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殷占宝 《科技信息》2007,(33):295-295
目前,单纯提高输电电压的发展已出现明显的饱和趋势,传统的输电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电力输送的要求。未来输电发展的重点将是采用新的技术,充分利用线路走廊输送更多的电力,提高单位线路走廊的输电能力是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通过对现代各种输变电技术优缺点的分析,总结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王志宏  段亚楠 《科技信息》2012,(18):128-130
本文介绍了直流输电技术在电力系统联网应用中的必要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结构,直流控制保护技术以及直流输电的特点和应用发展方向;同时认为直流输电技术是新能源发电并网的最佳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3.
相比于传统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VSC-HVDC)是以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和PWM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直流输电技术。介绍VSC-HVDC的基本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提出VSC-HVDC应用于有源交流电网连接的控制策略,最后搭建仿真模型,并以实验结果验证系统应用于交流并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结构矩阵法建立了双桥换流站学的数学模型,为提高计算精度,提出以余弦外推公式预报换相电压,以抛物线拟合阀电流以判断阀的截止时刻,采取变步长与定步长相结合的方法来简化处理因阀通断造成的间断点,还讨论了交直流电网的接口问题,算例表明本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孔令云  杜颖 《科技信息》2010,(31):I0314-I0315,I0396
柔性直流输电采用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和PWM技术,是新一代直流输电技术,它能弥补传统直流输电的部分缺陷,其发展十分迅速。本文详细介绍了电压源换流器型直流输电的系统结构、基本工作原理。讨论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风电场的并网问题,分析了其与传统直流输电相比的技术优势,并介绍了丹麦的Tjaereborg海上风电工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Markov过程的基本原理和累积状态间转移频率性质,建立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就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的薄弱环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增强性措施;对系统在不同备用水平下的可靠性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系统在元件采用1备用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理想的可靠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刘东  陈宏志  杜松轩 《广东科技》2011,20(22):80-81
大规模的雨雪冰冻灾害将会造成电力线路和杆塔覆冰,严重时将直接导致线路断线、倒塔及设备跳闸等事故的发生,对电力系统危害极大。南方电网直流输电系统由于其自身的运行特点,当冰雪天气到来时由于大部分时间是枯水季节或低负荷方式运行,除对线路进行融冰加固外,还需要通过控制系统对直流线路进行融冰。本文通过对高肇直流控制系统融冰软件升级及试验情况分析,详细阐述了高肇直流融冰升级实施情况,为国内直流输电系统融冰升级实施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直流输电工程是以直流输电的方式实现电能传输的工程。直流输电与交流输电相互配合.构成现代电力传输系统。1954年瑞典投入了一条100kV、20MW的直流输电线路.由本土向果特兰岛送电,这是世界上首条采用汞弧阀进行商业运行的直流输电线路。由于汞弧阀在运行中容易发生逆弧,而且需要真空装置和复杂的温度控制,起动时又需较长的预热时间等,直流输电工程的发展与建设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dq0坐标系下电压源换流器(VSC)模型,获知基于VSC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FlexibleHVDC)可以通过对d轴电流分量和q轴电流分量的解耦控制,获得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独立控制;并基于此设计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的控制器,利用电网电压的前馈控制获得了对功率传输的灵活、准确调节;实验结果表明了方案的正确性,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  相似文献   

10.
邱涌 《广东科技》2012,21(15):90-90,93
广州电网存在输电通道缺乏、电网结构互联需求大、调度运行方式单一、电压无功调控能力差等问题。传统模式下的电网建设已难以克服广州电网建设面对的瓶颈,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必然成为广州电网应对未来挑战的重点研究领域。在广州建设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现代化电网的背景下,根据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输出特性佳、控制灵活快速、对受端的影响和依赖小、不增加系统短路水平等优点,提出了在广州电网提高供电能力、加强网络结构、提高动态无功支撑能力、提升智能化调度水平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郎华 《科技资讯》2013,(4):154-154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事业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高压输电网络的建设与应用,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与此同时,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相关问题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系统的稳定性,其不仅直接影响着高压输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对于工业生产用电以及实际的用电工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主要针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稳定性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一套应用于海底观测网的远距离高压直流输电(HVDC)系统。将交流电通过换流站整流变成高压直流电,通过直流输电线路送往节点,经过高压直流转换器将高压直流电降压处理为可利用电源。解决了海底观测网的远距离长期供电问题。  相似文献   

13.
崔艳敏 《科技信息》2012,(34):445-446
直流输电工程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优势,是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同时直流输电工程技术先进、投资大,是电网设计的高端市场。电力勘测设计企业要想在直流设计市场中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并提高项目设计管理的水平。本文作者依据自身在多个直流输电设计项目中的管理经验,谈谈对直流输电设计项目管理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与调制功能、多馈入直流系统与交直流系统的协调控制方面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指出了现有研究在系统模型、研究对象、协调控制目标、工程应用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基于实际系统的需要以及控制技术和测量手段的最新成果,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策略的评估与优化整合、智能控制方法的应用与协调控制的加强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邓国良 《山西科技》2013,28(2):57-59
在介绍特高压直流输电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的优点,阐述了该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应用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超 《科技资讯》2009,(32):46-47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在单极中使用了双阀组设计,每极由两个十二脉动阀组串联组成,单个阀组可以独立运行,这种特殊的结构直接影响了直流系统的运行方式。本文主要研究特高压输电系统运行方式的配置及转换特点。  相似文献   

17.
高压直流输电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目前研究交、直流混合电网交直流系统相互作用时在直流建模上存在的模型过度简化及模型选用不恰当的问题;分析了稳定性研究中直流建模的一般方法,指出了简单模型、响应模型和详细模型的基本特征,分析了3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应性.从换相失败的基本机理出发,探讨了引起换相失败的各个因素与换相失败之间的关系.最后在Matlab的Simulink环境中,以一个典型的双桥12脉冲直流系统为例,对交、直流侧发生故障及清除过程进行仿真,得到了详细模型的动态响应曲线.  相似文献   

18.
直流输电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技术的发展是从直流电开始的,早期的直流输电是不需要经过换流的直流输电,即发电、输电和用电均为直流电。由于直流输电具有送电距离远、送电容量大、控制灵活等特点,因此在运、在建及规划建设中的直流输电工程已经和即将在西电东送、南北互供中承担主要送电任务,在未来全国联网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好直流输电的研究、规划和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电网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HVDC)换流站的交流侧谐波造成了电能质量下降的问题,在传统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结构——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HAPF).即将有源电力滤波器(APF)部分与基波谐振支路并联后,以一双调谐滤波器作为注入支路,同时又独立挂载一双调谐滤波器,以无源电力滤波器(PPF)滤除一部分谐波,APF部分滤除一部分谐波.从注入支路的阻抗特性、无功静补偿能力、谐波抑制特性和系统的稳定性几个方面分析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优越性,并利用MATLAB/SIMULINK平台对所提的新结构进行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朱秀锦 《工程与建设》2022,(6):1581-1583
当前,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在电力工程实际生产运行中仍存在着无法实现对输出电压的稳态控制、抗干扰能力低等不足。为解决此方面不足,以某电力工程项目为例,设计针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继电保护技术。阐述此项工作在实施中面临的挑战,提出建立继电保护机制、保护设备选型优化、保护设备布置方式等措施。通过此种方式,设计一种全新的继电保护技术,并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新的继电保护技术能够将输电线路的电压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并且保护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能够确保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与整个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