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乐 《科技信息》2013,(18):162-162
移情手法是中外文学创作中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郭风将其运用在散文创作中,形成独特的审美视角,丰富了散文的表现力,创造出一个充满童真、诗趣的境界,从而使他的散文形成了清新灵动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郭风散文创作中移情手法的运用,成就了郭风散文的独特地位,丰富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内容。  相似文献   

2.
邱绪萍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0):128-131
作为诗歌的衍生物,散文在音韵节奏方面的要求虽然没有诗歌那么严格,但同样也讲究音韵节奏带来的效果。散文也具备音韵节奏带来的音响效果,因此在英汉散文互译过程中,译者也应在理解、欣赏原文音韵节奏美的基础上,尽量在译文中传递其带来的效果。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汉英散文在音韵节奏方面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汉英散文互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分析二者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本文进而提出英汉散文互译中应避免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时期以来具有贯串性和重要贡献的散文评论家,刘锡庆秉持强烈的文体意识,密切关注着那种作为艺术的、具有与诗歌、小说相等的审美品位的纯文学散文的发展态势,他率先提出"艺术散文"概念,试图"重新规范散文内涵",把纯散文从一个混沌而又混杂的散文球体中剥离出来,给其一个较为清晰的边界。他的散文批评理论主张非常明确而且坚定不移,那就是更新观念,净化文体;倡导具有"自我性"、"向内性"及"裸现性"的"艺术散文";严厉批评"大散文观"。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文坛,冯杰的散文独具一格。在他的散文书写中,知识与趣味融为一体,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冯杰风格。冯杰散文以充满诗意的笔触书写豫北乡村风物,呈现了乡村之趣;冯杰的饮食散文接续了中国现代散文中饮食文学的传统,又带有特殊的豫北风情;同时,冯杰的散文还充满了理趣。  相似文献   

5.
相对小说、诗歌、戏剧而言,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文体,因而也是很个性化很自由的文体。自五四新文学以来,凡随感录、杂文、美文、散文诗、游记、人物传记、报告文学和随笔等都归之于散文体裁。基于这样的事实,在散文评论中,我们的确遇到不少困惑,我们感觉到散文是个大口袋,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的评论牧散文的文章中,对秦牧散文的抒情艺术似乎注意得还不够。前年底,《文学报》上登了一位作家谈到秦牧散文缺点时指出:秦牧散文,失之在无情。对此,我想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秦牧的散文,以其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著称。其知识性、趣味性及深刻的思想哲理,往往掩盖了他散文的抒情色彩,不易为读者所倾心。秦牧确实写了一些在知识性叙述基础上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由于这些散文立足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个具有悠久的散文传统的国家。在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是十分活跃并取得重大收获的门类。而对散文理论的研究、总结比起丰富浩瀚的散文创作的实践,却显得十分薄弱。这大概是因为散文包括着各有突出特点的多种多样的样式,所以在总体上概括它的特征有较大的困难的缘故罢。茅盾在一生中写下了众多的散文,为现代散文百花园增添了异彩,而他对自己散文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也不很充分。尽管如此,在他出版的一些作品集的前言后记中,在他所写的一些文学评论中,仍然可以寻见他的散文的基本理论主张。这些主张是现代散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散文创作在现代语境中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其意义表现在对中国现代散文史的勾连、对主流话语的解构、对散文特征的承传,这远远地超出了散文创作本身。  相似文献   

9.
一 梁衡对散文创作理论的探讨,与他的散文创作几乎是同步的。他的散文新颖别致,一篇《晋祠》曾感动了多少莘莘学子的心怀。他的散文创作理论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梁衡反对虚构的散文,认为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他一再强调散文必须真实,但并不认为散文应该等同于现实生活,像镜子一样再现生活,刻板模形,一丝一毫也不能有差异。他在强调散文应该表现真人、真事、真景、真情的同时,也多次谈到散文是艺术品,创作散文应该像制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一方面需要生活,另一方面需要创作者完满人格的投入和参与,需要创作者的精雕细刻。散文,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于生活原态,其中,渗透了创作者对生活的选择、浓缩和再创造。用一个老掉牙的比喻,创作散文就如同酿酒,创作者将“生活之米”在自己的头脑中反复酝酿,奉献给读者的,是比“生活之米”更浓郁、更芳香的“美酒佳酿”。梁衡虽然并未直接界定散文是“再现”或是“表现”,但从他的文章中不难看出,他是服膺“表现”说的。  相似文献   

10.
在散文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然后将它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的恰当说法,这直接关系到译文质量的好坏。本文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2、3辑中的几处译文为例,阐述了现代散文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如何把握译文的恰当性,及其在散文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王芳 《科技信息》2009,(29):130-130
中国的游记散文源远流长,它启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大成于明清。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徜徉于林泉山石的机会很多,其知识的深厚、胸怀的旷达、艺术修养的高超,为他写出大量优美的游记散文准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些游记散文中政治家有不少优秀亭台记散文。据《苏轼文集》统计的亭台散文主要有《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灵壁张氏园亭记》、《书临皋亭》、《临皋闲题》等等。本文主要通过对苏轼这些亭台散文的分析.了解散文中“姿态横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写真记实,抒发真情实感是散文的本质特征和要求。一方面散文写作反对虚情假意,力排虚构性;另一方面在散文写作中存在着某种“虚构性”。事实表明,散文写作的真实性和虚构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余光中为两岸著名学者、散文家,他们的创作都超越了平庸,创造了神奇,成为20世纪两岸散文的亮点。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创作既代表了散文的成就,又代表了散文的高度。本文通过二者散文在文化态度等诸方面特点的比照分析,凸现二余散文的创作风格及其文史学地位,并力求从二者的创作心态、风貌中揭示两岸散文某些具有普遍性、代表性意义的特质与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澳门,人们一般认为,散文是仅仅次于诗歌的重要文体。澳门散文有其独特的品质和发展足迹。文章从澳门散文发展的三个时期、澳门散文的主要特征、澳门散文类型和重要作家作品、澳门女性散文等方面入手,勾勒澳门散文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传统散文的写作领域常常偏于正面,但是,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少不了假恶丑。散文作为反映生活、表达写作主体感受的文学创作,理所应当在抒写假恶丑方面发挥作用。一味固守“正面”,只能使散文发展受限,散文要想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开疆拓土,不能回避对客观世界中的假恶丑,和主观世界中愤怒、悲凉、嫉妒、憎恨等“负面”情绪的揭露。当然,要“化恶为美”,既需要散文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又需要生动形象的表达,还需要作者具有大气象、大气魄,能以小见大,从鸡毛蒜皮的琐事中洞察世事,审视文化。  相似文献   

16.
金锦的散文是他的文人情结的升华与外化,这构成了其散文的价值核心.无论他的亲情散文、风物游记散文,还是学界人物散文,都聚焦于人类文明薪火的传承,寄寓了浓郁的人文情怀.从亲情散文到人文散文的嬗变,体现了金锦的文学创作由本相写作到角色写作的自觉,他对文化精神的坚守,对人文知识分子命运的剖析,充分显示出当下写作中捍卫人文精神和人文操守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余华是一位有着高度文体自觉意识的作家。他把小说创作的文体创新意识带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余华将叙述引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对散文文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语言的表现力,二是精微的细部描写。余华的散文文体创新为当代散文的革新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小说、诗歌在新时期文学界的"轰动"来说,20世纪80年代的散文显得有些"萧条"。这一方面是由于散文是最具边缘性的文体,不太可能像其他文体一样不断花样翻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散文身上因袭的传统重负较多,前进的步伐显得较为缓慢。不过,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转型,散文也曾一度成为文学的中心,掀起过强劲的"散文热",虽然时间不长,但从"本体回归"到"异向分流",仍能让我们看到散文写作开拓的新路,以及此间在散文文体、语言中孕育革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前人谓“元无文”,今人论元,也往往专注于“曲”而常舍其文,致使许多著述中元代文学总貌有缺,散文史留下空档。元代散文是不该忽略的客观存在。本文从发展分期、作家作品、主要特点、历史评价等方面对元代散文进行论述,以期能填缺补空,并引发对元代散文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金锦的散文是他的文人情结的升华与外化,这构成了其散文的价值核心。无论他的亲情散文、风物游记散文,还是学界人物散文,都聚焦于人类文明薪火的传承,寄寓了浓郁的人文情怀。从亲情散文到人文散文的嬗变,体现了金锦的文学创作由本相写作到角色写作的自觉,他对文化精神的坚守,对人文知识分子命运的剖析,充分显示出当下写作中捍卫人文精神和人文操守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