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当一部分美国人填写履历表格时,往往对自己属于什么种族感到困惑,这不仅因为他们自己是混血儿,还因为他们的父母、或许他们的祖父母也是混血儿,所以到了他们这一代,血统成分显得异常复杂而且无法用传统方法来界定其种族属性。这些人就是今天被称为“多种族人”的那部分美国人。目前,公开认为自己应该是多种族人的美国人已占美国总人口的  相似文献   

2.
尽管美国还存在着种族矛盾、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的现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表现出美国是一个民族的大熔炉。形成这一特征的因素之一是对人才的重视,从而淡化了其中的种族因素。只要这个人才符合美国的利益,就会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达到这一目标,这在公司和任何一个部门也都是如此。 波士顿是一座文化城市,最著名的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出了不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华裔美国人,如丁肇中。这样的高等学府中可看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大陆去的中国人也不少,有的是已在美国定居下来,有的是  相似文献   

3.
印度军事干预斯里兰卡种族冲突,造成大规模流血,使种族矛盾和局势更加复杂了。印军在斯里兰卡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4.
很大程度上说,人类历史是一部人类与瘟疫之间的斗争史。在疫情面前,最无助和脆弱的当属社会边缘胙体。罗姆人是欧洲最大的少数民族,也是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欧洲公民群体。世界各地对罗姆人的称呼不尽相同,他们还被称为吉普赛人、茨冈人、波希米亚人、辛提人和阿什卡人。有研究表明,罗姆人属干印欧语系的白人种族,原生活于印度拉贾斯坦邦,中肚纪后逐渐向欧洲迁徙。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鼠害     
科学技术发达的美国也免不了受老鼠之害。去年6月,美国纽约郊区一名妇女被一群老鼠团团围住,四面受敌。这则消息轰动一时。其实,在美国,人被老鼠咬并不是新闻。据报道,1971年美国有45,000人被老鼠咬伤,多是未成年的孩子。而仅纽约一地,1972年有750人被咬,1978年仍有250人被咬,轻者流血,重者被传染疾病而死亡。 1977年,美国被老鼠破坏的财产价值1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由于老鼠咬坏电线的绝缘物引起火灾造成的损失。老鼠给人类带来的最大祸害是传染疾病。老鼠传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近代史的较长时段内,印第安人基本上是个被压迫、被摧残的种族。此种悲惨命运与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持续推行方式和侧重点不同的教育和改造密切相关,不仅导致印第安人的人口数量急剧缩减,而且其种族生存和延续的精神支柱遭受严重冲击和腐蚀,彻底背离了人类文明多元化并存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成为美国近代抹不掉的历史污点。  相似文献   

7.
一场流血的种族冲突,象风暴一样席卷了斯里兰卡,使这颗“印度洋上的珍珠”在近2周内成了“恐怖之岛”。这是斯里兰卡自独立以来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之间爆发的第四次大规模冲突。据外电报道和斯里兰卡政府人士称,在这场骚乱中有近350人死亡,10万人无家可归,15万人失业;全国发生了1,438起纵火事件,76起抢劫事件,296起伤害事件和96起其他事件;  相似文献   

8.
一个魅影——要使种族隔离永久化的恐怖主义的雪白的魅影,正在美国作崇。这个魅影并不是山姆大叔的狂热想像的产物。甚至在种族关系的“常态”可以解释为“对黑人永远可以随意行动”的环境中,咄咄通人的恐怖统治也达到了如此非常的地步,以至会把美国的整个南部地区投入极度紧张的状态,它可能造成整乡、整州以至整个地区的种族骚乱和对黑人屠杀的恶果。这是和美国所特有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前途有关的。多少世纪以来,这种制度使白种美国人和黑种美国人彼此分离,它自从从非州输入黑奴以来就在美国生根了。  相似文献   

9.
正很大程度上说,人类历史是一部人类与瘟疫之间的斗争史。在疫情面前,最无助和脆弱的当属社会边缘群体。罗姆人是欧洲最大的少数民族,也是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欧洲公民群体。世界各地对罗姆人的称呼不尽相同,他们还被称为吉普赛人、茨冈人、波希米亚人、辛提人和阿什卡人。有研究表明,罗姆人属于印欧语系的白人种族,原生活于印度拉贾斯坦邦,中世纪后逐渐向欧洲迁徙。欧洲约有一千多万罗姆人,  相似文献   

10.
美国非裔女剧作家洛琳·汉斯贝瑞的《阳光下的葡萄干》是一部书写“黑色美国梦”的典型之作。除了刻画非裔美国人在融入白人主流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作者还对其应该如何保持自身的种族和文化特性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具体的文本表现为非洲形象在主人公们确证自我身份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与之实践的文化认同。通过不断在文本中前景化非洲独特的地理与文化景观,作者似乎想要提醒她的同胞们一个事实:非洲曾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文化之根的生发之地,一个人在尝试融入主流文化空间的同时也要努力保持自身的文化自信与种族尊严。对作品中非洲形象的关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葡萄干》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悲剧》与《土生子》同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虽然小说分别描写的是不同种族的人:黑人下层人民的反抗与穷白人的苦难,但是两部小说悲剧情节类似,主人公都是被压迫与被损害的人。美国的白人统治阶层利用种族歧视论离间了被压迫者,使得白人统治阶层可以分别通过阶级和种族对他们分而治之地进行压迫。  相似文献   

12.
这篇译文介绍了美国的民族状况。第一部分反映了美国是一个人口多元化(多种族、多民族)的国家;第二部分较全面地叙述了土著的印第安人的心酸历史。从这篇译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美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的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和种族岐视。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博览》2009,(12):9-9
美国《国家地理》2009年6月的一篇文章讲述了1200年前中国海洋外贸的故事。公元9世纪的时候,世界上有两个经济强国,其中之一是唐。唐帝国的疆域从南海一直延伸到波斯帝国的边界,它的港口向所有的外国商船开放。无论什么人来到它的首都长安,都会宾至如归,多种族的人相安无事地住在一起。当时长安的人口多达100万,直到19世纪初,西方的所有城市中只有伦敦才能望其项背。而且唐朝也和今天的中国一样是世界的经济强国,还不止如此,唐帝国的经济也建立在商贸之上。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黑人在国内遭受的种族歧视和迫害,暴露了美帝国主义的腐朽的、反动的本质。由于肯尼迪上台以后特别标榜什么“自由”、“平等”、“人权”,等等,这种歧视和迫害就显得更其触目,而引起美国国内外正义与论的严厉抨击。今年6月24目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登的一篇文章,对国内种族关系问题表示不安。文章认为由于失业现象的加深而使种族歧视问题更趋严重,暴露了肯尼迪政府有关措施的虚伪和无济于事。文章还企图以失业问题不能解决,黑人遭受歧视迫害的问题也就不能解决这个论点,来掩盖美国垄断资本对黑人进行超经济剥削和种族压迫、阶级压迫的实质。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节译。——编者  相似文献   

15.
关注种族问题、反映黑人生活境遇是福克纳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他以文学作品愤懑地谴责了旧美国南方奴隶主的种族主义暴行。但同时,在福克纳所创造的黑人文学形象中,又反映出他思想中既痛恨种族压迫、却固守南方传统种族意识的矛盾倾向,处在人道主义理性思考与南方种族主义情感偏见的深刻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6.
艾里森的文艺思想深深植根于非裔美国人的民俗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文学的传统之中。艾里森不仅批判白人至上的意识形态观,强调艺术超越世俗和种族冲突的功能,而且还萌芽了种族融合的思想。在非裔美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史上,艾里森前瞻性地预言了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7.
张颖 《科技信息》2013,(10):181-181
芭拉蒂.穆克尔吉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印度裔美国女作家,于1989年发表了小说《詹思敏》。首先,在传统的印度山村里,在天真服从的时代,詹丝敏的名字是乔蒂,她接受的是父权制强加给她的身份认同,顺从于印度封建传统文化和印度民族宗教的束缚。其次,到了美国之后,她努力去适应和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去:一方面,她了解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她开始质疑以种族和族裔为基础的美国的多元文化体系。最后,在纽约和爱荷华的生活中,她继续调整,建立起一种杂糅的文化认同,创造了"第三空间",成长为一名成熟女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种族歧视的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一个种族成份复杂的移民国家。自殖民地建立至今,种族歧视问题的形成更多地掺杂着历史、化和政治等诸多因素。对白人种族优越论及美国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天赋使命感和种族歧视的实质逐一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薛亭亭 《科技信息》2011,(24):I0372-I0373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骨》讲述了住在旧金山唐人街的一个华裔美国移民家庭的悲剧。对于这一悲剧的根源,很多人认为是由于夹在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冲突中,华裔美国人在对其自身的文化身份的困惑所造成的,而忽视了更重要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的因素。本文将从种族和阶级的角度探究《骨》中华裔美国家庭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埃塞俄比亚人埃塞俄比亚人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面貌、生活和文化是象黑人那样呢?还是象阿拉伯人那样呢?在开罗常常有人弄不清楚,我自己也弄不清楚。其实都不是,或者说都不完全是。埃塞俄比亚人不仅在种族上有它自己的特色,并且由于两千多年悠久的独立历史,埃塞俄比亚人在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方面也有明显的特色。埃塞俄比亚人通常被认为是塞姆族(Semite)系和哈姆族(Ham-ite)系的混合血统人。有些埃塞俄比亚人的肤色和黑人一样,但更多的是深棕色,也有些人是浅棕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