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理论,是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和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的必然逻辑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关于要  相似文献   

2.
一九九二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巡时,就当前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谈话。这些充满唯物辩证法的光辉思想,对于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党确定的宏伟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针对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根据这一战略思想而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1世纪我国将“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教育发展确定的战略目标。要完成这个战略目标,我们就要对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教育管理的问题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博大精深的邓小平教育思想理论框架中有一个核心内容,这就是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3年2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提出的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许多重大政策措施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而展开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认为,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指示,进一步了解其精神实质,是我们全面理解和掌握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础,是指导我们开展教育改革,使教育走向健康发展道路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进一步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实质,是如何发展中国经济,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集中反映了这一要求,因而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根本途径又在于教育的发展.邓小平紧紧把握住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在继承毛泽东同志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及具体任务.学习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正在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在邓小平同志丰富的教育思想中,“三个面向”是我们理解、把握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关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要面向世界,从空间上阐述了教育及其发展的外延关系;教育要面向未来,从时间上阐述了教育及其发展的外延关系。“三个面向”构成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三维立体构架,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模式,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述,概而言之主要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村政策的立足点,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及两个飞跃等思想。本文试图从这五个方面对邓小平“三农”思想之合理内核和深远影响加以阐释,指出小平同志“三农”思想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党和国家制定“三农”政策的理论指南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在一九八三年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提出的。它是邓小平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总结国内外教育的历史经验,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的,集中体现了邓小平教育改革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为了深刻理解“三个面向”的精神实质,提高教育改革的自觉性,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笔者认为有必要就“三个面向”的提出,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科技和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受到良好教育而具有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民和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纵观世界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重视科技和教育的民族才能在世界上创造灿烂的文化而建立发达的国家.当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概括了100多年来科技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的战略思想,这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是一个重大的贡献.邓小平的科学思想与教育思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中心任务,也是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四个现代化包括工业 农业、国防和科  相似文献   

11.
在邓小平同志所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宝库中,教育内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对教育工作的一系列精辟论述,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而其教育思想中的基本观点,在体现国家意志的《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中,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了下来。这表明,在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中,正因为邓小平教育思想是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实践检验被证明了的正确思想,才会成为教育法律的理论基础,才会被吸收到国家的法律之中,成为国家的意志。以下仅就几个问题探讨教育法律中的邓小平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问题 《教育法》作为教育的根本大法,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立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教育法》总则第二条明确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优先发展的基本原则。仔细考察,我们发现《教育法》中的这一指导思想正是源于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最大的特点是接受邓小平同志所确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基本价值。但在具体的人生价值观上却表现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徘徊不定。确定价值导向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教育,区分大学生作为被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使价值导向真正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和“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一系列重要观点的论述,充满了辩证逻辑思维;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而且是一部新时期的“思想创新学”。  相似文献   

14.
文中阐述了为实现现代化,为迎接世界经济、科技挑战,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发展是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战略目标,高等学校要努力实践“三个面向”思想,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贯思想。回顾这一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胜利地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规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全面理解和长期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一次在会见国际友人时谈到: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共产主义的含义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极高度的发展,社会物质极端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动员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有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主要体现在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几个方面。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论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的三个显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高等教育,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突出体现了以下三个特征:一、强调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性。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直接向社会输送各类建设人才。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政治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所以,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和重视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问题,他一再重申: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如果只说四个现代化,即不讲社会主义就离开了问题的本质,也就…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标志着我们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们要按照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党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