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综述了分子印迹技术在手性药物分离、临床药物分析、药物传递系统、中药活性成份分离等中的应用,并对其面临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王冬梅 《科技信息》2010,(12):I0090-I0091
近年来,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在药物传递系统研究领域越来越受瞩目,部分聚合物已应用于各种剂型。本文简要介绍了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降解机理,综述了壳聚糖、聚酯类等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作为新型药物传递系统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是一类功能性聚合物,具有随外界环境变化而结构或性质改变的特征,在药物/基因传递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这些材料的优势是可识别局部生理条件异常,如肿瘤细胞中较低的pH,偏高的温度及氧化还原平衡等.其中,活性氧响应型纳米载体可充分利用病变组织或细胞中的高活性氧水平,调节药物或基因的靶向传递和释放,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近年来活性氧响应型聚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其合成方法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实例,重点介绍了两类活性氧响应聚合物材料即水溶性改变材料及结构降解型材料,最后对活性氧响应型聚合物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4.
化疗是肿瘤等重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肿瘤复杂的发病机制以及耐药性的产生极大地限制了传统单一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基于联合给药策略的多药给药系统,具有同时装载多种药物和药物释放行为的可控性等特点.主要就纳微多药给药系统的背景以及设计研究现状展开综述,希望为后来的研究给以启发.  相似文献   

5.
将功能材料引入到药物传递系统当中,极大地推动了药物传递系统研究方向的发展.重点介绍功能材料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并总结了药物传递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药物传递方面,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可使其具有靶向性,并可控制其缓释能力、通透性及作用时间。本文对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磁性纳米粒子、纳米金和纳米乳剂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聚合物胶束在医药领域中的新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合物胶束药物载体稳定性好、载药能力强、粒径小,是一类很有潜力的药物传输系统,它有力地拓展了胶体系统在药物控释、靶向等方面的应用。本文介绍了聚合物胶束在医药领域的一些新应用,包括追影剂载体、药物/基因载体、靶向药物传输系统以及在免疫学中的应用。预示着聚合物胶束药物传输系统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聚酰胺-胺(PAMAM)型树枝状大分子聚合物是一类高度支化的聚合物,其不但内部具有空腔,而且表面有大量可供修饰的官能团,可以通过聚乙二醇化、乙酰化、糖基化和氨基酸等官能团化的表面修饰,来中和其表面的阳离子电荷并改善其树枝状大分子的生物相容性,也可与药物、质粒DNA、寡核苷酸和抗体等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与传统的线性高分子相比,PAMAM树枝状聚合物具有生物降解性、非免疫原性和多功能性等优点,是促进其在药物递送、转染、肿瘤治疗以及具有高度精确度和选择性的诊断应用中的关键因素.PAMAM树枝状聚合物在医学领域、膜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该聚合物在药物递送、基因治疗、诊断成像、光动力学治疗和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等方面的应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体系统传递矩阵分析柴油机配气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推导基于多体系统传递矩阵的动力学模型建模过程,建立了配气系统基于多体系统传递矩阵的单质量和二质量动力学模型.为检验该方法建模的有效性,以某柴油机配气系统为例,将以新方法建立的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模型与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GTSUITE建立的多柔体动力学模型进行比较.实验表明,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模型较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于气门的升程曲线、丰满系数等参数的计算值误差更小,且求解更简便;较多柔体动力学模型建模更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绿茶多酚的化学组成、生物代谢以及在药物开发领域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对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茶多酚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可以通过干预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等各个阶段来进行,但茶多酚发展成为治疗药物还是面临很多挑战,比如,低生物药效率.基于纳米颗粒的药物传递系统相比单纯的茶多酚具有特别的优势,同时,为了处理新出现的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局部药物过量效应,有必要确定包裹纳米粒子以后的药物实际用量和药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针对目前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存在种种不足的基础上,介绍了抗肿瘤药物联合磁场后在肿瘤治疗研究中的应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抗肿瘤药物联合磁场的相关文献,并分析、归纳后,综述了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及其优缺点,以及近年来磁场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各种生物学效应等,详细阐述了抗肿瘤药物联合磁场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生物磁学的发展,抗肿瘤药物联合磁场的方法在肿瘤治疗研究中因其独特的高效性和靶向性等优势,将为今后临床治疗肿瘤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常合并多种并发症,用药种类繁多,需联合用药以控制病情.本文通过调查某医院的冠心病联合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文通过随机抽取本市某三甲医院一周门诊处方,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冠心病使用药物名称及用量用法,根据药品的使用率及联合用药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某三甲医院治疗冠心病主要药物为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β-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ARB类、ACE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本文冠心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由于其发病机理复杂、合并症多,所以需要联合用药治疗,以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物及手术方法联合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根据真菌性角膜炎轻、重的不同,采取单纯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方法和联合结膜瓣遮盖治疗.结果:18例患者角膜溃疡完全愈合.结论:氟康唑、伊曲康唑联合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药物,对药物不敏感患者尽早行联合结膜瓣遮盖术,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自从维甲酸(RA)被用于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特别是被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以来,人们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方面对其分子结构进行改造,以寻找高效低毒的维甲类抗肿瘤药物.另一方面对其抗肿瘤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维甲类药物抗肿瘤机制包括抑制增殖、诱导分化、促进凋亡、增加免疫等多个方面,它在体内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信号传递系统实现的.对最近十多年来维甲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状况作了扼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采用阴离子活性聚合(AROP)的方法分别合成3种不同结构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线型共聚物聚乙氧基乙基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PEEGE-PEO-(OH))、星型聚合物PEEGE-PEO-(OH)_3以及类树枝状聚合物PEEGE-PEO-(OH)_(24).通过~1H-NMR及GPC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透析法制备负载阿霉素的聚合物胶束,通过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对胶束的形貌及尺寸进行表征.结果表明:3种胶束均具有球形结构;与线型及星型聚合物相比,两亲性类树枝状聚合物具有最高的载药效率与载药量;体外药物释放结果显示3种聚合物均具有pH敏感释放特性,且类树枝状表面致密结构可降低药物在中性环境下的释放率.  相似文献   

16.
纳米粒子在抗癌药物传递、基因治疗、临床诊断等生物医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将作用机理不同的抗癌药物联合使用可达到提高药效的作用.通过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海藻酸/碳酸钙杂化纳米药物传递系统.该制备方法简便,条件温和,所得纳米粒子的尺寸与形貌可控.体外释药行为研究表明,同时负载阿霉素与紫杉醇的海藻酸/碳酸钙杂化纳米粒子对2种抗癌药物均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体外细胞毒性研究表明,载体材料毒性很小而载药纳米粒子对HeLa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肿瘤已成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纳米技术尤其是纳米药物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肿瘤的治疗带来众多新的潜在治疗选项。诸如纳米粒子、脂质体以及聚合物-药物偶联物等多种纳米药物体系均得到了大量研究和关注,多种聚合物被成功应用于抗肿瘤纳米药物的开发过程中。聚(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PHPMA)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构多样性以及较优异的"隐身"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于纳米药物的设计与合成中。本文综述了学界及本课题组关于PHPMA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聚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对其生物学性能的影响。相关构效关系的明确可为基于PHPMA高效纳米药物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严重威胁着女性健康,化学药物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临床治疗中常因乳腺癌细胞产生多药耐药性而导致化学药物治疗的失败。本文就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单味中药成分、中药复方及中药联合在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性中的应用及目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黑色素瘤是一种曾经让医生束手无策的恶性肿瘤,既往治疗手段有限,放疗、化疗及传统免疫治疗疗效不佳,患者预后极差。2011 年以来,小分子靶向药物(包括BRAF 抑制剂Vemurafenib、Dabrafenib,MEK 抑制剂Trametinib 等药物)相继面世,预示着黑色素瘤内科治疗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阶段。而免疫靶向治疗(如抗CTLA-4 抗体,抗PD-1、PD-L1 抗体)在多项临床试验中的成功,更是缔造了肿瘤治疗的新理念。黑色素瘤治疗逐渐摆脱传统抗肿瘤治疗的模式,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可预见的将来,新治疗靶点的研发、多种小分子靶向药物、多种免疫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以及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等模式将会是黑色素瘤治疗的主流。本文主要从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免疫靶向治疗、化疗3 个方面综述黑色素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人口老龄化使骨性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中药单药及复方防治老年骨性疾病具有整体调节、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等优势,因作用于不同的器官及组织,从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上发挥药物治疗作用,故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网络药理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可预测中药活性成分及疾病靶点,富集相关通路,系统评价中药治病的作用机制.本文主要综述网络药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