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从不同地点、不同寄主上分离得到的156个Rhizoctonia solani分离物,应用菌丝融合法分群。结果表明,其中147个菌株可分为五个菌丝融合群(ZAG—1、ZAG—2、ZAG—4、ZAG—5、ZAG—8),其余9个菌株不归入任何一已分菌丝融合群。与国际上标准菌株比较,ZAG—1~AGA—5分别对应于美国和日本的AG—1~AG—5各群,ZAG—8为中国特有一菌丝融合群。  相似文献   

2.
从蔸兰属Paphiopedilum腐茎叶病斑上分离得到第19个病原真菌菌株;经分类鉴定和人工诱导有性世代,确定为Rhizoctonia solani Kuhn.它们属于一个融合群而不与迄今世界已发现的任一融合群发生菌丝融合;拟定为ZAG-8群.作者对该群以及其它各群的形态学、生理学,病原学和寄主等特征作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群具许多独特的性质:生长发育温度高达30℃;最适20℃~25℃(17.3mm/天,琼脂PDA培养基);主轴菌丝宽6~9μ,平均7.3±0.18μ;每细胞中核数目平均5.65±0.05个;在4~9个中间变化;菌落深褐棕色;气生菌丝多;絮状;具棕褐色粒状或片状菌核;对黄麻苗具一定的病原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双核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菌丝融合法对从全国各地所采集分离的81个双核丝核菌菌株进行分群。结果表明,其中73个菌株分别归入八个菌丝融合群(ZCAG-1~ZCAG-8)。8个菌株不能归入以上任何一菌丝融合群。对各群的基本性质作了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3种蔸兰,249个发病器官进行了病原真菌的分离,共获得真菌菌株192个,其中立枯丝核菌(Rhizocloniasolanikuhn)有118个菌株,占整个真菌菌株的61.45%,用分离的立枯丝核菌YK-262,菌株对同色蔸兰等4种蔸兰进行了回接试验,共接42株138片叶,发病叶112片,发病率平均88.9%,而对照为8.3%.证明立枯丝核菌是该病的病原菌。用菌丝融合法测试,确定是一个新的菌丝融合群,按国际编号定为ZAG-8群。绿色木霉菌78菌株对该病原菌有明显的颉抗作用,初步测定对同色蔸兰立枯丝核菌的防治有效率为88.8%~93.3%;对长瓣蔸兰为77.8%~81.1%;对带叶蔸兰为74%.  相似文献   

5.
应用市售商品酶,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丝体中,成功地分离出高产的原生质体。日本产Cellulase “onozuka”R—101%与上海产蜗牛酶1~1.5%或者与上海产溶菌酶1~1.5%组合,在35℃,0.6M MgSO_4·7H_2O条件下,菌丝酶解效果很好。菌龄,酶及酶解条件以及培养基的成分等因素与原生质体的形成及再生密切相关。对原生质体的形成过程及再生过程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二种原生质体再生转化形式,在再生培养基中能够观察得到。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特征提取方法在降低计算复杂度和增加高光谱图像分类精确度方面十分有效,针对此,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图像融合和迭代率波的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将高光谱图像分割成多个相邻波段的子集;然后,通过均值法把每个子集中的各个波段融合在一起;最后,对融合后的波段进行递归滤波处理,获得分类的特征信息。结果表明,该方法展示出较高的分类精确度。  相似文献   

7.
在Na_2O—CaO(MgO)—B_2O_3—Al_2O_3—R—H_2O体系中,应用水热晶化法首次合成了4种新型微孔硼铝酸盐.吸附性能的研究及孔径分布的计算表明这4种硼铝酸盐为新型分子筛类材料;结构中的硼经红外光谱研究,证明其存在状态为三配位和四配位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关于无机含氧酸分子的结构和性质,许多学者发表过不少文章,对 RO_4~(n-)型离子(R=Si、P、S、Cl)空间构型的看法似乎是一致的,即都认为 R 原子以 sp~3杂化轨道与4个 O 原子形成的离子呈正四面体,但对 R-O 键电子结构的理论解释却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若R是结合环的根类,则R—半单类关于环的两边理想遗传,R—半单类关于单边理想遗传的根类在[1—3]中做了许多研究,R—半单类关于子环遗传的根类即严根只见到[4]。本文给出严根的几种特征刻划,严根的一些性质及由任意环类所确定的下严根的构造。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为靶标菌,用硫酸铵分级沉淀菌株YH-1发酵液获得抗菌粗蛋白,采用混菌法研究抗菌蛋白对热、酸碱、蛋白酶及金属离子的稳定性,并进行了抗菌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蛋白具有很好的耐热、耐酸碱和耐蛋白酶的特性,金属离子Mn2+对抗菌蛋白活性有一定的激活作用,Cu2+完全抑制活性,其他的一价及二价金属离子均有部分抑制作用,抗菌蛋白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使菌丝畸形、局部产生膨大及分支增多、抑制孢子萌发。本研究为玉米茎腐病菌防治方法及途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侧耳属食用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是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先行工作。本文报告食用菌侧耳属四个种六个菌株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的试验结果。六菌株平板培养五天的幼龄菌丝体,在混合酶液中32℃摇瓶酶解5~7小时,即可全部离解。经过滤、离心、洗涤等净化的原生质体悬液,原生质体浓度多数可达2·10~5(个/毫升)以上。原生质体采用固液两种培养基进行再生培养时,菌株S_1、S_2仅在液培中获再生菌株,而S_3、S_4、S_5、S_6在固液两种培养基均获再生菌株。  相似文献   

12.
<正>"种(species)"是生物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不但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现在一般对"种"的含义理解为: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居群.同一种内的许多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彼此间可以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间的个体不能交配,即或交配也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即生殖隔离[1].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台湾根霉、黑曲霉、米曲霉、草菇、银丝草菇和糙皮侧耳等,几种丝状真菌原生质体释放、再生和融合过程的形态学观察结果,并对其机制进行了讨论.原生质体释放有顶位、侧位和原位释放3种方式;原生质体分无核、单核、双核和多核4种类型.原生质体的再生过程由壁的再生、修复和萌发3个阶段组成.原生质体萌发可成芽管状、念珠链状和3个以上方向分裂形成的不规则状.原生质体融合分为两个、3个和原生质体再融合3种类型,无核原生质体、原生质修复不完整、遗传物质不完全整合性和细胞壁合成机制不协调,是造成种间融合再生率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福清市区为研究区,应用SOM网络建立城镇基准地价评估模型,输入层为店长、店宽、标准进深、层高修正系数、建筑物成新度和年租金等6个指标,选取有代表性的65个商业样点进行网络训练,并将训练结果与租金剥离法的分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65个商业样点可分为6类,SOM网络分类预期效果很好,其与租金剥离法的吻合率达98.5%,得出应用SOM网络模型划分城镇基准地价级别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利用改良的HM制备液,在适宜的条件下酶解制备亲本株的原生质体,在DNase存在的条件下,用PEG(MW6000)做为聚合剂,经低温短时间处理,将枯草杆菌(B.subtilis)Ki—2—132衍生株与BR_(151)衍生株的原生质体融合。再在适宜的条件下使用改良的DM_3再生培养基,补加适量经处理的人血清白蛋白,同时加入适量适合于枯草杆菌细胞壁再生的引物进行再生,使再生率达到了55~58.15%左右。融合率高达1.82×10~(-2)。筛选出51种不同类型的融合子923株,经传代8代测得其融合子的稳定率达32.46%,从而在工业菌株的选育中使获得高产菌株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甘草内生真菌HGC6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代谢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甘草内生真菌HGC6的抑菌活性成分。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硅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对甘草内生真菌HGC6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其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同时根据菌株形态特征及18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从甘草内生真菌HGC6发酵液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R)-6-Hydroxymellein(1)、β-谷甾醇(2)、Pseurotin A(3)及甘草次酸(4),菌株HGC6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该研究表明甘草内生真菌HGC6发酵液中存在大量活性化合物,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自动物肠道菌中分离一株大肠杆菌E·Coli35,该菌株抗Sm、TC,经接触转移实验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证明该菌株的Sm、TC抗性是由R因子所控制。又经诱动转移和转化实验,证明该菌株的Sm、TC两种抗性是由两个非自身传递性质粒所携带。  相似文献   

18.
自1903年以来,属于内∑群的许多特殊类型的群已被人们进行了较好的研究。如:1903年,A.G.Miller和H.C.Moreno对内阿贝尔群的研究,主要结论有:1)、有限内阿贝尔群G的阶至多被两个不同的素数整除;2)、G中每个换位元之阶为素数;3)、内阿贝尔P-群有且仅有P+1个极大子群;4)、pq~b阶的内阿贝尔群G恰有一个q~b阶子  相似文献   

19.
特征列方法将方程的零点集转化为几个特征列,即不可约的三角列的零点集的并集,使得方程达到降阶、降维度数的目的;李对称则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通过对对称约化和群不变解研究,方程阶数大大降低。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在于其思想都是通过变换将原方程化为更易求解的同解方程(组),减少求解方程的计算量。将这两种方法有效结合,应用微分-差分特征列法将耦合的Toda晶格方程分解,对分解得到的特征列集应用差分Lie对称法,求得这些特征列集的不变群和群不变解。根据零点分解定理,这些特征列集的群不变解就是耦合Toda晶格方程的群不变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Fuzzy拓扑群的Fuzzy一致化问题。我们以蒲保明、刘应明所引进的重域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在该问题中较为贴切的Fuzzy一致结构的新定义(它与R.Lowen提出的Fuzzy一致结构概念均有所不同,因为应用R.Lowen的定义解决这一问题存在一定困难);证明了每个Fuzzy拓扑群都是可Fuzzy一致化的,即对任何Fuzzy拓扑群都存在由其Fuzzy拓扑所完全确定并与之相容的左、右、双边一致结构,得到了Fuzzy拓扑群左、右一致结构相同的充分必要条件;给出了Fuzzy拓扑群借助某种Fuzzy一致基的刻划;从而也为Fuzzy拓扑群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工具。随着Fuzzy拓扑群Fuzzy一致化问题的解决,自然还可研究相关问题,如Fuzzy拓扑群的一致结构的Fuzzy度量化问题,这将由另文给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