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彝文《红白杜鹃花》是流传在云贵彝族地区的一部爱情叙事长诗。长诗真实地反映了彝族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幸福同封建传统婚姻制度的斗争精神。作品爱憎分明,悲壮深沉。语言朴实、自然、简洁。在艺术上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莱丽与麦吉侬》是维吾尔人民家喻户晓的一部爱情叙事长诗,它讲述了维吾尔人的社会生活中的人间爱情悲剧的故事。而同一题材,不同风格和各种语言的同名作品广泛流传于阿拉伯世界与伊斯兰世界,其中不乏阿拉伯、波斯与突厥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承与交融,借鉴与创新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陈傅良文集》是一部很有留传价值的书,本文略述文集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版本的流传情况,后附佚文佚诗。  相似文献   

4.
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吴一文、覃东平撰写的《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是苗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5.
自第一部苗族题材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王为一,1954)问世以来,苗族题材电影共创作出27部影片。苗族题材电影在生动反映苗族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参与苗族文化的影像建构。苗族题材电影集中展现了苗族的图腾崇拜、苗族服饰、苗族民居、苗族舞蹈、苗族民俗等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正>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在这一广大苗族聚居区内,至今流传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苗族古歌。苗族古歌以五言为基本句式,穿插有歌花的问答对唱(盘歌),叙述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万物的产生、初民时期的洪水滔天,到苗族祖先的民族迁徙、苗族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活等等,无不囊括其中,构成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和苗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古歌作为地方性集体叙事和历史叙事,反映了苗族先民对人类自身、自然、社会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探究和基本认识,是苗族宝贵的精神财富。2006年,苗族古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民族学史上,凌纯声、芮逸夫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是“他者描写”的第一部湘西苗族志,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是“自我表述”的第一部湘西苗族志。两部志书作者结缘于1933年湘西苗族调查,前者获得后者助益良多,后者补正和完善了前者,体现了湘西苗族调查研究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以仁&#183;甘珠尔搜集整理,芒&#183;牧林、陈清漳翻译的蒙古族民间叙事长诗《智勇的王子喜热图》为阐释文本,对该长诗的一些特定的词句利用口头程式理论的研究方法、叙事学的理论进行诗学分析,进而探究该民间叙事长诗的口头传承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 2 0世纪 5 0年代 ,中国文坛出现了一部被誉为“一部长诗介绍了一个民族”的经典作品———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它一问世 ,就立即轰动了全国 ,先后被《人民文学》等 4家刊物发表 ,人民文学出版社等 4家出版社出版 ;并被译为 8国文字 ,介绍到世界各地。同时 ,还被改编为电影、舞剧、京剧等 ,在国内外放映和演出。当历史的脚步进入 2 1世纪的门槛 ,中国文坛对 2 0世纪的文学进行回顾时 ,《阿诗玛》当之无愧地被列为“2 0世纪中国百年百部文学经典作品”之一。这时 ,人们的目光再次移向《阿诗玛》搜集整理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著…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上古一部优美的诗歌集,同时也是一部有着极高价值的文献。在《诗经》中,可以看到上古社会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还能透过这些现象,了解到古人特有的文化心理。文章试图通过对《大雅·生民》一诗的解读,来展现文本背后独特的民俗和心理方面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南方民族叙事诗叙述故事在时间上不可避免是线性的,但不可能与"真正"的故事时间完全一致。表现在"时长"上,叙述时间的总量不可能与"真正"的故事时间的总量完全相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省略、概要、场景、延缓、停顿等。  相似文献   

12.
曾磊 《湖州师专学报》2012,(4):63-66,77
在明清战争中,很多朝鲜百姓被征发为士兵而卷入了这场战争,他们在乱世中或坚贞不屈或随波逐流,写下了独特的历史篇章。李士龙、任廷益、金英哲三人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李士龙拒绝进攻明军被杀,而任廷益、金英哲二人则在中原长时间漂泊最后回到家乡。朝鲜士大夫控制的朝鲜政府对李士龙大加褒扬,而对任、金二人则不闻不问,这表明了朝鲜主流士大夫的儒教理学伦理的历史叙事态度,这种官方的历史叙事态度忽略了普通民众对乱世的痛苦体验。  相似文献   

13.
章顺利 《科技信息》2010,(33):118-118,95
“梅村体”长篇叙事诗是对叙事诗近体诗化的大胆尝试,体现在变平铺直叙的篇章结构为跳跃性的倒叙式结构;用深刻的内涵来联接跳跃的片段,以体现诗歌的含蓄和蕴藉;把普遍性的用典引入长篇叙事诗中,增加了叙事诗婉转含蓄典雅的因素。因而,他将长篇叙事诗的表现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意识流的代表作《尤利西斯》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文作品,其中文全译本主要有金隄译本和萧乾译本两种。金译本《尤利西斯》被评论家称为"忠实原文而不够灵活"。其实,创造性翻译的运用,是金译本翻译的真正方法,其翻译并不拘泥或是"直译",而是在等效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非常灵活地传达文学作品的艺术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西汉建立,为达到统一的封建国家的专制统治,首先要有一个在政治思想上统一的政治集团。因此,以文、景帝两帝发其端,以武帝大力推崇,从而使汉代统治集团儒者化。至宣帝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则开始出现经学派别化。首先是齐鲁学派之辨,进而是经今古文学派之争。统治集团儒者化,确立了儒家学者在政治统治当中的主角地位;而统治集团的经学派别化,则使经学变成某一权力集团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是论诗诗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人物品评之风以及诗歌赠答之风是论诗诗发展的客观条件。此时的论诗诗虽然主要以论诗诗句的形式出现,但已经能较深入地探讨诗歌的审美特征,主要在于对强调诗歌的抒情作用以及关注诗歌"辞"与"意"的关系等方面。魏晋南北朝的论诗诗对唐代论诗诗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受到文化界广泛关注的汉族民间叙事长诗《黑暗传》作为一种“活态诗史” ,具有“神话史诗”的特征 ;完全可以将《黑暗传》认定为“汉民族神话史诗”。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的《锦瑟》诗历来众说纷纭,这使得该诗的典故意旨还可作进一步的探讨。"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是理解该诗的重要线索。该诗实际上隐含了诗人的三层迷惘:为什么追求美和理想的心灵会受到伤害?伤害带来的苦难却生成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吗?当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曾经痛苦的往事居然变得"此情可待",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通过对这三层迷惘的剖析,提供了《锦瑟》诗的另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9.
晋宋时期玄言诗与山水诗的消长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刘宋时期,玄言诗和山水诗相继成为诗坛上星光闪耀的两种诗体。在二者相代的过程中,诗中庄老玄言与山光水色成分的比重与侧重点互有消长,最终实现初步的景理交融,其过程及结果成为后世文学强调“情景交融”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诗史"思维源自中国早期社会"诗史合流"的传统,在漫长的理论架构和文本阐释过程中,杜诗"诗史"说形成"少陵生前流传""贞元、元和之际产生""宋代形成共识"等几种主流观点.用文献考证和文本关照的方法对上述诸观点甄别析辨,可知"唐代尚未出现以诗为史的普遍思潮,杜诗'诗史'之名在学者中形成共识应该是宋代的事"的论断较为审慎,更多文献的考证是对"诗史"之名缘起进一步界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