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当前状态失效与故障分别对应英文failure与fault,他们的概念不同,但使用上常易混淆。航空名词审定工作中曾议论过此问题,但限于时间未能深入讨论。《科技术语研究》对此展开讨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作为响应,我仅以个人在工作中的接触对此发表一些看法。我觉得使用中的混乱源于不同使用场合在观察问题的观点不同,包括不同行业部门的出发点、时效和偶发性观点,定性和一般表述的差异等。根本问题还是缺乏覆盖面广泛的,公认的统一定义。必须首先建立科学的权威性定义。目前虽然对产品失效已有明确定义,但对系统的失效和故障均无明确定义。二、本人的理解我直觉地认为使用部门的维修人员只能根据现象对某个系统认为发生了故障。不论由于某个部件失效、供电事故、外界干扰,抑或操作差错,首先查明原因,进行故障查找、故障定位、故障诊断,直止排除故障。如果查到是由某个部件引起的,则更换部件。拆下故障件按待检或送修处理。车间用仪器测试后,有时其结论仍为未发现故障(no fault found)。以上说明使用部门常以故障一词作为所有系统或设备丧失功能或发生异常情况的称谓。设计制造部门则不同,任何部件或系统在使用中或检查中出现了丧失功能或异常情况下,就得宣告此部件或系统失效。飞机上的告警系统在任何故障下触发警示牌宣告该系统失效(fail)。设计部门的可靠性指标为寿命、失效时间或统计概念上的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但使用部门只统计平均拆件(更换)时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或平均无故障时间。换句话说,制造部门应保证产品在有效工作的寿命期内不失效,这段时间要长;使用部门考虑平均无故障时间要长,这里包括耐环境变化因素和抗干扰能力在内。对于一个由许多部件、接口、线路等环节和节点组成的复杂系统,任何环节或节点上永久性或瞬态变故都会造成故障,影响系统功能,操作不当也会出现故障现象。所以使用部门只和故障打交道,不管是否有失效部件。MTBF的F原文为failure,使用部门引用它时都译成故障。安全的口号为“不带故障上天”,而不说不让系统在空中失效。在传统观念或约定俗成情况下还形成了以下认识:——对单件产品可以下失效的结论,复杂系统只说不工作、不正常或笼统称故障,从不使用失效一词。——失效适应于有时效性产品,其品质随时间而劣化,最终为失效。失效时间是可预先估测的,故障是偶发的,不能预测的。——失效是不能容忍的,故障可以容忍,在余度系统中可以故障容错,不说失效容错。——失效是对事物的定性,故障是对现象的表述。三、定义失效的定义,在多数辞典里基本上指“产品丧失规定功能”。故障的定义的两个例子如下:①产品的特性处于不能执行所需功能的偶然事故状态[1];②(元件)不能按要求的方式工作的物理状态,或(软件)引起功能单元不能完成所要求功能的意外状态[2]。这些定义给人的印象为:——所需功能、要求工作、要求功能和规定功能之间没有差别,必然使得在使用中对失效和故障两个术语混淆不清;——偶然事故状态、意外状态可能是故障的特点。以上比较参见表1。四、因果关系笔者认为失效和故障之间既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既不是故障引起失效,也不是失效引起故障。可以说某个部件失效引起了系统故障,或某个部件故障引起系统失效,但不甚确切。有人认为整个系统的失效可能由于局部故障引起,承认了这个事实,所以在失效和故障之间不予严格区分。不仅中国的文章中混淆,外国的文章中也常混用。例如波音737-600飞机训练手册34章60节第21页有一段话:“EXTERNAL FAULT——amber LED turns on for a failure external to the GPWC”。意为:“外部故障——琥珀色LED灯亮对应于GPWC的外部失效”,这里把fault和failure等同起来了。局部和整体关系中有两种相悖的说法。一是由小环节上的故障造成大系统失效,例如某根导线接触不良,造成该系统不工作。二是由小零件失效造成大部件故障,例如某个销钉断裂,使起落架放不下来;又如发动机内某个元件失效,造成发动机空中停车的大故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后者以一架飞机为大系统出发,把起落架放不下来和发动机空中停车都看成为局部故障。英文对发动机空中停车说成engine out 或engine failure(失效),这可能说明了东西方文化传统上的差异。英文承认故障和失效之间既有因果关系,又有责任关系,因为1997年《Webster's Universal College Dictionary》的释义:fault,responsibility for failure……。* 周其焕教授是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由来可靠性系统工程是研究产品全寿命过程中与故障作斗争的工程技术。研究可靠性就必然使人想到英文中的两个词“failure”和“fault”。讨论它们的定义会很有意义。我国1990年颁布的国军标GJB451“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对failure和fault是这样描述的:故障(failure,fault)——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不能或将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事件或状态。对某些产品,如电子元器件、弹药等称失效。在此定义中failure和fault是同一概念,统称为“故障”。1994年制定的国标GB/T3187《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定义为:失效(failure)——产品终止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这样的事件。故障(fault)——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预防性维修或其他计划性活动或缺乏外部资源的情况除外。故障通常是产品本身失效后的状态,但也可能在失效前就存在。在此,失效和故障的定义是分开的。在国外的许多标准术语中,除个别外,历来都是将failure和fault的定义加以区分的。但很不统一,也是讨论的热点问题。在制定国军标GJB3385-98《测试与诊断术语》时,就提出对failure和fault要不要加以区分,不区分会带来什么问题,如何定义和理解等问题。当时取得的共识是必须加以区分,“failure”对应的中文为“失效”;“fault”对应的中文为“故障”。为了深入理解和确切定义“失效”和“故障”,在原国防科工委(现总装备部)技术基础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RMTSS)工程有关术语的协调与统一”课题中,通过全面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经深入研究、分析,对失效和故障的理解和看法得到共识。二、几点结论性看法(1)除个别标准(如英国的BS 00-49-96)外,国外历来都是将failure和fault的定义加以区分的。美军标MIL-STD-721C-81等,虽然都将失效和故障分开,但并不强调失效(failure)是事件,故障(fault)是状态。在美军标MIL-STD-721C中把“产品或产品部件不或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事件或不能工作的状态”(注意:事件或状态)统称为失效。在721C和1309D中都定义“失效的直接原因为故障”,其他标准中如国际电工标准IEC50(191),前苏联国家标准ГОСТ27.002-89,日本信赖性用语JISZ8115-81,欧洲空间标准化合作组织标准ECSS-P-001A等都把失效(failure)看作事件,而把故障(fault)作为状态。一个产品不能完成规定功能,即产品已经不具备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那么该产品就失去应有的效用,这样的事件就称为失效。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称为故障。产品失效后,就不可能执行规定的功能,该产品就处于故障状态。(2)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是由于产品失效,由于产品出了故障。但预防性维修或其他计划性活动,如定期进行的维护、保养或测试检查等,这时产品同样不能执行规定功能,但产品本身是完好的,因为这种情况不属产品有故障,因此应在故障的定义中除外。此外,由于缺乏外部资源,如不属产品本身的供电系统(一次电源)因故不能供电等情况,同样应在故障定义中除外。(3)一般而言,故障是产品本身失效后的状态,此时产品处于故障状态,这时故障和失效是不需要严格加以区分,对无容错的硬件产品或软件产品而言,故障即失效。然而,在很多场合,产品有故障,但不一定失效,对有容错或冗余的硬件产品或软件产品,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时,我们就必须区分失效(failure)和故障(fault)的概念。容错是指产品在出现有限数目的硬件或软件故障的情况下,仍可提供连续正确执行规定功能的能力,此时,产品可以出故障,但不会失效。只有当所有冗余数目的硬件或软件同时有故障(概率非常小)时,产品才失效。所以说,故障也可能在产品失效前就存在,对于较复杂的产品(尤其是复杂的武器装备),这种情况经常可能发生的。因此,失效(failure)和故障(fault)应在定义上严格加以区分。(4)有关故障和失效的因果关系,在ISO/IEC DIS2382-14中,从产品结构的层次上归纳得比较清楚,其观点就是:某层次产品由于某种原因使该层次产品失效,从而使其处于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F”状态,而从高一层次产品的角度来看,这个“F”状态可能就是该高一层次产品失效的原因。在IEC50(191)中,这个“F”状态就称为“故障(fault)”。(5)单就软件而言,对于软件产品,其故障的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软件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人员失误,包括软件规格说明中对用户要求不明确,或有遗漏或解释错误;设计说明中对需求理解不正确或有遗漏;编程过程中的差错等。人为的失误会使软件产品中存在某些缺陷和/或隐错。存在缺陷或隐错的状态就是软件产品有故障。在运行阶段如果遇到这些缺陷或隐错,软件产品就可能发生终止完成规定功能能力的事件,这就是软件产品失效。但是如果在运行阶段未遇到缺陷或隐错,软件产品也不一定会失效。此外,还可以从软件产品不同层次来看故障与失效问题。例如一个软件可能由若干软件部件组成,每个软件部件又由若干软件单元组成,假设在运行阶段某个软件单元遇到故障引起失效,但包含该软件的相关部件可能由于有容错性设计而仍能继续执行规定的功能,那么对该软件部件来说并未发生“失效”事件,而只是由于软件单元出“差错”或“失效”,使整个软件部件处于故障状态。因此在软件产品的不同层次中,故障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失效,也可能只是差错(故障的一种表现),而不失效。综上所述,就软件产品而言,故障与失效是不同的,应加以区别。(6)GB/T3187-94中有关失效和故障的术语基本上采用了IEC50(191)的定义,它比较严格、确切而且全面地区分了失效和故障的定义。IEC的这个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和公认的,与我们目前的理解和认识没有矛盾。而且对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均可适用。因此,对术语“失效”和“故障”的统一和定义建议参考IEC或GB/T3187为好。  相似文献   

3.
摘要 关于“失效”与“故障”的讨论往往是从这两个名词的释义及对应的英文failure与fault应该如何翻译,及这两个词是否为同义词出发的。本文则从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为出发点,分析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提出“失效”与“故障”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对象进行描述的看法。
“失效”与“故障”是可信性工程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在制定可信性工程有关的技术标准、翻译国外文献时常常会引起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澄清概念、统一思想、促进可信性技术的普及和有关标准的制定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单纯从“失效”与“故障”两个词本身的释义或相应英语词failure与fault的翻译方法及是否同义词来讨论,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不能直截了当地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因此,本文将以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为出发点探讨“失效”与“故障”的联系和区别。一、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作为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我们选取某种两状态的可修产品。即该产品只有“好”(或称为能正常工作,亦或称为能完成规定功能)和“坏”(或称为不能正常工作,亦或称为不能完成规定功能)。产品“坏”了后即予以修理直至恢复到“好”的状态。这类产品的可信性基本模型是“好”“坏”两状态交替发生的随机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表示“好”,“×”表示“坏”,“——”表示正常工作,“……”表示修理过程。二、“失效”与“故障”是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描述在前一节提出的数学模型中,我们来看一看从“好”转化为“坏”的这一时刻。如果我们问“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答案就是产品失效了。如果我们问“这一时刻前后,产品的状态有什么变化?”,答案就是产品由能完成规定功能,即正常状态,转化为不能完成规定功能,即故障状态。在IEC标准《可信性与服务质量术语》中,对failure(失效)和fault(故障)的定义分别为“产品完成规定功能能力的丧失”和“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并在定义的注中强调了“失效与故障的区别在于,失效是事件,故障是状态”。笔者认为“失效”与“故障”是对同一个对象“产品不能完成规定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而得出的两个概念。如果从产品与外界的联系出发看问题,看其有没有完成规定的功能,那么发生了“丧失规定功能”或“完成规定功能能力的中止”就是发生了失效;如果从产品本身着眼,看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那么处于“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情况就是处于故障状态。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可信性工程技术中,“失效”与“故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失效”与“故障”总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这里还要说一下“失效”与“故障”谁先谁后,谁因谁果的问题。IEC标准《可信性与服务质量术语》是认为失效在先,故障在后。它的说法是“失效发生后,产品表现为故障”,和“故障通常是产品本身失效引起的结果”。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故障在先,失效在后,只有产品(或它的某一组成部分)有了故障,才引起产品不能完成规定功能,发生失效。笔者的观点是:这个问题不容易说清楚,上面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似乎也有片面性。如果承认了“失效”与“故障”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的反映,那么应该认为对多数情况,两者是同时的。三、failure能不能翻译为故障有一种观点认为:failure与fault不是同义词,失效和故障也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failure只能翻译为失效,不能翻译为故障。笔者认为,按本文前面的分析,承认“失效”与“故障”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的反映,那么在翻译国外文献和标准时,只要技术涵义正确,汉语表达通顺,就不一定拘泥于词对词的对应。换句话说,有时意译(活译)要比逐字对译(死译)要好。下面就几个具体的例子作进一步的说明:1.failure rate这一术语的技术涵义是图1中“好”“坏”转化的相对速度,如果强调事件的发生速度,可以译为失效率,如果强调状态变化的速度,可以译为故障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状态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个事件,只有状态的变化才有速度,状态本身是没有速度的,在英语中没有fault rate的说法,但在汉语中故障率却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实际的工程技术问题,往往要比本文中提出的数学模型复杂,如有的情况下即使产品有故障,但仍然能完成规定功能,即存在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不同的情况,那么与基本可靠性相对应的failure rate选用故障率似乎比失效率更合理。2.failure mode的技术涵义指的就是电阻开路、电容击穿、晶体管参数漂移等故障模式,而不是电视机声光全无、行扭、同步不稳等可以称为“失效模式”的现象。因此FMEA翻译为“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就比最早翻译的“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要准确。而且事实上国外也已经把原先的failure mode改用fault mode了。3.MTBF译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笔者认为是一种意译,从汉语通顺的角度要比“平均失效间工作时间”好,而技术涵义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4.
在近年来关于物质概念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只是从认识论角度下的定义,没有涉及“本体论”问题;它只回答了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但没有把物质和物质的属性区分开,因而也没有回答物质本身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列宁的定义是不  相似文献   

5.
“生命伦理学应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什么?”这个问题对我是困难的。在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主要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数目超过一百,而且情况多种多样。这三个洲,除了中国大陆外,我只去过香港、泰国和埃及。由于经验有限,我难以胜任回答这个问题。从儒家的观点,或佛家的观点,或伊斯兰教的观点,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对“生命伦理学应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什么?”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然而,来自这些国家的人,总有些共同的东西。他们对某些问题比较敏感,而来自发达国家的人则对它们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所以,虽然我不能代表所有发展中国家发表某种看法,但也许可以说出一些他们会共鸣的东西。反正,我今天要说的最好看作是来自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在休谟"应—是"问题的启发下,摩尔首创"自然主义谬误"术语,旨在反道德自然主义进路。在此基础上,弗兰克纳进一步区分了"逻辑谬误"和"定义谬误"。摩尔认为形而上学的谬误也是自然主义谬误的诱因,只是他将"善"的自然主义谬误延伸到形而上学的范畴,进而引发伦理学的宗教教权唯一性的争论,对此古尔德通过宗教和科学的权二分观点予以回应,但遭到进化伦理学者的反对,进而出现反自然主义谬误思潮,试图为进化伦理学辩护,但进化论在解释道德进化上仍显不足。  相似文献   

7.
决定性——决定论与非决定论本质的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决一直存在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孰是孰非的争论,笔者试图从一全新视角给出二者的定义,本文首先评述了学术界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分析了不合理之处,进而提出与前人已经论述过的有本质不同的“决定性”的概念,并利用这个概论给出了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全新定义。并进一步对这个定义与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如机械决定论,波普的所谓“非决定论”等进行了比较分析,使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两个概念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8.
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地位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出现字母词较早,但广泛流传使用并被词典采纳为时不久。在使用字母词问题上如何正确对待,本文提出了有条件地放宽使用;有分寸地严格审定的态度。并且注意到,目前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地位问题意见纷纭,尚不统一。特别是对读音、排序、归属等问题各持己见。本文引审某些观点,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在探讨的不同回响中,使问题更加深入并获得教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军事观点、军事思想、作战理论、作战样式、武器装备不断涌现,为表述这些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装备的军事概念及时赋予准确定义,是军事学者和专家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术语学理论和多年来的军事实践,文章主要就撰写军事术语定义应把握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语用学角度讨论如何界定技术的方法论问题,分析当代技术哲学中的七种技术定义,指出它们分属于技术哲学的三个不同学派,即技术工具论学派、技术实体论学派及技术社会批判学派。进而考察陈昌曙、远德玉教授提出的技术三个基本特征的观点,指出其优缺点,并提出新的技术定义。与此定义相联系,简述以技术认识论为核心的技术哲学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11.
“格梯尔反例”对知识三元定义提出质疑,引发英美知识论家对知识定义提出不同的修正,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派和新分支。最重要的成果是阿文·戈德曼的“因果知识说”和罗伯·诺齐克的“虚拟条件知识说”;主流学派是坚持传统的单纯从内在意识寻求为知识作确证辩护的内在主义和越出心灵的内在意识寻求从信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获得根据的外在主义;新分支有语境主义、德性知识论和社会知识论等。各派观点显示出当代知识论不再一味寻求对知识作确证无疑的辩护,而是在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交流和反思中寻求对知识的真实理解。  相似文献   

12.
《科技术语研究》2001年第3期发表了宋子寿先生的《失效与故障释义探讨》一文。笔者也拟对此问题作一些探讨。宋先生文章的主要依据是国际标准ISO-IEC 271(List of Basic Terms,Definitions and Related Mathematics for Reliability)及由此转化成的国家标准GB3187-82 《可靠性基本名词和术语》。1990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国际电工词汇第191章 [IEC 50(IEV 191)]《可信性和服务质量》。在该章中关于failure和fault的定义是:failure The termination of the ability of an item to perform a required function.N.otes:1.After failure the item has a fault.2.“Failure”is an event as distinguished from “fault”,which is a state.3.This concept as defined does not apply to items consisting of software only.fault The state of an item characterized by inability to perform a required functions excluding the inability during preventive maintenance or other planned actions,or due to lack of external resources.Notes:A fault is often the result of a failure of the item itself,but may exist without prior failure.此国际标准[IEC 50(IEV 191)]已经等效采用为国家标准GB/T 3187-94《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并替代原国家标准GB 3187-82。虽然国家军用标准GJB 451-90《可靠性维修性术语》和上述新国家标准在有关术语上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有关术语还是统一在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为宜。1.“失效”与“故障”失效与故障,对应的英语failure与fault是有联系的。都是对产品是否具有规定功能的描述。失效:产品终止完成规定功能能力的事件。故障: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区别在于失效叙述的是事件,故障描述的是状态。可以这样认为,失效了必然有故障。有故障不一定就已经失效。有时在失效前已产生了一定的故障。工程中有带病运行的情况,这时故障已经出现且在不断发展中,但尚未失效。在可靠性工程中,将失效对应英文failure,故障对应fault是比较好的。2.“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与“平均失效前时间”MTTF“平均失效间隔时间”用于修理的产品(失效后实际上加以修理的可修理产品)。它主要用以表述该产品失效的频度。有两层涵义:一是对某一个可修理产品而言,在报废之前,历经n次修复,这n次修复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即平均失效间隔时间。二是对一批某修理的产品(m个)而言,即使是第一次失效前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也有一个平均失效间隔时间。因此对一批修理的产品而言,平均失效间隔时间是批内各产品和同一产品不同次修复之间间隔时间的平均。“平均失效前时间”用于不修理的产品(失效后不修理的产品,它可能是可修理的或是不可修理的)。它用以表述使用寿命。对这类产品不存在修理。它只表示一批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它既表示产品的可靠性,同时也表示了产品的耐久性。* 雷慰宗教授是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军事观点、军事思想、作战理论、作战样式、武器装备不断涌现,为表述这些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装备的军事概念及时赋予准确定义,是军事学者和专家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术语学理论和多年来的军事实践,文章主要就撰写军事术语定义应把握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术语研究》2 0 0 1年第 3期发表了宋子寿先生的《失效与故障释义探讨》一文。笔者也拟对此问题作一些探讨。宋先生文章的主要依据是国际标准ISO-IEC 2 71 (ListofBasicTerms,DefinitionsandRelatedMathematicsforReliability)及由此转化成的国家标准GB3 1 87- 82《可靠性基本名词和术语》。 1 990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国际电工词汇第 1 91章[IEC 50 (IEV 1 91 ) ]《可信性和服务质量》。在该章中关于failure和fault的定义是 :…  相似文献   

15.
关于“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使用问题,我的看法是:1.这两类用法都是可以的,虽然我国规定使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但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近期审定公布的原子量数据仍用“原子量”(atomic weight)。2.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由于教师的不适应,仍在广泛使用“原子量”和“分子量”。3.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使用哪一种均没有很大关系,也不存在不适应的问题。4.我国教材中如何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国家标准、教学大纲等。教材中对此问题的处理是逐步发展的,有以下几个过程:1999年中学化学教材正文开始用“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但加注了括号;2001年原初中化学修订教材改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2001年初中新课标化学教材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2004年高中新课标化学教材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由此看来,在中学教材中已全部过渡到国家标准规定的名词。5.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近些年,通过逐步推广,“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已在中学及大学教材中普遍使用,因此教材中没有必要退到“原子量”和“分子量”;但在教学过程中,“原子量”和“分子量”也在广泛使用,并不会也没有造成误解,因此也没有必要强行取缔。以上是我的个人意见,不知当否,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隐私论题出发,本文将精神事件定义为从内在的观点所得到的知觉,把物理事件定义为从外在的观点所得到的知觉,并以此为起点发展出一个关于心灵的知觉二元论。本文还试图以此理论来说明心灵哲学领域长期存在的心-物互动问题,试图恢复并证明笛卡尔和莱布尼兹曾经达到的某些观察和结论。知觉是心灵最本质的特征,本文在用知觉来定义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的同时也发展出一个关于知觉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7.
我常常受到邀请对某个问题发表中国的观点。我有时问自己“中国的”是什么意思?它指什么?由于中国人(当然不仅是中国人)与世界其余部分的交往越来越加强,中国人在信念和价值方面,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从非传统的中国人到完全西化的中国人。不过,大多数中国人也许像我一样,处于二者之间。今天我要谈的包括在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观点,中国专业人员的观点,以及我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正人工智能就在我们身边,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留意到它的存在。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究竟有没有一个容易把握和界定的科学定义?历史上,人工智能的定义历经多次转变。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有很多种,具体使用哪一个,通常取决于我们讨论问题的语境和关注的焦点。这里,简要列举几种历史上有  相似文献   

19.
我与自然辩证法结缘.纯属偶然. 大学毕业前夕的一次小型物理学史报告会上,我作了一个有关对称性问题的专题发言.我的虽然幼稚但或许有点新意的观点引起了后排座位上一位中年女教师的注意.她时而颔首微笑,时而在小本子上记点什么.  相似文献   

20.
对辞书术语的定义格式作了查证,并通过与教材中的术语定义的对比,探讨两种定义格式的特点。根据参与术语翻译和标准评审的点滴积累与正反体验,将翻译定名中的常见问题尝试概括为十种。每种问题都举出实例,从逻辑、语法与格式三方面加以分析。文中举例虽取自信息技术和对定义的翻译,但所概括的定义的特点和常见问题适用于科学技术其他学科,适用于自行撰写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