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商代晚期玉器的一大特点,是动物形玉雕的流行。商代动物造型玉雕,依然延续着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塑造神异动物的传统。龙、凤、怪鸟、怪兽和怪鸟负龙等神异动物形象,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它们用料考究,精雕细琢,造型优美,充分显示出商代玉工卓越的想象力与精湛的技巧。在商周时期的玉器中,造型生动优美、数量最多的玉器莫过于各种动物形象的玉雕。这些玉雕既有平雕的,也有圆雕的,琢刻精致,题材新颖多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玉器文化因其丰富的内涵及玉器本身所蕴含的特殊观念而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玉器文化产生于远古时期,发展时间甚为久远,而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各时期各地区文化中的地住和作用不尽相同。“玉器时代”一度成为人们重新划分古史分期的一个重要标准,学术界也就此特殊概念而掀起讨论热潮。总而言之,不论“玉器文化”是否可以作为某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产生的意义都是无法忽视的,尤其是在中国远古时期的某些地区,玉器对当地文化社会的发展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透闪石-阳起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玉材料,其在古代社会承载着装饰、礼仪、丧葬等多种功能。除了在自然状态下的应用之外,玉器也在非自然状态下被应用,如燎祭、热处理等。然而,当透闪石-阳起石玉器的受热程度低,现有的快速鉴别方法常无法有效鉴别。本文据此通过模拟加热实验对便携式红外反射光谱方法进行探讨,结果显示通过二阶导数的处理方法可以方便地鉴别出受热温度低的透闪石-阳起石玉器。该项研究既有助于玉器文物考古研究,也有助于从入土前的人类行为和入土后的自然作用两方面探讨玉器的劣化机制,进而有助于玉器文物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4.
先秦是中国古代判词的初创时期;汉代是判词语体的过渡时期;唐宋是中国古代判词的发展时期;明清则是中国古代判词的成熟时期。对这样一个资料丰富、沿革清晰、体例完整的判词的语体发展流程进行研究,对于当前修辞学、语体学的研究,对于法律修辞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汉代咏侠民谣是中国古代咏侠诗的源头,它们与史书的记录互为补充互为印证,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游侠的生存发展状况以及民间社会对游侠这一特殊群体的评价,不仅对我们全面认识汉代游侠,甚至对研究中国古代咏侠诗的起源与发展流变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代的玉器在继承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基础上,与青铜器艺术互为借鉴,互为影响。在造型上,商代玉器常常因物赋形,展示了艺术家们高超的技巧,并在像生造型中实现了摹形与传神的统一。其匀称的比例和形与色的统一,既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造化法则的领悟,又反映了他们的独创性。在纹饰上,商代玉器以线条为主,采用线面结合和浮雕、圆雕等手法,纹饰灵活多变,栩栩如生,显得更为细腻、精致。其风格则具有崇尚自然和神人合一的宗教色彩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玉器中带钩属于较为常见的器类,出现时间早,流传世间长,存世数量也比较多,但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三代时期的玉带钩。本文主要通过对各时期玉带钩时代特点的归纳,呈现出中国古代玉带钩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有着丰富而独到的文学思想。就丰富性而言,他有着汉代一般文论家不具有的理论的体系性;就独到性而言,他的文论思想,不仅在汉代文论中是一种深刻而卓越的见识,即使对后代中国文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发展,如“诗骚”传统的建立、文学创作论等,都有不可限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代玉器艺术是中国玉器发展的一个巅峰,乾隆皇帝喜爱作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于玉器研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咏玉诗文的内容大致分为鉴玉、赏玉、监制玉三个部分,展示了乾隆对玉器的见解水准、审美意趣以及清代玉器的工艺水平。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科技的进步,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玉器进行材质分析、加工工艺、沁蚀机理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总结近30年来玉器的科技工作,深入探讨了古代玉器加工技术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玉料来源、环境对玉质的影响等问题,评述了该阶段发表的相关成果。  相似文献   

11.
在中原青铜时代伊始的二里头时代,青铜礼兵器渗入并局部替代既有的玉礼器器种,形成“金玉共振”的局面。大型、片状、有刃,构成了二里头玉石质礼兵器的主旋律,这是对史前玉器的重大扬弃。当烈火铸就的贵金属——青铜被塑成温文尔雅的礼容器,温润可人的玉却隐隐地呈现出某种杀伐之气。“祀与戎”这两件“国之大事”,就这样被和谐地融入早期王朝的礼仪制度中。以有内钺、直内和曲内戈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青铜兵器,奠定了中国古代兵器的基本格局。其中,戈的出现意义尤其重大,啄击兼勾杀的威力使其极利于近战,成为日后中国冷兵器中的主宰器种。二里头都城中出土的玉石钺,和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钺,应是已出现的王权的一个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2.
湮没在传说中的夏代,在古代文献记载中以华夏第一王朝的而广为人知,却在当代国际学界遭遇不能实证和不被承认的尴尬。缺乏文字材料的证实,对夏代纪年内中原政权所体现出的面貌,目前仅能通过考古学材料加以探索,即“四重证据法”中的第四重:文物与图像。而在利用物质材料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玉器作为前文字时代的重要礼器,其易于保存的特质和一贯至今的文化内涵成为理解夏史的重要载体。文章通过玉器的传播、玉礼器的文化内涵和早期国家的用玉特点,探讨从前二里头时代至二里头晚期的华夏早期国家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3.
崧泽占文化遗址是目前在上海境内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场所。遗址出土了许多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等,它们是当时的“上海人”就地取材制成的?还是从外地输入的?这是考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对分析当时人类社会已发展到哪个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研究石器和玉器的岩石类型着手,结合上海周围地区的地质情况,提出是就近取材制成的看法。过去很少从岩石学的角度来进行考古研究,通过本文可看出,岩石学分析对于考古研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跨湖桥遗址的人们在浙江史前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跨湖桥遗址的人们创造了灿烂文化 ,在浙江史前史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有榫木构件的出现 ,经河姆渡文化人们的发展 ,其后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点。跨湖桥遗址的彩陶 ,与陕西临潼白家村老官台文化的彩陶 ,在风格上截然不同 ,分属南北两大系统。跨湖桥遗址刻划纹的发展 ,为良渚文化时期雕琢精细而优美的玉器纹饰的产生奠立了基础。跨湖桥遗址早期的年代 ,为距今 80 0 0多年 ,把长期停留在晚期的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推进到中期。  相似文献   

15.
郭象对《庄子》的创造性解读对后世的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郭象的“独化”思想促进了我国古代美学的形上讨论由外在的道(无)本体论到内在的心本体论演变;郭象的“独化”思想是后世封建士大夫美学的哲学滥觞。对郭象美学思想的发掘,有助于更好地梳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变化的一些脉络。  相似文献   

16.
探讨我国古代体育服饰的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服饰的影响.从文化分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体育服饰文化的基本特性,揭示了中国古代体育服饰文化兼具实用和审美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根据舞蹈对体育运动的起源和我国古代体育运动产生与发展的影响,论述了舞蹈艺术在我国古代体育运动中,从运动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到运动目的与结果诸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其演变与发展是我国古代体育运动在方法和形式上的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更加重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专家学者们运用“三个平面”理论,结合古汉语的语法特征,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这标志着在描写的基础上追求解释已经成为当前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目标。我们在辨析易混语言现象时,不能孤立地从哪一方面进行,而应根据不同的句子,灵活使用最适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音乐体裁是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领域,从古至今的研究和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其研究的动因,而现代科学的历史研究法引入其中所产生的诸多成果是其研究的立论基础,而由此提出的研究框架是历史之选择,也是当代学人面对历史遗产时的勇敢姿态。以导引的形式对这一研究进行宏观、全揽的内容和方法关照,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线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它在我国古代人物画中所产生的节律和韵味尤为突出,其中之因除线本身所具有的独立审美内涵外,与古代服饰的形制、质料等也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中国古代服饰与人物画中线的关系入手,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线的节奏、韵律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力于古代服饰所呈现的自然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