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二战之后,传铳科普(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进入了新的阶段;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这是由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哲学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本文试对其哲学背景进行解读,分析其哲学根源,探索对科普及其发展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日本科普政策、科普奖励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日本科普奖励制度的历史分期、实施规范、授奖事例进行了考察。探究了日本科普奖励制度、科普政策和科普实践的内在关联、科普政策和奖励制度形成的社会背景、科普奖励制度对科普实践的推动作用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日本的科普政策和实践从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及科学传播的转向过程。  相似文献   

3.
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技术普及除了国家立场和科学共同体立场外,还可以设想一种个体公民立场,这三种立场与三种科普模式有大致对应关系,其中传统科普对应于国家立场,公众理解科学对应于科学共同体立场,而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对应于个体公民立场.作为科普新形态的科学传播,也有自己的若干信条.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7):123-125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越来越居于现代社会系统的核心部分,并已成为人们集中关注的关键问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科教兴国远大目标的实现以及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进程。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及其社会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既包含着公众与科学家的互动,也包含着公众与政策决策者之间的互动。《科普理论要义——从科技哲学的角度看》一书,对我国当代科学普及的内容、特点、社会功能以及发展趋势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作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发展中遭遇了自身的困境和问题。科学修辞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资源能够在公众理解科学领域发挥其功能,为讨论缺失模型、语境模型等理论问题,科学传播、技术的社会责任等实践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进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6.
从逻辑维度而言,科学传播的本质是改变思维方式。在每一种科学传播的背后,都隐藏其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传统科普关注科学知识,其背后是演绎主义思维;公众理解科学关注受众态度,其背后是面向公众的修辞学思维;反思性科学传播关注传播机制,特别是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其背后是元认知的批判性思维。大科学视域下的科学传播新时代,要求把公众作为平等的理性对话者,从以一方为中心的“缺失”模型演进到以论证为中心的对话模型,以期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反思性均衡”。为此,科学传播必须超越绝对的理性主义和相对的修辞学,秉持一种批判的理性主义精神,才能建设一个良构的科学传播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只有理解科学,才能更好地应用科学。科学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科学的新视角。本文主要介绍、分析和研究现代西方著名科学社会学家P.魏因加特(Peter.Weingart)科学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内容;科学自我控制理论和外部控制理论。他通过把科学作为一种建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原因,阐述科学发展变化的前提条件和科学的自治与自我控制,从而论述了他的科学自我控制理论。他又通过对政治系统作用于科学系统的机制的分析,阐述了他的科学外部控制理论(主要是阐述科学外部控制的条件)。最后,在“科学自我控制与外部控制的关系”这个标题下,他的科学社会学理论的两大核心内容被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8.
公众理解科学的新模式:欧洲共识会议的起源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公众理解科学领域,欧洲国家率先发展了许多公众参与科学事务的实践模式,丹麦技术委员会创造的共识会议是其中之典型代表。在关注共识会议被广泛传播的前提下,文章从文化、社会、政治的角度,分析了共识会议在欧洲产生并受广泛关注的历史背景;并着墨共识会议的组织程序与特点,分析了国内外共识会议研究中的两条线索——民主政治、公众理解科学;指出共识会议对民主政治的贡献是有限的,应在公众理解科学的背景中,寻求其作为公众理解科学新模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硬科普是对前沿科学技术背后的原理进行清晰的介绍,其意义在于影响那些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人,从而帮助公众对这些科学技术有更好的理解,同时遏制谣言的传播。“硬科普”这个概念是比较新的,此前相关的报刊、文章里也有提到,但是各自表述、理解很不一样。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的是,我们怎么去理解“硬科普”这个概念,硬科普的科普效果又该如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科学公民身份的内涵,提出科学公民身份概念是理解和评估科学与公众关系的新阶段;回顾了研究进展,提出了测度科学公民身份的初步构想;阐述了加强对科学公民身份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测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公共性视角对科技传播与普及过程中涉及的科普需求、科普事业、科普事业产品等公共性载体进行分析,尝试回答科技传播与普及为什么具有公共性,其公共性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其公共性又具有哪些特征等问题。指出,科普事业及其产品在实质上是满足科普需求、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式途径与物品中介,但并非是唯一路径。随着科普产业的兴起,上述方式途径与物品中介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与特征。  相似文献   

12.
法国曾是世界科学的中心,物理学也曾是法国的传统强势学科。但是19世纪后半叶尤其20世纪前50年左右,法国的物理学与英国、德国的该学科发展相比,明显滞后了。贝尔纳在其著作中,表达了他对法国科学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的看法。贝尔纳的观点扼要却没有通过具体事例予以说明。通过著名的法国科学家迪昂与居里等人的遭遇,可以看出贝尔纳的说法是准确的,即科学界的老人统治以及政府的不重视是法国科学发展滞后的关键症结。法国科学界老人统治的后果值得中国科学界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提过一种看法:中国哲学家不需要现代科学。这种观点从未得到过学术界的讨论。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自然观念的存在分析来进行这样的考证。文中以《庄子》和《中庸》为基础,对道家和儒家中国式的存在关怀以及它们为何对现代科学观念下的科学研究不感兴趣进行考察,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这两部著作中包含了一种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与作为现代科学基础的终极关怀完全不同。为了佐证这一观点,文中对徐光启和伽利略进行了简要比较,并提出这样一个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透视作为现代科学基础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4.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清楚地意识到世界已经进入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批评洋务运动只注重技术、轻视基础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本末倒置、轻重失宜.他们认为,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广大民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维新派倡导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新思路,在中国近代科技思想史上是一次认识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职业演变与科普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家职业的生成和演进表征着科学建制化水平的高低,科学家科普责任的增强促进着科学建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本文把科学建制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逐一探讨了科学家职业的形成和演变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家科普责任的产生和变化.  相似文献   

16.
该文首先对西方科学哲学家托玛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共同体”概念作了分析,然后讨论了“科学共同体”在近代西方(欧洲)的形成以及它的作用,同时对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进而指明“科学共同体”未能于明末清初出现是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内在原因之一,最后以中国科学技术在20世纪10~40年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例,得出“科学共同体”是将科学技术向前推进的有力杠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钱三强科学史贡献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对科学史学科的发展也贡献卓越。本文梳理了钱三强公开发表的有关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著述,探讨了他对科学史的贡献,认为,钱三强是原子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和传播者,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记录者与研究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重视科学史的学术价值、科普功能、教育功能和资政功能是钱三强科学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近年来,科学传播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传播内容,而忽视了本来就是传播学最重要内容的对传播机制的研究。另一方面,简单地以科学传播替代传统的科普概念也是存在问题的。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传播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