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确预测房地产的发展情况可从指导房地产业有序开发.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未来4年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和销售情况,为政府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部门和其他房地产业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房地产开发过热已经成为事实,并且,至少近2-3年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必须引起房地产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面临新时期房地产业发展的挑战,我国政府和房地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严控高档住宅用地和别墅用地;制定新的土地增值税征算方法;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房地产的审批和监管;清查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违法行为。新时期房地产业步入理性发展的相关动力有: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业的政策障碍已扫除;汇率弹性增强,使外资更多地进入房地产市场;改变房地产增量与存量市场不平衡状态;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供应。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扩展与房地产业开发关系研究--以南宁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分析南宁市房地产业发展特点和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变,探讨房地产业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方法 运用城市空间发展理论和产业经济学比较研究房地产发展不同阶段的城市空间扩展情况,探讨二间关系。结果 南宁中心城市空间正处于规模扩张阶段;政策和城市规划同时对房地产和城市空间产生影响;房地产开发与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基本一致,并能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结论 应该整合二关系,促进房地产发展,带动和引导城市空间扩展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选择正确的城市扩展方向,为房地产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世界房地产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通过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世界典型国家、地区房地产业发展的分析比较,找出了我国房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预测了今后房地产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芝元 《科技资讯》2007,(7):237-237
调控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近年来,政府针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持续升温,以及房地产业略显畸形的发展态势,颁布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文章从调控房地产的政策措施入手,指出房地产业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类房地产纠纷,特别是产权登记方面的问题迅速增加,给房地产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对此,本文针对目前分期付款购房中的所有权问题和产权登记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金融业务的一个领域,房地产金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中国这样处于住房制度改革的国家来说,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关系到其改革的成败。房地产金融是推动房地产业开发建设、刺激房地产消费的关键因素。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实行改革,由原来的福利性分房向货币化住房制度转变,住房问题被推向市场。然而,这一改革阻力相当大:一方面,我国房地产业在经历1992年与1993年的火爆之后,陷入长期低迷状态,大量的房屋空置、积压,房地产业发展踟蹰不前;另一方面,我  相似文献   

8.
陈专 《科技信息》2008,(20):236-237
我国的房地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运作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房地产理论及市场运作机制缺少深刻的认识,对于房地产市场特别是需求方面的系统研究、分析及供求预测还很少。有鉴于此,本文对城市住宅需求总量预测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房价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国勇 《科技信息》2009,(13):390-391,274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在本轮经济周期调整中的价格变动趋势受到广泛的讨论与关注。本文根据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商品房价格形成机制的基础理论,对影响商品房需求和供给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相关数据,最后对我国房地产特剐是二级市场上的住宅商品价格变化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10.
银川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具有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居民实际购房能力持续增强,房地产业的链条效应显著,融资渠道多元化,旧城改造成绩显著以及与全国部分犬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指数相比住居前列的特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房地产二、三级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保险等政策与房地产业发展不配套;地价偏高,区域差异大;城市房地产投资区位失衡以及房地产价格水平偏离居民实际支付能力等.实现银川市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和完善房地产金融服务;大力推进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王惠玲 《科技信息》2007,(31):300-300
房地产业是专门从事土地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行业,是集投资开发、建设、经营、物业管理及各类服务等在内的综合产业部门,属于第三产业。其主内容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房地产经营、中介服务及房地产的调控和管理,又被称为不动产市场。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有过热过快发展的迹象,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隐患。  相似文献   

12.
王文彬 《山西科技》2010,25(1):145-147
文章拟通过太原市房地产发展数据的分析,就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进行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对社会经济腾飞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对蓬勃兴起的房地产业更是加快了飞速发展的步伐,这一点得到了房地产老总们的一致认同,特别是浙江桃源春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克勤老先生,对房地产信息化建设有着独特的见解。 陈总认为: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对房地产事业的发展也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信息技术对房地产业来说,更有着深远的意义。房产信息化是把有关房地产业的部分内容或特定目标置于房地产信息的…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经济发达,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直接带动系数较大,因此关注及研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高负债率决定了我国房地产市场金融加速器效应的显著性。同时,房地产筹资模式也增强了金融加速器效应的非对称性。为缓和房地产景气周期进入下降通道时,金融加速器效应引发的产业衰退与宏观经济紧缩,除应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外,还需要转变开发模式和拓宽筹资渠道,降低房地产业负债水平及对银行资金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15.
耿丽艳  陈泽军  宋巍 《科技信息》2010,(29):382-383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中国的房地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城市发展带动房地产业的突增,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完善。房地产的发展对于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高速的发展也会引发出一系列连锁问题,最终会导致经济走向滑落的边缘,炒房现象的日益严重,房价严重睇离市场的供求价格,人们对于房地产风险知之甚少,都将导致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严重时地产泡沫破灭,经济高塔随之倒塌,因此熟悉房地产开发风险对于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业是我国支柱性的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中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恰当正确的核算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对房地产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及其相关分析就显得十分有意义。本文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相似和差异会计处理进行分析,就此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于明辉 《科技信息》2009,(27):319-319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规范和完善,消费者日趋理性和成熟,开发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企业和利润在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成本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房地产业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融资困境。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存在融资压力大、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既有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发达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根据目前房地产业融资问题的现状,从土地取得成本提高、不重视自身资金的积累、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造成房地产开发融资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完善房地产业金融市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等相关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姚润丰 《工程与建设》2006,20(3):274-274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05年底我国房地产贷款达到3.07万亿元,在我国金融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房地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测算,房地产业与57个产业存在联系,2001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9~2.5个百分点。2005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15759亿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本文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及房地产业发展情况,银行信贷情况及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措施。房地产业关联度高、拉动力强,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商业银行在分享房地产发展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积聚了越来越大的风险。对稳定房地产市场运行,促进地方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