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丙烯酸类树脂为基料的水性油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丙烯酸、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等为基料,在过硫酸铵、过氧化苯甲酰存在下,以水或醇作溶剂进行聚合,然后加入聚乙烯醇、丙烯醇胺、醋酸乙烯等进行改性,合成了几种不同的水溶性丙烯酸改性树脂。将上述树脂加入颜料、消泡剂、分散剂等,制成水性油墨,经测定其成膜性、耐磨性、耐水性等性能均达到了水墨在印刷上所要求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对涂抹改性丙烯酸树脂及环氧树脂的普通混凝土试件进行盐冻融循环试验,通过观察试件的外观和测定试件的Cl~-侵蚀深度、Cl~-含量,比较分析改性丙烯酸树脂和环氧树脂对混凝土试件的防护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涂抹改性丙烯酸树脂的试件较涂抹环氧树脂的试件Cl~-侵蚀慢,破坏也较晚,表明改性丙烯酸树脂较环氧树脂对混凝土起到了更好的防护作用;此外,改性丙烯酸树脂可低温快速固化,更适用于氯盐侵蚀和冻融循环双重作用下混凝土的防护。  相似文献   

3.
针对水溶性醇酸树脂干燥性能较差的缺点,利用丙烯酸类单体和苯乙烯对产品进行改性,并对改性后的树脂作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树脂获得了与传统溶剂型醇酸树脂相当的干燥性能.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化学方法将三甲氧基硅烷甲酸作为功能型改性试剂制备羟基改性丙烯酸树脂.考察了改性树脂酯化工艺和乳化工艺操作条件对树脂涂膜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操作条件:酯化温度90℃、水与有机相比例1.5∶1、黏度在2100之下时,此时可得到稳定体系的羟基改性丙烯酸树脂乳液,其涂膜耐高低温性、耐候性、耐溶剂、附着力等性能比改性前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5.
采用丙烯酸树脂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制备了性能优良的汽车面漆,讨论了分散剂种类及用量、氨基树脂的种类及配比、改性树脂的用量等因素对涂料性能的影响,结论指出该产品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汽车OEM涂料。  相似文献   

6.
快干丙烯酸醇酸树脂涂料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以低分子量的羟基丙烯酸树脂为改性剂,采用单甘油酯法合成愉干丙烯酸改性醇酸树脂,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醇酸树脂的油度,丙烯酸树脂(PPA)中甲基丙烯酸的含量及邻苯二甲酸酐与PPA的摩尔比对树脂涂膜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配方和工艺。  相似文献   

7.
为使再生纤维和造纸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带碱半纤维素废液得到有效利用,解决传统高吸水树脂成本高、耐盐性差、凝胶强度低等问题,以半纤维素、部分中和的丙烯酸、膨润土为原料,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引入聚乙烯醇(PVA),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合成了聚乙烯醇改性半纤维素-g-丙烯酸/膨润土半互穿网络高吸水树脂,采用FTIR,TG和SEM对产物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考察PVA的引入及其与黏土的协同作用对树脂网络结构和吸液、保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纤维素-g-丙烯酸/膨润土基础上引入适量的PVA,可以成功制得聚乙烯醇改性半纤维素-g-丙烯酸/膨润土复合高吸水树脂;当PVA质量分数为3%时,树脂的吸水率和吸盐水率分别提高了40.6%和34.7%;改性后树脂的三维网络结构得到有效改善,表现出良好的吸液性能和保水性能。在纤维素综合利用中,利用半纤维素废碱液制备高吸水树脂,可以变废为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8.
单独采用叔碳酸缩水甘油酯(E10P)接枝改性制备高固低黏丙烯酸树脂普遍存在合成转化率不高、树脂性能不足等问题。研究配合叔碳酸乙烯酯(VV10)以提高E10P与共聚体系的相容性,探究了最佳合成工艺及配方组合。研究表明:VV10用量3%,E10P用量为7. 5%时,树脂黏度低,原料转化率高,树脂性能稳定;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92℃,滴加3. 5 h,保温3 h,制备的丙烯酸树脂工艺可行;引发剂用量1. 5%,链转移剂用量0. 6%时,单体转化率高,树脂黏度低,气味小,储存稳定性较好,树脂漆膜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9.
储能自发光涂料的研制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燃烧法制备了长余辉稀土发光材料SrAl2O4:Eu2+,Dy3+.以有机硅-硅溶胶改性丙烯酸树脂为基料,添加适当的发光粉及助剂研制出一种新型长余辉发光涂料,确定了该涂料的最佳配方,测定了发光涂料的各种性能,探讨了影响发光涂料性能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水性丙烯酸涂料具有优异的耐光、耐候性能,综合性能优良,在诸多行业得以广泛应用。介绍了丙烯酸树脂改性技术、新型聚合技术工艺以及丙烯酸涂料应用现状,并阐述了今后水性丙烯酸涂料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淀粉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树脂的新工艺.结果表明,在淀粉接枝丙烯酸的共聚物中填充一定量的糊化淀粉,进行热交联,由于二者的协同作用,使树脂的吸水率不仅不降低,而且还稍有提高.树脂中淀粉含量明显增加,成本大幅度降低,有利于高吸水树脂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丙烯酸及丙烯酯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了丙烯酸及3种丙烯酸酯类物质对鱼类、藻类及水生甲壳类的毒性,以探讨有毒赤潮藻类棕囊藻所产生的这类物质对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的影响。方法:使用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类物质分别对不同水生生物进行半静止的96h或48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对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96h半致死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15.30、14.56、15.61、19.88mg/L;丙烯酸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扁藻(Platymonas elliptica)、小球藻(CHlorella minutissima)3种海洋微灌96h生长潜力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60.34、72.41、50.73mg/L;丙烯酸对丰年虫(Artemia salina)、网纹Shao(Ceriodaphnia reticulata)48h半效应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143.50、135.41mg/L。结论:研究得出的丙烯酸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虽大于赤潮期间海水中丙烯酸的质量浓度,但远小于棕囊藻囊内质量浓度,说明棕囊藻产生的丙烯酸类物质对其他水生生物具有一定毒性,丙烯酸的产生与棕囊藻占据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绝对优势及赤潮期间鱼类的大量死亡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光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丙烯酸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光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聚丙烯酸-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并对光引发剂用量、曝光时间、丙烯酸中和度以及交联剂用量等对光聚合反应的影响和对产物吸水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所制得的吸水性树脂吸水率达1550mL/g,对0.9%NaCl溶液的吸液率为160mL/g。  相似文献   

14.
以丙烯酸、丙烯酞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为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环已烷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高吸水性树脂,考察了分散剂种类、用量、混合分散剂、防粘剂对树脂物理状态和吸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丙炔酸甲酯(MP)、二乙胺和甲醇为反应物,合成了反式-βN,N二乙基氨基丙烯酸甲酯、α和反式β-甲氧基丙烯酸甲酯,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催化剂等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并对上述3种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聚合研究。结果表明,反式-βN,N二乙基氨基丙烯酸甲酯产率可以达到70%;α和反式β-甲氧基丙烯酸甲酯混合物的产率可达80%,且物质的量比接近1∶1;β-取代丙烯酸甲酯聚合困难,而α-甲氧基丙烯酸甲酯仅能与苯乙烯自由基共聚,且聚合产物中苯乙烯单元含量更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自由基溶液共聚合制备了丙烯酸酯阳极电泳涂料树脂. 研究了不同酸值和羟值的丙烯酸酯单体以及助溶剂对丙烯酸酯电泳漆性能的影响,以及丙烯酸酯树脂的热固化过程和表征了树脂和漆膜的结构. 结果表明,随甲基丙烯酸用量增加,丙烯酸酯树脂水分散体的粒径减小、粘度略有增加、稳定性增强. 以合成条件为丙烯酸酯共聚树脂酸值为64.6 mg KOH/g、羟值为85.5 mg KOH/g、Tg为20℃,一缩二乙二醇单甲醚和异丙醇的体积比为2:3,所得到的电泳涂料具有良好的槽液稳定性,电泳涂膜经热固化后的外观平整、丰满、光亮,硬度为5H,附着力为1级,冲击强度为50kg?cm,耐丁酮摩擦﹥100次.  相似文献   

17.
以苯乙烯、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脂为原料,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十八醇酯共聚物(SM-18E)和甲基丙烯酸十八脂——丙烯酰胺共聚物(MA-18A)。并对这两种聚合物对原油的降凝效果作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添加量为 2000ppm的情况下,原油的凝固点分别下降11.5C(SM-18E)和15.5(MA-18A)。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用醇酸树脂改性后的苯丙交联乳胶涂料的漆膜光泽、醇酸树脂加入量以及醇酸树脂中和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高吸水性聚丙烯酸盐共聚物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钾 -丙烯酰胺 - N—羟甲基丙烯酰胺高吸水性共聚物。制得的树脂吸收去离子水可达 80 0 g/g以上 ,吸收 w( Na Cl)为 0 .9%的溶液1 0 0 g/g以上。研究了分散剂种类、用量 ,交联剂用量 ,丙烯酸中和度 ,引发剂用量 ,共聚单体配比等因素对共聚物吸水率的影响 ,为选择最佳配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