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酚类化合物能促进致瘤农杆菌对单子叶植物鸭跖草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万银 《科学通报》1989,34(10):776-776
致瘤农杆菌能够侵染受伤的植物细胞,并继而将其Ti质粒上的一段DNA(即T-DNA)转移至植物基因组,使植物产生冠瘿瘤。农杆菌的Ti质粒是目前可资利用的高等植物基因工程的最好载体。早期实验表明:除百合目和天南星目的部分单子叶植物外,农杆菌的宿  相似文献   

2.
李宝健 《科学通报》1989,34(8):615-615
当前,应用改建和“解除了武装”的根瘤农杆菌的Ti质粒作为植物基因工程载体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已建成了若干套植物基因工程的实用载体系统,运用这些系统结合叶圆盘转化法(Leaf-disc transformation)已能将不少外源基因引入双子叶植物细胞并使被转化植物产生了新的性状。但由于根瘤农杆菌宿主范围的限制,使得应用这一载体系统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迄今为止,在单子叶植物中仅有石刁柏、水仙、吊兰、黄独四种植物能够  相似文献   

3.
吴玉华 《科学通报》1983,28(17):1068-1068
冠瘿畸形苗BT_(37)是Braun及其同事们用根癌杆菌T_(37)菌株(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T_(37) strain)诱导体外培养的菸草组织(N.tabacum C.V.Havana)形成冠瘿而得到的。是一种Nopaline类型的冠瘿。值得重视的是在典型畸形苗培养物中从没看到过根的发生。为了研究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采取将畸形苗从培养物中分离下来,嫁接到正常菸草的茎  相似文献   

4.
植物基因工程中Ri质粒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植物基因工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以农杆菌为介导的转化植物的方法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基因转导手段。目前,对根癌农杆菌Ti质粒的研究和应用已日趋成熟,那末有关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结构、功能和它的应用情况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5.
近来,常常听到欧洲某国的人们拒绝接受转基因产品,并为此向政府提出抗议,要求禁止这类产品生产的消息。转基因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让人如此情绪激昂呢?下面就和大家谈一谈植物转基因技术。 植物体内的“异己分子”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外源基因(不是受体细胞本身具有的基因)设法导入受体细胞,使受体细胞获得外源基因所表征的特性。那么如何将外源基因转入植物细胞中呢?早先人们发现在土壤中的一种植物病原菌——土壤农杆菌能侵入植物的受伤部位,使植物产生瘤,而瘤的组织基因组中插入了农杆菌的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菌中有Ti质粒,它是一个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分子,该质粒上的一段DNA,称为T—DNA,它能转移并整合进植物基  相似文献   

6.
梁亚杰 《科学通报》1989,34(20):1599-1599
葡萄冠瘿病是由生物3型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引起的。这种病原菌对放射土壤杆菌K84菌株产生的农杆菌素(Agrocin)不敏感。最近我们从葡萄冠瘿瘤中分离出一株产农杆菌素不致病的  相似文献   

7.
酚类化合物促进根癌农杆菌对植物离体外植体的高效转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许耀 《科学通报》1988,33(22):1745-1745
建立有效的遗传转化系统是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活跃的领域。最近证明,宿主植物细胞分泌的某些物质,能够诱发根癌农杆菌及其Ti质粒中有关促进T-DNA由细菌向植物细胞中转移基因的活化,特别是诱导Ti质粒上毒性区(Vir)调节子的活化及Vir基因的表达。Vir基因是T区DNA开始由Ti质粒向宿主细胞核中转移所必须  相似文献   

8.
根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李卫  郭光沁  郑锠 《科学通报》2000,45(8):798-807
综述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近几年获得的新进展,在转化机理方面,对农杆菌自身转录与调控的研究与相当深入。而对有关的植物编码因子的研究也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转化范围上,对真菌与裸子植物的转化取得了不少进展,单子叶植物尤其是一些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禾谷类作物应用农杆菌介导相继获得了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9.
存在水稻中新型农杆菌毒性区基因的信号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中朝 《科学通报》1995,40(12):1126-1126
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Ti质粒毒性区基因所编码的特殊的接合系统将介导T-DNA由农杆菌向高等植物的运动和转移.在双子叶植物中,该系统可通过二元调节系统被许多植物酚类激活.然而,对单子叶植物,尤其是禾本科作物而言,有关毒性区基因诱导因子的报道甚少.我们曾采用带有vir::lacZ融合基因的农杆菌系列菌株,研究了水稻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的渗出液及提取液对农杆菌毒性区基因的激活作用,发现只有在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扬花期的叶片才能检测到较强的诱导活性.我们纯化了水稻中的毒性区诱导信号分子(RVS),其中一个为3,5-二羟-3’,4’-亚甲二氧基-5’-亚甲二氧基-5’-甲氧基-β-羰基二氢查耳酮(C_(17)H_(14)O_7).RVS的诱导方式与乙酰丁香酮(AS)相似,均随诱导物浓度和时间变化而变化.结果表明:在水稻中存在着毒性区基因诱导的信号分子,但只有在特定组织及特定发育时期才可被明显检测到.  相似文献   

10.
蒋兴邨 《科学通报》1984,29(13):814-814
进行植物遗传工程研究需要把外源的DNA引入到植物的细胞中,继而使其和植物细胞的基因组整合并能表达。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um tumefaciens)的Ti质粒被证明是植物基因转移的良好载体本文作者曾利用致瘤农杆菌诱导龙葵植株产生畸胎瘤,并且在培养条件下,分化出含有胭脂碱合成酶基因的愈伤组织和幼苗,从而完成了T-DNA在龙葵细胞中的转移。Hall和Kemp成功地利用Ti质粒将插入到T-DNA的菜豆贮藏蛋白基因转移到向日葵,在其瘤组织中产生菜豆蛋白的DNA的转录产物,为植物遗传工程的研究展开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能够杂交吗?如果采用常规的有性杂交的方法,不可能使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杂交.如果采用传统的嫁接技术,也不可能成功.这是因为双子叶植物有形成层而单子叶植物没有形成层,并且两者亲缘关系很远,如将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嫁接在一起,接穗会很快死亡.如果采用细胞融合和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成功的可能性在目前也是非常渺茫的.至今还未见到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细胞融合获得杂交植物的报道.如果采用基因体外重组的方法,实现单子叶植物  相似文献   

12.
植物基因工程领域研究工作的快速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将外源顺序导入植物寄主中去的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系统中,冠瘿瘤农杆菌的Ti质粒和植物花椰菜花叶病毒是两类研究得最多的载体系统。冠瘿瘤农杆菌以许  相似文献   

13.
根癌农杆菌Ti质粒的T-DNA上带有1、2号基因(tms,编码与植物生长素IAA合成有关的色氨酸单氧化酶及羟化酶)和4号基因(tmr,编码与植物细胞分裂素合成有关的异戊烯基转移酶)。已经证明,向植物导入这些基  相似文献   

14.
蒋兴邨 《科学通报》1986,31(14):1101-1101
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中,致瘤农杆菌的Ti质粒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基因运载工具。但在实际应用之前仍有许多困难尚待解决。其中困难之一,是Ti质粒诱导的植物冠瘿瘤不是在所有的植物物种上成为畸胎瘤而能分化出幼苗,使T-DNA在植株个体水平上表达。据目  相似文献   

15.
邱并生 《科学通报》1992,37(21):1997-1997
虎尾草条纹花叶病毒(CSMV)属于双生病毒,其基因组为单链环状DNA。但在被侵染的植物中可形成复制型的病毒双链DNA。寄主植物为单子叶植物的双生病毒有CSMV、玉米线条病毒(MSV)、玉米矮缩病毒(MDV)和马唐线条病毒(DSV)等。本研究的目的是企图用这类病毒对单子叶植物的侵染性构建禾谷类植物的基因转移载体。  相似文献   

16.
未传粉子房显微注射向水稻转移外源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忠训 《科学通报》1987,32(11):863-863
基因转移无疑是改造高等动植物的遗传特性,实现培育新品种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Palmiter和Brinster等人用显微注射法进行基因转移,培育出大体形小白鼠,比利时的Montagu和联邦德国的Shell等利用Ti质粒载体向烟草等双子叶植物中转移了外源基因,并且得到了表达。这些成功的实验向人们展示了基因转移技术的美好实用前景。单子叶植物,  相似文献   

17.
土壤杆菌固氮作用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静娟 《科学通报》1992,37(18):1725-1725
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在分类学上属于根瘤菌科(Rhizobiaceae),一直被认为不固定N_2而区别于根瘤菌和其它自生固氮菌。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土壤杆菌具有固氮作用,我们系统地鉴定了土壤杆菌属根癌土  相似文献   

18.
冯新华 《科学通报》1987,32(8):613-613
致瘤农杆菌感染创伤的双子叶植物后,由于创伤激活了细胞体内的特异性信号分子,诱导Ti质粒毒性基因(vir)的调节和转移DNA(T-DNA)中间物的产生,从而使T-DNA转移到植物细胞之中。T-DNA中致瘤基因(onc)的表达导致冠瘿瘤的形成;胭脂碱合成酶基因(nos)或章鱼碱合成酶基因(oct)表达产生胭脂碱(nopaline)或章鱼碱(octopine)。这类胍基衍生物(opine)的检测就能为T-DNA是否在植物细胞中表达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因此,人们能够以nos或oct为标记基因利用农杆菌的Ti质粒作为植物基因工程载体,从  相似文献   

19.
从兔子肝脏细胞中扩增到防御素NP_1成熟肽的编码序列 ,长约 2 0 0bp .将此片段插入到切除了GUS编码序列的pBI1 2 1质粒载体中 ,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 pBIC_35SNP1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 ,将pBIC_35SNP1导入烟草细胞中 ,并获得了经Southern杂交证实的转基因植株 .进一步的Northern杂交证明防御素NP_1基因能够在转基因植株中正常转录 .抗菌实验表明转基因植株增强了对烟草青枯病的抗性并延缓了烟草青枯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运用植物外源遗传物质动态导入法,将大蒜(Allium sativum L.)、胡葱(Allium fistulosm L.)和玉米(Zea mays L.)的遗传物质分别导入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的体细胞中去,约三个星期,就可获得大蒜—青菜、胡葱—青菜和玉米—青菜纲间杂交的完整植株。然后,采用交叉免疫电泳技术,对供体、受体与杂交植物的组份Ⅰ蛋白分别进行分析,清楚地表明青菜受体细胞内导入的有关外源基因已经与细胞内有关DNA发生杂交,并在合成的组份Ⅰ蛋白上得以表达。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杂交的成功,使得被子植物亚门内的各种植物进行各种组合的杂交,产生了现实的希望。这一杂交技术在使用时简便易行,重复性强,成功率高以及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