赣剧音韵属于因“官话地方化”而形成的以近代汉语共同语为基础的“地方官话”.在赣剧未来发展中,需要做好赣剧音韵的统一规范工作,并在向普通话靠拢的同时,保持其历经数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能够体现剧种特色的最基本的音韵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诞生了众多的戏曲种类,都是我们宝贵的资源与财富。在这些戏曲中,山东梆子是一种古老的戏曲,这种戏曲也可以叫做"高调"或"高梆",主要在鲁西南地区被人们传唱。山东梆子是我国地方戏曲中古老的声腔艺术,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为了能够促进山东梆子的传承与发展,国务院在2008年6月将其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对山东梆子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壮族的戏曲剧种,可分为壮剧和壮师剧;壮剧依流布地域不同,又可分为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在中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壮剧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其文化传统深厚、社会影响广泛、艺术形态完整、剧团结构合理,显示出一个成熟剧种的特有品质。而走专业与业余剧团共同发展的道路,紧抓民俗与民生的生命线,则是壮剧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怀地黄不同品种花粉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14个品种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f.hueichingens-is(Chan et Sehih)Hsiao]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花粉均为单粒花粉,呈长圆形至长矩圆形,大小为40.2~46.9μm,具3个萌发孔,网状纹饰,网眼明显;根据花粉形状可将其分为3类:(1)长方形或近长方形(2)椭圆形或近椭圆形(3)梭形.研究表明,花粉特征,特别是花粉的形态特征,在怀地黄不同品种间具有的可见变异,它们在分类学上的价值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7.
刘晶  罗忆 《太原科技》2008,168(1):25-26
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已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介绍了视觉主导的文化,分析了视觉文化传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文化、视觉、教育等方面,阐述了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明清传奇杂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体戏曲形态,属于戏曲形态的变格。第一种是隐藏式组合体戏曲形态,构成组合体的各个独立的“组件”隐藏于一部传奇的体制之中。第二种是泛杂剧体戏曲形态,包括“泛杂剧体杂剧”和“泛杂剧体传奇”。第三种是寄生性组合体戏曲形态,指戏曲作品寄生于小说中而组合成的变体形态。这些戏曲形态打破了固有戏曲体制的限制,形成多样化的戏曲文体样式,实现了不同文体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文化生态中的民俗文化、精英文化和正统文化的生灭消长、强弱互动对我国传统戏曲兴衰荣枯各有不同的影响,就皖北地方戏曲而言,民俗文化起着正面的主导作用,精英文化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正统文化对其发展功过兼而有之,但以负面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一、海盐腔遗音应在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戏曲艺术。各声腔、剧种的争妍斗艳成了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它对南戏声腔一一南曲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特殊的贡献的。戏曲声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变革、创新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逐渐进行的。而决不是突然从天而降或突然消亡。但由于声腔、剧种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一些旧的曲调逐渐被吸收,甚至被“淹没”,有的则标上了新的名号。这种情况,容易使人误认为原有的一些有影响的声腔或剧种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