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托·斯·艾略特(ThomasShearnsEliot1888-1995)是西方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长诗《荒原则[1]、因推出触目惊心的“荒原意象”而引起巨大的反响。《荒原》问世的1922年,正值一次大战结束不久,社会一片破败萧条,劫后余生的西方人痛感生不如死,传统观念崩溃,新的信念无从建立,精神世界一片荒芜。艾略特的“荒原意象”逼真而传神地表达了人们这一心态,让人们从中看到了自己:荒芜大地上苟延残生的“荒原人”不正是现代人类的真实写照吗?人类世代努力建设起来的文明社会正变成一片荒原.“荒原意象”作为象征主义的产儿,…  相似文献   

2.
《荒原》:象征主义诗歌的世纪绝唱邱文龙英国当代诗人T.S.艾略特(1888-1965)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二十世纪的重大风云变幻,而他在一九二二年发表的长诗《荒原》,在西方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震荡。此后,诗人被誉为“现代诗派”的...  相似文献   

3.
美英诗人艾略特作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在30~40年代成为西方诗坛盟主,整整统治了半个世纪。他以深厚的哲学修养和文学基础,独特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开创了新颖独特的象征主义诗风。他的象征主义丰碑式作品《荒原》,完整地体现了他自己独特的象征体系,包括复杂的象征暗示手法,神话传说系列,玄学宗教思想体系,广博的典故征引,以及诗人为建立自己的象征体系而提出的“非个人化”、“客观对应物”诗歌理论。要读懂《荒原》是困难的,但读懂《荒原》,对于了解西方现代文明社会精神荒芜的本质,又是十分必要的。把握艾略特象征主义表现的独特性及其象征体系内涵特征,对于我们读懂理解《荒原》,不啻是掌据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荒原》虽然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但是它更加指涉现代西方社会精神荒芜的文化现象,在《荒原》里,神话只是作为一种功能与结构而存在,充满现代性的社会里并没有诞生新的神话,神话已经被消解掉了,《荒原》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凉。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创作《荒原》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荒原。他的创作体现了他的“历史感”和“非个性化”文艺观。长诗隐晦深奥,内涵丰富。以接受美学的观点分析《荒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长诗进行了再创造.赋予其深刻社会意义,使作品作者心灵荒原与西方社会荒原契合,表达了一代人的幻灭。  相似文献   

6.
《尤利西斯》中的象征主义艺术手法体现了小说以微观见宏观的艺术原则。通过整体象征、人物象征、景物象征、文体象征和动物象征,《尤利西斯》描绘了普遍家庭中的婚姻关系和人际关系,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宏观世界,使都柏林成为整个欧洲大陆的精神危机和严酷现实的缩影。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扩大了小说的张力,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7.
艾略特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与长期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他对人类得到救赎的渴望,使他常常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诗歌《荒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贫困,以及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淡薄,表现了一代青年对一切的幻灭。  相似文献   

8.
《尤利西斯》中的象征主义艺术手法体现了小说以微观见宏观的艺术原则。通过整体象征、人物象征、景物象征、文体象征和动物象征,《尤利西斯》描绘了普遍家庭中的婚姻关系和人际关系,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宏观世界,使都柏林成为整个欧洲大陆的精神危机和严酷现实的缩影。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扩大了小说的张力,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9.
《荒原》是艾略特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的力作之一。这一名诗也奠定了这一时期欧美文学的基调,并被西方的评论家们认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艾略特曾在《荒原》的原注中说,这首诗不论是取题、规划还是象征手法都深受魏士登女士(Jessie L Weston)《从祭仪到神话》(“From Ritual to Romance”)一书的影响和启发.在这本书中,魏士登女士提到了一个渔王与圣杯的故事:渔王因触怒天颜而受到惩罚,患了阳萎。与之命运息息相关的土地因此变成了一片荒原不毛之地:牲畜不能繁殖,庄稼不能生长。为了拯救渔王和  相似文献   

10.
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了整个20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全章以佛经引文结尾,重申皈依宗教的必要性。本文又分析了《荒原》所暗含的象征手法和所用的典故。一步一步引导读者去把握其深刻内涵的意义,最终达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浅析艾略特的《荒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了整个20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全章以佛经引文结尾,重申皈依宗教的必要性.本文又分析了《荒原》所暗含的象征手法和所用的典故.一步一步引导读者去把握其深刻内涵的意义,最终达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被称为“天书”,不但是因为其形式、语言的现代性,还由于其内容的丰富繁杂。《尤利西斯》中的母亲形象影射的是“祖国母亲”。小说反映出作者对于故乡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愫,突出了乔伊斯小说中所共有的“祖国”主题。  相似文献   

13.
《序曲》是艾略特早期的作品之一,学术界对其研究较少。本文从意象分析入手,探讨了诗人通过对各种意象的描写来表现当代西方世界的庸凡、人们精神的极度空虚,并力求追随圣杯、寻找拯救荒原的途径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死亡与拯救 --《荒原》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生死循环;这种死亡更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死亡”多以“力比多”的饥渴来对应,故死亡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其目的是表现生命力的回归而实现精神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庞德与艾略特的交往,庞德对艾略特《荒原》的影响。分析了庞德与艾略特诗歌创作及理论上的差异和共同点。庞德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意象主义诗歌的经典;艾略特是英美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是主张诗歌的自律、含蓄以及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使用活的生活用语,创造新的节奏和意象等。  相似文献   

16.
艾略特是著名的英国诗人、批评家。一九四八年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荒原》被誉为现代诗的里程碑。他的思想对整个西方世界及全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荒原》一诗中死亡意识占主导地位,诗的开篇便用死亡这个词在读者的心中激起波澜。在他的诗中,死亡与复活是两大永恒的主题,在死亡之中又包含有对未来的憧憬。艾略特调和了死与生、绝望与希望、现象与本质、神话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火与水等的两极对立,他让这些原本对立的东西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失去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地表达诗人的本意。  相似文献   

17.
田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际诗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走向世界的战斗鼓手。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他的诗篇便在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日本等国翻译出版,并且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评价。《给战斗者》被称为“一部抗战初期最优秀的诗作”,而长诗《赶车传》被赞誉是“一面诗的魔镜”。  相似文献   

18.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伟大的小说家,《红字》被公认为是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作者矛盾而又困惑的道德观,表达了人皆有罪以及如何赎罪这个命题。同时,《红字》又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最重要的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因此又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19.
特·思·艾略特作为20世纪西方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其诗歌继承了前期象征主义的传统,既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又抗议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对客观世界的准确临摹。文章追溯了美人鱼的象征渊源,探讨艾略特作为现代主义诗人将阿普鲁弗洛克的主体潜意识暗流汇聚在美人鱼的象征客体之中,折射出现代人的矛盾,彷徨,永远处于生和死的临界边缘。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以来,波谲云诡的文学现象,常常使理论尴尬。现代派作家从传统文论的种种禁忌入手,花样翻新,创作出诸如《变形记》(卡夫卡)、《荒原》(艾略特)、《秃头歌女》(尤奈斯库)、《等待戈多》(贝克特)等这样一些被称为“至境的艺术品”。但是,这些作品中的艺术“至境”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作品根本不从实境描写出发,也放弃了景描和煽情手法。这种文学现象往前追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可以找到一些例子,如远古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