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海峡两岸大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是一致的,但由于历史原因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的定名不一致。本文选取部分名词加以比较,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海峡两岸的水产品加工科技名词能早日取得一致,以利于两岸的科技交流和贸易往来。
由于历史原因和科学概念在传播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科技名词不一致之处有很多,严重影响了两岸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水产科技文献的编纂与检索,以及海峡两岸的贸易往来等。近年来,随着两岸水产贸易和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多,名词不一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制定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基本术语》,在参与这一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国际上关于水产品加工术语的最新资料,并参考了台湾省的有关水产品加工的名词,发现由于海峡两岸长期隔离,两岸的生活方式及语言用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了海峡两岸在水产品加工方面的名词差异较大,以致两岸的学术交流过程中往往需用英文进行名词的统一,这严重阻碍了两岸的学术交流和贸易往来。我们在制定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术语》的过程中,根据收集到的海峡两岸出版的有关水产品加工方面的资料,将其中水产品加工方面有差异的名词,进行了整理、汇总,并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对比,见表1,2,3,4,5,6。我们在查阅台湾有关水产加工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台湾本地区的水产加工名词也很不统一,如salted product,在台湾就有腌制品、盐藏品、腌酱制品、盐制品等多种叫法。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受到日本的影响很大,台湾的水产加工名词中也有很多属于直接引用日文的说法,如鱼介类、佃煮品、盐辛品等;对于那些难以考证的名词,我们原则上应用英文名称进行验证,但对于从日文得来的名词则难以进行考证。由于资料有限,在此仅提供一部分不同的水产名词。我们希望通过本文能引起海峡两岸水产加工及名词术语方面的专家对海峡两岸名词术语不一致现象的重视,能够早日促成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们聚集一起进行交流、探讨,使两岸水产科技名词早日取得一致,以利于广泛开展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及贸易往来。 ① 这些资料主要有:《英汉水产学辞汇》(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水产品冷藏加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英汉发酵工业词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水产微生物学》、《水产食品化学》(台北:正中书局,1968)、《冷冻食品学》(台北:复文书局,1973)、《台湾水产加工业实况》(台北:1977)、《水产制造》(台北:徐氏基金会,1979)、《水产品藻源毒素检测操作手册》(<台湾>卫生署,1999)、《水产加工》(台北:复文书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分布的《大气科学名词:1996》和台湾“教育部”公布的:《气象学名词.第四版》的对比,发现海峡两岸名词大多数是一致的。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科学概念在传播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部分名词在两岸的定名不一致。本择取若干条名词加以分析、比较,提出推荐用名,蔽帚自珍,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2010年9月8日,海峡两岸化学名词对照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刘青副主任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的工作原则,以及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的情况。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高松院士介绍了北京大学近年来与台湾在化学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他认为此次两岸化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将对促进两岸科技交流、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科技名词是科学技术交流与传播的载体,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不一致,给两岸专家的相互理解与交流造成了徊大障碍。在2009年7月12日刚刚闭幕的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两岸民间合作编撰《中华大辞典》成为一个热门议题。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坚冰的破解,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和广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十余年间,由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开展的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第四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10~15日在新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全国科技名词委代表、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家共15人。会议讨论了经过两岸专家精心选定的大气科学常用且比较新的名词共342条,经统计,讨论前342条名词中两岸用名的一致率仅为38%,经过深入、热烈的讨论,会议提出一大批两岸共同推荐用名,并以科学、准确、简洁等为原则,修订了部分用名,使两岸用名的一致率提高到80%以上。会议对今后的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做出四项决定:一是两岸专家及时整理本次会议讨论的新名词,各自上网站发布;二是继续开展新名词的交流工作,继续收集可供两岸讨论的新名词,先期以电子邮件形式进行研讨;三是由全国科技名词委从2002年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本)中遴选出一批可达成两岸一致的推荐用名,组织两岸专家研讨;四是决定2008年底之前,将在台湾召开第五届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在增加新名词、讨论共同推荐名的基础上,修订《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第二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本中,两岸名词一致率将比第一版有较大提高。会后,台湾专家还参观访问了新疆自治区气象局,两岸专家就两岸大气科学界的发展情况和一些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 (刘青)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规范水产科技名词 ,农业部将《水产品加工基本术语》标准列入为第一批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专项计划 ,以期能消除和改善当前水产品加工名词术语的混乱状况 ,做到水产品加工名词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本文对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几个意见较多、分歧较大的水产加工名词作一简单介绍。1 水产品与水产加工品 (fishandfisheryproduct)关于“水产品”的定义 ,我国一直是“海淡水经济动植物及其加工品” ,对应的英文为“aquaticproduct”。但由此却出现了很多混乱 ,即出现“水产品”的地方 ,让人搞不懂…  相似文献   

7.
简讯     
2004年8月16日至18日,第四届海峡两岸测绘发展研讨会在长春市召开期间,海峡两岸测绘学名词委员会召开了《海峡两岸测绘学名词》审定会。共有23位两岸测绘学专家参加会议。会上,海峡两岸测绘学专家对7000余条的测绘学名词中有争议的名词和新对照增补的测绘学名词逐条审定,对两岸分别提出准备删除的名词逐条进行讨论。这次会议对终审稿基本达成共识,将经过两岸专家再次审阅,年底定稿,明年出版。

(李玉英)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2007年9月28日,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与会专家包括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中科院大气所黄荣辉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谭本馗院长,气象出版社俞卫平编审,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李玉英副编审等。会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主持。会上首先由李玉英副编审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两岸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以及两岸大气科学本次对照工作任务。俞卫平编审介绍了会前的准备工作。按照会议代表的共同商定,2008年9月在台湾召开“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研讨会”,为开好这次会议,近期需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增补“大气变暖”方面的新词;2.对已出版的《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中未收录的不一致名词进行讨论,并对新疆两岸名词工作会议审定的新词进行复审。3.对第一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提出修订意见。下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讨第二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 (李玉英)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海峡两岸生态学名词对照纳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台湾“国立编译馆”确立的共同编订科技名词对照计划,并于2009年底正式启动。现将海峡两岸生态学名词对照进展情况作一简述,以便交流。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2007年6月15—17日,第八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海峡两岸天文学名词》工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20多名海峡两岸天文学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内容,一是认真研讨了《海峡两岸天文学名词对照本》,对两岸不一致的天文学名词进行了对照和协调定名;二是讨论了新一届天文学名词委近几年的审定工作任务;三是两岸天文学家共同为矮行星 Eris确定了中文译名:将Eris定名为“阋神星”,同时将其卫星“ Dysnomia ”定名为“阋卫一”。会议取得多项成果和圆满成功。 (赵伟)  相似文献   

11.
简讯     
第三届海峡两岸昆虫学名词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11月20~30日在台湾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召开。与会的两岸专家共30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两岸专家共同编订的《海峡两岸昆虫学名词》对照本中的有关问题。会上两岸专家从科学的态度出发,实事求是地就两岸称谓不一致的名词进行了认真讨论,使一些名词达到了统一。经过几天的紧张工作,基本完成了任务。会后两岸专家将分别对存疑问题进行处理后定稿。此书将由大陆出版。 (高素婷)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1月24-26日,正值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50周年纪念,海峡两岸地理学名词研讨会在郑州召开。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理学科主任宋长青研究员等11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对海峡两岸地理名词中两岸不同叫法的2000余条名词进行了认真细致地研讨。为了保证审定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3.
简讯     
海峡两岸同仁共商计算机名词合作 8月22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潘书祥副主任主持下,计算机名词委员会的张伟主任,唐志敏和钱华林副主任,电信科技情报所所长、全国名词委第四届委员雷震洲先生与台湾资讯学会秘书长、台湾大学教授赖飞罴先生,台湾政治大学蔡瑞煌教授就计算机名词的交流与合作问题进行了友好、认真的会谈。两岸名词工作者一致认为,开展名词合作对于促进两岸科技交流与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长远意义,并就两个合作意向进行了具体的讨论。①共同编纂一本有权威性的两岸计算机名词对照词典,以便为两岸及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语地区提供一本方便实用的工具书。为此两岸名词工作者同意相互提供权威性的计算机名词或词典,并成立一个五、六人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工作。②双方同意开展新名词的沟通、交流和定名的工作,为使新出现的名词在两岸达到一致化作出努力。两岸专家认为,当前应及时开展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名词的交流工作。 (张伟)  相似文献   

14.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是全国科技名词委近20年来持续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目前已经在30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名词对照工作。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日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认同。  相似文献   

15.
简讯     
2001年11月22~24日在海南召开了第五届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暨首次工作会议。新一届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主要特点是年青化,吸收了一些工作在教学、科研前沿的青年专家学者,充分发挥他们接触新知识多,对名词工作热情高、活力大的特长,同中老年专家共同做好新一届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工作。新一届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研讨测绘学新词和海峡两岸测绘学名词对照工作。会上对《测绘学名词审定工作规则》进行了认真、仔细地讨论,并审议了新一届委员会任期规划及明年工作计划。初步审议了测绘学名词新词工作项目阶段性成果300余条,并进一步明确了测绘学新名词的概念及收词范围,公布形式及审定计划。会上还讨论了《海峡两岸测绘学名词对照本》工作的事宜。 (李玉英)
2001年11月12~17日在台湾海洋大学召开了第一次海峡两岸船舶工程名词对照研讨会,成立了海峡两岸船舶工程名词对照工作委员会,两岸委员总计28人。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海峡两岸船舶工程名词对照工作的任务,严格界定了收词范围及对照的基本原则。对已收名词进行严格审定认真推敲,基本讨论通过的词条大约占全部词条的三分之二。虽然没能讨论完所收全部词条,但经过4天的热烈、认真逐条研讨,总结出很多经验,这对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益处。会上对未来的工作也作了规划:① 第一次对照研讨会讨论的成果,由台湾方面整理成文,会后一个月内寄送各工作委员会委员,双方进一步斟酌修正;② 研讨本对照的公布、出版及知识产权等事宜;③ 拟定于2002年7月在昆明召开第二次海峡两岸船舶工程名词对照研讨会;④ 两岸名词对照在第一阶段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补充。 (李玉英)  相似文献   

16.
2011年4月21日,海峡两岸机械工程名词交流研讨会在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召开。会议由刘青、杨维桢、宋天虎分别主持。刘青副主任首先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的主要进展和计划,以及适时开展海峡两岸机械工程名词  相似文献   

17.
自1992年海峡两岸实现科技界的双向交流以来,两岸学者在进行学术交流时,虽都使用汉语,但常常会遇到科技术语不一致的障碍,不得不借助英语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影响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所以,1993年第一次“汪辜会谈”就将“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的问题”列入共同协议之中。  相似文献   

18.
简讯     
2004年8月16日至18日,第四届海峡两岸测绘发展研讨会在长春市召开期间,海峡两岸测绘学名词委员会召开了《海峡两岸测绘学名词》审定会。共有23位两岸测绘学专家参加会议。会上,海峡两岸测绘学专家对7 000余条的测绘学名词中有争议的名词和新对照增补的测绘学名词逐条审定,对两岸分别提出准备删除的名词逐条进行讨论。这次会议对终审稿基本达成共识,将经过两岸专家再次审阅,年底定稿,明年出版。简讯@李玉英  相似文献   

19.
2008年9月8日至13日,海峡两岸大气科学界在台湾召开了“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会后,笔者采访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台湾召集人陈泰然教授。  相似文献   

20.
第三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台北·2002年5月)全国科技名词委参加中欧信息社会合作论坛(北京·2002年4月)海峡两岸药品名称对照筹备会(北京·2002年7月)海峡两岸测绘学名词座谈会(台北·2002年5月)第二届海峡两岸船舶工程名词学术研讨会(昆明·2002年7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