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西滢,原名陈源,字通伯,1896年生于江苏无锡。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留学生,16岁赴英,从中学读到大学,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与文学,26岁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即在北京大学外文系任教授,他是《现代评论》周刊创办人之一,因撰写该刊的“闲话”专栏文章闻名于世,1929年至1943年,他出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1944年,他再度赴英,在中英协会任职,抗战胜利后,他成为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驻代表,做国民党政府外派的官员至1966年退休为止,然后定居伦敦,1970年病逝于该地,同时他的遗娟及子女也就永居伦敦…  相似文献   

2.
<正>一、勘误部分:P31 1、标题《“粱”字的古音》应加“今”字作《“粱”字的古今音》.2、第一段末行《“粱”字及其读声》之“声”应作“音”.3、第四段倒数第3行“兹不赘”加“述”字作“兹不赘述”.P32 1、右边顺数第19行“以上古的本音始”之“以”字作“从”字.2、右边倒数第5行“故不妨先以有反切的中古音系”之“以”作“从”字.3、右边倒数第3行(“(?)”在《集谐》)之“谐”字作’“韵”字.P33 右边倒数第4行“二、它的第一个变音是[ts‘lian]之韵尾“n”作“η”.  相似文献   

3.
新月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活动时间较长、有一定影响的文学流派。一九二三年,胡适、陈西滢、徐志摩等人就组织了新月社。但在二七年以前,他们的主要活动是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因而以现代评论派见称于世。一九二八年三月,他们创办《新月》月刊,成员增加了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沈从文等人,《新月》发行了五年多,于是才以新月派闻名。关于新月派的政治倾向,建国以来出版  相似文献   

4.
唐诗札记     
一 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骆临海集》卷一有《在江南赠宋五之问》一诗,有句云:“秋江无绿芷,寒汀有白苹.采之将何遗,故人漳水滨.漳水滨,陈熙晋援引《说文》所云上党之浊漳,清漳为注,并云:“宋汾州人,故云.”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考略》(载《文史》第八辑)辨宋之问籍贯,亦引此为据,云:“据陈熙晋笺注,说漳水有浊漳、清漳,浊漳出上党长子鹿谷山,东入清漳,清漳出沾山大要谷,北入河,皆在山西境.”因此断宋之问为汾州(今山西  相似文献   

5.
“大历十才子”是中唐前期一个重要创作群体,在当时诗坛占据主流地位,代表了大历诗风,故为文学史论者所注重。关于“大历十才子”的成员,有不同的记载和说法。 一、“十才子”之称,始见唐姚合《极玄集》卷上李端名下注:“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雄、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峒)、耿(?)、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下·卢纶》据以入传。宋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二十引《丹阳集》、葛立方《韵语阳  相似文献   

6.
儒、墨、道、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四大支柱,但中国传统道德以儒家为主流,而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之核心就是仁爱。本文旨在探讨仁爱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沿革,并思考继承与弘扬仁爱精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一 从字源看,“仁”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较晚。据考证,“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在金文甲骨文里也找不出这个字。”(郭沫若:《十批判书》)仁字最先出现在《诗经·国风》里,《郑风·叔于田》云:“洵美且仁。”《齐风·卢令》载:“其人美且仁。”但其含义均是赞美“武士的男性气概”。(黄俊杰、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  相似文献   

7.
“(力力力口)”字屡见於殷虚卜辞,据上虞罗氏所见,已有二十八条(《增订本殷虚书契考释》卷下,第5页),其在金文见诸宋人款识之书者有《已酉方彝》、《克癸卣》诸器。由形声审之“(力力力口)当释“(力力力)”。《说文·十三篇下》:“(力力力),同力也。从三力。”同力谓众力以为力,在六书为会意。许隶(力力力)部有协、勰、协三字,协云:“同心之和”,加旁从心;勰为“同思之和”,加旁从思;协为“众之同和也”,加旁从十,皆会意兼谐声字。古字以心表义者,每有更旁从口。《集韵·入声·三十帖》慊、嗛同字。《荀子·大略篇》:”惟惟而亡者,诽也”。杨惊注:惟法读为唯”。《说文·二篇上》:“哲,知也。从口折声。(折心),哲或从心”。协之与(力力力口),其例亦犹是也。  相似文献   

8.
高安腐竹     
腐竹,又名豆竹、豆笋、豆棍等,因其形似江南竹笋干而得名。据《辞源》记载,“腐”字具有多层词义,其中一层专指豆类加工而言,故后来“腐”字遂成为经过加工磨烂的豆制品的专用词,如腐竹、豆腐、腐乳等均由此而来。 腐竹的制作方法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述,“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其造法:水浸碾碎,滤去渣,煎成,其面上凝结者,揭取凉干,名豆腐皮(即今之腐竹),入馔甚佳  相似文献   

9.
右文说简论     
“右文”就是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一般形符在左,主义;声符在右,主声.所谓“右文说”,就是在形声字声符中求义的学说.右文说的方法主要在于对汉字有了新的认识;汉字的形声字不仅形旁表示意义,它的声旁也表示意义.许慎编《说文》,创五百四十部,据形系联,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但句、(?)、(臣又)三个部首却没有依形收字,而是依声收字.如拘、笱、(钅句)三字,按全书的体例,应该分别归入手部、竹部和金部,但许慎却把它们归入句部.因为这三个字都有(钅句)曲的意思,都从句得声.右文说就是从这里得到启示的.晋朝有人用这种方法分析汉字.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人部》引晋杨泉《物理论》说:“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意思是说,“(臣又)”这个声符有质地好的意思,所以坚、紧、贤、三个字都从它得声.这个说法开了右文说的先河.右文说的真正形成是在宋代.宋初,王安石著《字说》,后失传,只在宋人笔记小说中引用了一些.如“讼,言之于公”;“伶,非能自乐也,非能与众乐乐也;为人所令而已”.陆佃的《埤雅》也采用了王安石的一些说法.如卷四:“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字从苗.”卷十一:“蝼蚁有君臣之义,故其字从义.”王陆二人之右文说,大都是些穿凿附会的唯心之说.真正把这种说法系统化并加以推阐的是王圣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对外联络委员会”2 0 0 1年1 0月 1 6日提供的报告———“国际重要检索系统 2 0 0 1年收录中国期刊一览表”公布的数据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 2 0 0 1年被三家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他们是 :“CA”(美国《化学文摘》)、“MR”(美国《数学评论》)、“ZR”(英国《动物学记录》 ,已被列入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 .其中 ,“CA”是公认的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之一 .这次提供的国际检索系统共有 1 5家 .在“对外联络委员会”统计的1 42 3家中国科学技术期刊中 (包括《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11.
哀āi(1)怜悯、哀怜“谁为哀者?”(谁是怜悯周的人)《五人墓碑记》(2)悲哀“空谷传响,~转久绝”(在空旷的山谷里响着呼声,悲哀的声音回荡很久才能消失)《三峡》(3)哀叹“秦人不暇自~,而后人~之.”(秦国人来不及为他们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人为他们哀叹)《阿旁宫赋》(4)惋惜“~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惋惜这墓只有一块无字石碑,特地替它作了这篇记)《五人墓碑记》爱ài(1)爱“国事至此,余不得~身”(国事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爱惜自己)《指南录后叙》  相似文献   

12.
殷商甲骨文中的“尸”字指称东方之人,后字义有所衍化,亦用来称谓祭祀之时替代死者受祭的活人或神主、神象等。“尸”字在《山海经》一书中被频繁而灵活地使用,究其内在联系,当与东方方士的习惯用语相关。本文在分类诠说《山海经》中“尸”字诸义的基础上,再论及夏耕之尸和鳖灵之尸,力求从神话传说中寻找到一点儿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3.
《春秋》笔法之“惩恶而劝善”对中国古代诗论和赋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汉迄清,虽然不乏审美体验、个性情感的追求,但“美刺”、“讽谏”一直都是诗歌创作和诗歌品评的重要参考标准,充分体现了“《诗》与《春秋》相表里”的观念.受“依经立义”意义生产方式的影响,汉赋的创作和评论也多围绕“颂扬”、“讽谏”入手,虽然他们褒贬殊异,入思理路却惊人一致:肯定者借助“讽谏”的理想功能来提高汉赋的地位,贬抑者则借助“讽谏”的既成实效采否定汉赋的价值,共同指向其“劝百讽一”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说文解字》小篆及古文字体多有改订.文章通过对“上”“社”“瑁”“词”“要”和“(牵)”等段氏所改字例的分析,探求其改订之得失.  相似文献   

15.
“(扌扉)”字在《金瓶梅词话》中出现几十次,不是偶然的误字.它表示了当时语言中活跃着的词语,汉语史研究者不能漠然视之.“(扌扉)”字不见于古今字书.连集古今大成,包容了简帛、碑铭、敦煌手卷、元明书刊字形的《汉语大字典》也没有收录.咬文嚼字的学者们在这里留下了空白.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中华书局1991,下简称白《词典》)、张惠英《金瓶梅俚俗难词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以下简称张《词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但他们对“(扌扉)”字的得形、得音、释义仍有可商榷之处.1992年在枣庄召开的国际金瓶梅讨论会上,有的先生提出“(扌扉)”字是形声构形的方音字,即是“摔”字方音写法,“(扌扉)打”即“摔打”.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一本书的用字用词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用方音方言义释字,必须能解释所有相关字例,才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16.
一、释“降” 《离骚》:“摄提贞子孟(阝最)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降,下也……庚寅之曰,下母体而生。”后世学者多因之。按此说虽通,然未尽其义。“降”见于屈赋者凡十次,皆与神灵相关,“百神翳共备降”(《离骚》)、“灵皇皇兮既降”(《九歌·云中君》)、“帝乃降观”,(《天问》)是其明证。“降”字的神秘意味甲骨文中早已屡屡出现,如“帝降食受又”(《殷虚文字乙编》5296),“帝降不若”(《卜辞通篡》367)等,帝即神也。先秦典籍更不乏其例。故钱澄之《屈诂》云:“原自序其生  相似文献   

17.
在《左传》中,“之”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意义复杂,用法广泛,可作代词、动词、语气助词和结构助词。“之”作代词,通常都用作宾语,或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可代人、事和处所,所代的对象一般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她)”、“他(它、她)们“或”这件事、那件事”,有时也可以不译。如: 〔1〕爱共叔段,欲立之。(隐公元年)——(姜氏)喜爱共叙段,想立他(作太子)。〔2〕臣闻之,“俭,德之共也;  相似文献   

18.
<正>“涊”字已见于上古(考虑到此字所有一字库均无,文中应用频率高,排版制字的困难,本文该字一般用“它”代之), 曾因假借作过“梁、粱”二字(词),而使它后来又成为“梁,粱”二字声符之事实,拙文《“(?)”字及其读音》(见《萍乡高专学报》1994年3期)里已有论证.在此基础上,本文只就它的上古造字时的本音及后来的变音、至今音等情况作较详的讨论.、以补原《“(?)”字及其读声》的不足.由于它仅见于先秦金文而不见于上古字书及其他文献,所以,上古以后的文献无处可觅其踪迹,所有字书、韵书则不可能有为它注音的直接材料.它的拟音只能另辟(?)径,其中关键的是它上古造字之初本音的拟定.  相似文献   

19.
一、为+之+动“为”作介词,《马氏文通》谓“司名者其常,司代字则‘之’字居多”(见该书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271--272页)。故今就“为”之司“之”字者而言。 (一)“为”解“因”,读“weì” (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庖丁解牛) (2)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遂之生。(芙蕖)  相似文献   

20.
敦煌遗书《刘子》残卷,笔者曾有《校证》之文,刊出二十五条。兹再迻录二十二条刊布之,纰谬浅陋之处,伏祈识者正之。 1.周鸡断尾,获免于牺;山狙见巧,终必招害。(伯3562《韬光》) “获免于牺”,罗本、吉府本“牺”后有“牲”字,余本并作“获免牺牲”,《集校》:“法藏敦煌(甲)本夺‘牲’字。” 按:牺犹牲也。《说文》:“牺,宗庙之牲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牺双觡抵之兽。”《集解》引《汉书音义》:“牺,牲也。”《淮南子·说山》:“生子而牺。”高注:“牺者,牲也。”《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宋公肉袒执牺。”高注:“牺,牲也。”是皆牺、牲义同之证。《国语·周语下》:“宾孟适郊,见雄鸡白断其尾。问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